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江蘇省鎮江市定慧寺]

定慧寺[江蘇省鎮江市定慧寺]

定慧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游焦山時將春改名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於佛家“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和寂照又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綱領,可見“定慧”二字頗有深意。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98間、和尚3000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18個庵寺,稱“十八房”,故在佛教禪寺廟中有著顯赫地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剎,曾有“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稱。

基本信息

寺廟介紹

定慧寺定慧寺
定慧寺位於江蘇鎮江焦山南麓。焦山又名“樵山”、“獅子山”、“雙峰山”、“乳玉山”,位於鎮江東面的長江之中,素有“中流砥柱”之稱。因東漢末年隱士焦光避居此地,故名“焦山”。山高70.7米,有東、西兩峰之間又有一小峰,稱“別峰”。焦山與金山隔江相望,稱“姐妹山”。鎮江名勝向以金焦二山著稱,二山各有特色,古人曰:“金以巧勝,焦以拙勝;金為貴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且隱;金宜月,焦宜雨。”焦山林木蔥蘢,滿山青翠,李白站在焦山上“望松寥山”,寫詩曰:“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焦山最多的是綺竹蒼松,翠色滴人。遠遠望去,焦山如一塊玉浮在江上,故焦山又稱名“浮玉山”寺庵樓閣皆掩隱於茂林修竹之中,有“焦山山裹寺”之說,與“金山寺裹山”相應。定慧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始名“普濟庵”,是中國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之一,為江南佛教勝地焦山最大的寺院。玄奘大師弟子法寶重建大雄寶殿。元佑年間(1086-1093年)了元禪師(佛印)住持該寺,改名“普濟禪院”。元朝又更名為“焦山寺”。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玄燁南巡時賜名“定慧寺”,並親筆題額。寺宇屢經興廢,明宣德年間重建,清康熙及道光年間又曾重建。對焦山定慧寺在歷史上的盛況,北宋蘇東坡曾有詩曰:“焦山何有有修竹,採薪汲水僧兩三。雲霾浪打人跡絕,時有沙戶祈春蠶。
定慧寺定慧寺
定慧寺依山臨水,雕檐飛甍,建築雄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齋堂、念佛堂等,最盛時僧眾數百,現仍有房舍數百間。“海不揚波亭” 為定慧寺山門,簡稱“不波亭”,系兩層門樓式建築,上層為方亭結構,下層僅有東西兩面牆,中間為大門通道,兩旁有光緒年間巴州廖綸所書寫的一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門前一對明朝石獅。迎門影壁上刻有朝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海不揚波”四個大字,贊焦山屹立江心,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海不揚波。亭之西,還刻有道光年15歲童子王燮和所書“中流砥柱”四個大字。在天王殿前原有東、西兩座御碑亭,現僅存東亭。亭系木結構,方形四面,上蓋琉璃瓦。亭中石碑正面碑文是清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時所作《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出時所作《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乾隆甚愛鎮江金、焦二山,並將二山加以比較,覺得焦山尤勝於金山。其歌曰:“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焦山似義之,偃臥東床坦其腹;此難為弟彼難兄,元方季方各騰聲;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大雄寶殿建於南宋景定年間,初毀於兵燹,宣德年間(1462-1435年)重建,至今仍保持明朝建築風格。寶殿雕龍描鳳的屋頂不用釘子,皆用木塊拼成,實為罕見,藻井彩繪,圖案甚美,飛檐斗拱,俱呈其妙。大殿內有康熙所書“香林”二字。殿前兩株銀杏碩大蒼勁,已有四百餘歲。
定慧寺定慧寺
寺周有“吸江樓日出”、“華嚴閣月色”、“照觀亭夕照”、“觀瀾閣聽濤”等勝景。觀瀾閣在焦山定慧寺東,為乾隆帝南巡時行宮舊址。觀瀾閣建於道光年間,系兩層樓閣,視野開闊,東、南、西三面皆為透明大窗,登閣可近觀江濤,遠眺群山,故名“觀瀾”。觀瀾閣所在的院落,古樸雅致,花木扶疏。院中有一株四百多年的楓楊,綠蔭滿院,冠如華蓋,曲乾盤枝,古柯出牆。東冷泉在焦山定慧寺西原海雲堂(又名“枯木堂”)院中,此泉本是一口井,相傳是東漢隱士焦光煉丹取水處,稱“煉丹井”。鎮江金、焦二山皆有名勝遙相呼應,金山寺有蘇江坡玉帶,焦山寺皆有楊一清玉帶;焦山有吸江亭,金山有吞海亭;金山有名聞天下的的中冷泉,焦山定慧寺所在的焦山有東冷泉。此外焦山還珍藏有大量的文物。焦山素有“江南書法之島”的美譽,為全國僅有的兩處碑林重點保護單位之一。碑林現有歷代碑刻四百多塊,其中被譽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為書法界所重焦山還完好地保存了鴉片戰爭時期清軍抗英炮台,炮台規模宏木,威鎮長江,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環境介紹

