宜城大蝦

宜城大蝦

宜城大蝦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風味小吃,宜城大蝦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從入夏開始,到入秋結束。宜城大蝦個大肉多,鮮嫩爽口,吃起來一麻二辣三香,吃法可分鹵、炒、煮,最好吃的還是滷蝦,即:將洗淨的大蝦乾炒,然後放入胡椒、花椒、辣椒、醬油等各種佐料,猛火滷煮。2005年8月,在襄樊人民廣場舉行的首屆中國·湖北·襄樊美食文化節暨烹飪大賽上,宜城大蝦經過專家與民眾評比,在眾多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襄樊名菜"中的首道名菜。

基本信息

宜城大蝦簡介

宜城大蝦宜城大蝦

2005年11月,“宜城大蝦”商標正式獲得國家商標局的批覆,成為我國首例專門保護大蝦類產品的證明商標,

使湖北省的證明商標達到6件(“宜城大蝦”、“孝感米酒”、“羅田板栗”、“鄂洪山菜薹”、“大悟綠茶”和“鄂州武昌魚”)。

家常製作方法

主料:鮮活大紅蝦3公斤。

宜城大蝦宜城大蝦

配料:乾紅辣椒200克,蔥白100克,大蒜仁50克。

製作過程:

1、把大蝦洗乾淨,用一個大盆盛滿清水,用手抓住大蝦的尾部,用刷子把蝦子的腹部和頭部刷乾淨。

2、剪去蝦子頭部,把頭部裡面的泥巴清理乾淨。

3、用手拉住蝦子的尾部三個尾巴中的中間一個,把腸子給拉出來。

4、用水反覆洗,等洗出清水後,放入燒開的熱水中煮5分鐘。撈起來再用清水沖洗。

5、花椒、紅辣椒、青椒、大蒜、生薑、蔥花

等油燒熱後,放入花椒,要多一點,怕麻辣的可以少放點,等花椒燒糊後撈起來。

大火,放入紅辣椒,大蒜,生薑,然後放入蝦子翻炒。等香味出來後,放入鹽,調味料,蔥花,青椒,繼續翻炒。大蝦變鮮紅無水份加鹽、八角、沙仁、草果,兌開水淹住大蝦,大火燜10分鐘,再加蔥段、大蒜、白糖、薑片、青椒、味素再燜10分鐘,起鍋即食。

特點:色澤鮮紅光亮、麻辣撲鼻、香嫩、生津開胃。

蝦店製作方法

宜城大蝦宜城大蝦

主料:鮮活大紅蝦3公斤 。

配料:乾紅辣椒200克,蔥白100克,大蒜仁50克。

製作過程:首先把買回來的大蝦洗乾淨,用一個大盆盛滿清水,用手抓住大蝦的尾部,用刷子把蝦子的 腹部和頭部使勁刷乾淨。用剪刀剪去蝦子的頭部,把頭部裡面的泥巴清理乾淨。用手拉住蝦子的尾部三

個尾巴中的中間一個,把腸子給拉出來。

用水反覆洗,等洗出清水後,放入燒開的熱水中煮5分鐘。撈起來再用清水沖洗,這下

乾淨了吧。

等待入鍋

準備佐料,花椒,紅辣椒,青椒,大蒜,生薑,蔥花.等油燒熱後,放入花椒,要多一點,

怕麻辣的可以少放點,不過不好吃,等花椒燒糊後撈起來。大火,放入紅辣椒,大蒜,生薑,

然後放入蝦子翻炒。等香味出來後,放入鹽,調味料,蔥花,青椒,繼續翻炒。

大蝦變鮮紅無水份加鹽、八角、沙仁、草果,兌開水淹住大蝦,大火燜10分鐘,

再加蔥段、大蒜、白糖、薑片、青椒、味素再燜10分鐘,起鍋即食。

特點:色澤鮮紅光亮、麻辣撲鼻、香嫩、生津開胃。

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活蝦是宜城人最受歡迎的美味佳肴之一。在各賓館酒樓、夜市排擋, 無論是公務接待,還是私人請客,總少不了宜城大蝦。有人說,過去宜城人是“無雞不成宴”,在當今生活里則變成了“無蝦不成席”。

如今吃蝦裡面都有幾個雞蛋,百思不得其解,尋思“蝦扯淡”是不是由此而來,呵呵

問老闆,原來是大蝦湯汁鮮美,用來滷的雞蛋很好吃,還可以用炸饅頭片或發麵大餅

沾著湯汁吃,一樣美味!