定慧寺定慧寺
定慧寺的山門朝南,面對象山,遊人在此展望,富有"大江東去,群山西來"之感。山門高度雖然不大,但頗為古色古香,莊嚴典雅。門前有一對代石獅在鎮守山門,威武森嚴。門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額,為茗山大佛師親書。山門兩旁懸掛有一副頗有氣魄的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在山門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進士胡纘宗所題的"海不揚波"四個大字,顯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走進山門,穿過天王殿,定慧寺天王殿前有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亭中豎立一塊石碑,碑面上刻有乾隆第一次南巡時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因是皇帝手書刻碑建亭,故稱"御碑亭"。大雄寶殿是定慧寺的主體建築,仍保持明代風格,屋頂雕龍描鳳,圖案精美,國內外
定慧寺定慧寺
罕見。殿堂金壁輝煌、巍峨壯觀。殿內有一盞長明燈高懸在半空,清康熙皇帝所寫的"香林"兩個大字閃爍於燭光香菸之中,充滿著莊嚴肅穆的氣氛。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彌陀三尊大佛高座在蓮花寶座上,面容和藹慈祥、莊嚴肅穆。大殿兩旁分別排列著十八羅漢像,造型生動,姿態各異,臉容不同,個個神彩奕奕、栩栩如生。主佛的背後,為海島--善財求法壁塑。海島正中為觀世音,左善財,右龍女分別守衛在兩旁。其它神仙分布在海島各處,這些佛像是根據佛教《華嚴經》的"善財五十三參"的傳說來塑造和布局的。整個海島圖表現了學佛修行的過程,透出佛國的莊嚴。大殿前還有兩株近500年的人稱"活化石"的銀杏樹,高大參天,雖然歷經千載風霜,卻仍然枝葉繁茂,雄姿不減當年。明代銀杏,春華秋實,至今依然果實纍纍,不愧為焦山一大勝景。在大雄寶殿西側的院裡,有一口人工井,號稱"東泠泉",相傳是焦光煉丹取水之處,亦稱煉丹井。
定慧寺定慧寺
定慧寺東的觀瀾閣是乾隆皇帝南巡時逗留的行宮,是一座精緻小巧的古雅庭院,行宮為兩層建築,古代閣外驚濤駭浪,波瀾壯觀,潮聲振天,故名觀瀾閣。閣前有一排古楓楊挺拔秀麗,樓上下東、南、西三面是明窗若鏡,在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波洶湧,白雲隱逸,群山急秀,真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華嚴閣位於定慧寺西南,面臨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兩層樓的臨水建築。華嚴二字出於《華嚴經》,比喻這裡是"百花齊放,包羅萬象"的勝境。樓上廳堂正中掛有"一片浮玉,十分江景"的對聯,對登樓觀景有畫龍點睛之妙。華嚴閣是賞月的佳地,金色的秋夜,是焦山最富詩意的十六景之一。每當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傾,波光粼粼,碧空如洗,交輝相映,蔚為奇觀。仿佛置身於水晶宮,恍若進入仙境。在華嚴閣門北邊的花牆上嵌有"龍飛鳳舞"四個大字,是代的兩江總督徐傳龍的手跡。相傳每逢五月端午節,為了奠祭愛國詩人屈原,鎮江居民在此賽龍舟,這時焦山上百鳥驚鳴,直飛雲霄。"龍飛鳳舞"四個字就是對當年這熱鬧場面的描繪。華嚴閣東側有一個小山洞,人稱"安隱岩",洞口石壁上嵌有蘇東坡的石刻畫像和焦山十六景詠詩,可見焦山景色之勝。
定慧寺定慧寺