吃法

1、雙手需戴一次性塑膠手套,備好餐巾紙放在面前。

2、用手取蝦遠離面部,扳斷蝦兩大甲,入口汲嚼。

3、兩手分別捏住蝦頭及蝦尾,掰斷頭殼,食蝦黃,然後剝開尾殼食肉。

四種吃相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門道。吃宜城大蝦也不例外。步入蝦店,宜城大蝦一登場,人們往往會發出驚呼聲。看,宜城人裝龍蝦用的不是碟子、盤子,而是大盆子!那堆得滿滿的蝦子,紅艷艷的,香味撲鼻,看著就要流口水。讓人禁不住誘惑,顧不上矜持,挽起袖子,手抓大蝦就往嘴裡送。不過,這是性急人的吃法,往往難品蝦中三味。要想吃出至味、吃出詩意、吃出藝術,須學會“四招”:

宜城大蝦宜城大蝦

對於吃宜城大蝦的人來說,吮蝦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這是因為,宜城大蝦是用天然養殖的龍蝦為主料,配花椒、八角、辣椒、白芷、丁香及多種中藥材,放入蔥段、薑片、大蒜,加入料酒、鹽、糖、味素和宜城調料,用熱油烹飪而成的。湯汁清亮,香味濃郁,蝦香蝦味,盡在其中。戴上店裡發的一次性手套,隨手拎起一隻大蝦,兩手稍舉於前,低頭用嘴慢慢吸遍蝦身,細細品嘗上面的料汁。只覺得香鮮

麻辣、入肉三分。一股嗆人的麻辣香味,由舌尖迅速竄遍全身,刺激著疲憊的神經;一團燥熱噴薄欲出,在肌膚上凝出一滴滴汗珠,讓人忍不住大呼過癮!

“鐵甲鋼螯一世雄,須髯似戟勢若龍”這兩句詠蝦詩,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宜城大蝦的體貌特徵。因此,要吃好宜城大蝦,掰蝦就顯得至關重要。掰蝦,一般分三步走:一掰蝦頭、二掰蝦尾、三掰蝦腿。吃蝦時,兩手抓蝦,暗暗使勁,力道一定要拿捏得剛好。重一點,難免會黃流汁濺,令人失色;輕一分,有可能和熟蝦較勁半天,難傷半毫!為此,老手們總結出了這樣的口訣:腿張大,頭朝下,用雙手,把蝦拿,先掰頭,後尾巴,巧用力,擰螯爪。這樣一來,如同庖丁解牛一樣,就將頭戴鋼盔,身穿鐵甲的大蝦分成幾塊,只等你大塊朵頤了。

面對分成幾塊的大蝦,你不能性急,要狀如淑女,像吃西餐一樣,藉助別的武器,慢挖細挑。這武器,就是蝦身上的蝦螯尖。雌蝦黃多,雄蝦肉厚。將蝦頭與蝦身扭斷,掰開蝦頭殼,最誘人的蝦黃就暴露在你的眼前。用蝦螯尖挑出蝦黃,吮入嘴中,簡直捨不得一口吞下,這種美妙滋味從舌尖蔓延到舌根,令人回味無窮。剝去蝦尾甲,用蝦螯尖小心翼翼地挖出一團粉嫩鮮甜、富有彈性的蝦仁,塞入口中,膏腴肓香,餘味不絕。再飲幾口小酒下肚,那暢快淋漓的勁兒,讓人無不為之口服心服。

宜城大蝦

吃蝦的人都曉得,蝦腿最難對付。所以很多人嫌麻煩,就將其隨意丟掉。其實,蝦腿中的肉潔白細嫩,味道比之蝦仁更為鮮美,棄之實在可惜!吃蝦腿的訣竅就在於手嘴並用,牙齒稍許用力,象“嗑”瓜子一樣,先嗑開蝦腿兩端硬殼,再用蝦螯尖從底部一頂,往裡捅幾下,肥嫩的蝦腿肉就自個出來了。輕挑入口,細細品味,余香繞口,三日不絕,快活何似神仙。

這時的你,滿手流香,滿嘴流油,滿頭大汗,滿面春風,卻仍不滿足,一定會滿口嚷嚷著,再來一滿盆宜城大蝦!

榮譽

2005年8月,在襄陽人民廣場舉行的首屆中國·湖北·襄陽美食文化節暨烹飪大賽上,宜城大蝦經過專家與民眾評比,在眾多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襄陽名菜”中的首道名菜。

2005年11月,“宜城大蝦”商標正式獲得國家商標局的批覆,成為我國首例專門保護大蝦類產品的證明商標,使湖北省的證明商標達到6件(“宜城大蝦”、“孝感米酒”、“羅田板栗”、“鄂洪山菜薹”、“大悟綠茶”和“鄂州武昌魚”)。

推薦地點

去宜城一定要吃大蝦,吃大蝦一定要選對地方.

宜城大蝦宜城大蝦

宜城市振興廣場和建設銀行附近是吃大蝦的首選場所.2010年著手開展建設的楚文化基地(楚城·大蝦商業廣場)正是飲食文化集中地。味道十分地道,每到季節總是座無虛席!

宜城大蝦的發源地鄂西化工廠,那裡有宜城大蝦第一家,味道很正!值得去吃

來源傳說

宜城大蝦在宜城本地被叫做鄂西大蝦,它的起源於98年長江抗洪,那時候來自鄂西化工廠的幾個年輕小伙子正在預備役服役,趕上洪水,宜城預備役被臨時編入抗洪部隊,那時候因為後勤跟不上,戰士們的一伙食不是很好。那時候蝦子會蛀壩,弄的新搭好的大堤滲漏,預備役的營長就讓人去挖蝦防止蛀壩,蝦子被挖出了以後被堆放在大堤岸邊,第二天就散發出惡臭。後來炊事班的兩個來自鄂西的小伙子張洪和鄭林把挖來蝦洗乾淨放入了些野花椒·野辣椒爆炒想改善下一伙食,蝦子炒好了後沒想到異常美味,香味吸引了駐防區幾個班的戰士過來品嘗,然後炒大蝦在長江大堤上一炮而紅,不僅解決了蝦患還改善了戰士們的一伙食。張洪和鄭林所在的炊事班更被冠名為大蝦班,到長江水退,預備役結束,張洪和鄭林回到鄂西 就開了宜城第一家蝦店:張大蝦(至今仍在)。從此宜城大蝦在湖北一炮而紅。

相關故事

宜城大蝦宜城大蝦

民間傳說宜城大蝦最早出現在90年代,大蝦發源地宜城市鄭集鎮赤坡三組。20多年前大旱災,赤坡下面有條河都被抽乾了,但在那河邊上有條小支流,裡面有個潭, 叫黑龍潭,由於別的地方都被抽乾了,沒水了,就這潭裡還有水,抽了就冒水,裡面水抽不乾。後來又搞了幾個抽水機來抽了2天多,沒想到抽見底了,低下都是沙,當時赤坡三隊一個叫劉開軍的他下去挖沙了,好讓水出來,挖的時候發現邊上有個大洞,絕對奇怪就一直挖,最後挖了2米多發現有一對龍蝦,很大的。當時整個襄樊人都沒見過。當時候在場的人,都說了句搞笑的話,這2個殼殼蟲好大,恐怖死了,沒人敢要,也沒人敢吃。

劉開軍幹完活,回家的時候把這2個蝦帶到了3隊,丟在村口那個水塘了,過後沒人在意這個事了,大家都知道蝦繁殖能力是超強的,也就是丟蝦後,過了3年左右,赤坡那快住的人,去掉魚的時候經常能看見這種蝦了,人們才想起來這東西是以前劉開軍丟在水塘裡面的東西,那時候都叫蝦名字叫做殼子蟲,以為是水生的殼子蟲,根本沒人敢吃。

到了90年的時候,流行外出打工,有走外地出去的又回來的人,見過世面給這種蝦起名叫做海蝦,因為長的跟海蝦像,他們就抓了吃,那時候不會吃,就會煮。後來 海蝦是如何出現在宜城的各地的是這樣的,當時很多走親戚的來到赤坡發現這種東西就走的時候帶了些回去.放在他們那水裡,搞的宜城到處都有了。當時整個宜城就赤坡有這種蝦,93年左右的時候赤坡的蝦非常多,那時候拿個棍子上面綁個雞腸子,往水裡面一放,不出10秒,立馬爬10個左右的蝦,一個小時釣一麻袋,蝦多的太恐怖了,好多人拿去餵豬。整個赤坡有水的地方就有蝦,由於龍蝦穴居,要打洞,好多稻田都被破壞了,到處都是洞,不報水,而那個時候宜城沒人敢說他們那個鎮有蝦的,龍蝦在當時是農民的公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