吸江樓聳立在焦山東峰絕頂,原名吸江亭。吸江樓位於焦山東麓的絕頂。樓上四面開窗,臨窗遠眺,江江浩瀚,盡入眼底,江濤激浪似與人呼吸相應和,故有此名。因亭內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樓呈八角形,整個結構為水泥仿木,有樓梯盤鏇而上,迴廊四通,八面有景。樓為兩層,上層橫額題有"吸江樓"三字,底層橫額寫有"江山勝概"四個大字。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旖旎風光,佳處妙景盡收眼底。江北碧野遼闊,纖陌縱橫,一望無際,江南蒼翠青山,連丘疊嶂。此外視野廣闊,氣象萬千,令人精神頓爽。若夏日清晨登樓觀日出,別有風味,歷來為遊人所稱道。在吸江樓之西不遠處,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上,綠竹幽林掩映著一座四合庭院,稱"別峰庵"。別峰乃是指該嶺有別於焦山山頂的主峰(東峰和西峰)之意。代大書畫家、詩人鄭板橋當年曾在這裡讀過書,別峰庵因此名聞遐邇。別峰庵始建於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師有詩云:"絕頂無尋處,何人為指南。回頭見知識,原在別峰庵"。明人章詔又有詩云:"竹密凝無路,雲開忽到門。轉看諸院子,獨見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跡罕至的別峰庵,庵內北側有小齋三間,天井中有一花壇,桂花樹兩株,修竹數竿,環境清雅幽絕。這裡就是世稱詩、書、畫"三絕"的清明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於雍正年間在此攻讀之處。現在過道門頭上題有"鄭板橋讀書處"的橫額,門上還保留著當年鄭板橋手書"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對聯,面對此情此景,緬懷書屋故人,不由使人產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定慧寺定慧寺
由此向西,經百壽亭婉蜒南下,就到了焦光三拒御詔不肯出仕的三詔洞。相傳是東漢末年焦光(先)棄官隱居在此。焦光學術高深,精通醫學。他生活清貧,衣食簡樸,以樵柴為生,終年為周圍漁民診治。當年漢獻帝劉協曾三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不願和腐敗的朝庭同流合污,世稱"三詔不起";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隱士,將此洞稱為"三詔洞",改樵山為焦山。三詔洞,洞門面江,洞內塑有焦公座像,身作隱士服,腳穿草鞋,右手執書卷,儀表大方,正襟端坐,形象生動。由三詔洞西行,沿石級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是明代天順治年間所建。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詩意。登亭遠眺,只見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薈萃於此,自然壯觀美麗。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聯。其一云:"江天共一覽,心跡喜雙清";其二云:"砥柱鎮中流,此外好窮千里目,海門吞夜月,何人領取大江秋 ";將焦山的景色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亭旁有千年六朝古柏,挺拔瀟灑,似矯龍昂首,頂天立地,至今還枝葉茂盛,蒼翠蔥鬱,自成一景。

歷史介紹

定慧寺定慧寺
焦山,屹立在江蘇省鎮江市東面的長江之中,素有“中流砥柱”之稱。山高150米,周約2000米。因東漢末年隱士焦光避居於此,故名焦山。又因滿山蒼翠柏,鬱鬱蔥蔥,宛如碧玉浮江,又名浮玉山。焦山定慧寺座范在焦山南麓,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全寺建築高低錯落,院落間相互通幽,皆掩映在古木蒼翠的綠叢中,被譽為“焦山山裹寺”。定慧寺原名普濟南;是江南著名的佛教古剎和弘法道場。寺院創建於東漢興平年間(194-195年),是中國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之一,至今將近有1800年的歷史。唐朝時,玄奘法師的弟子法寶在寺內創建大雄寶殿。法寶曾撰《俱合論疏》15卷、《一乘佛性究竟論》,是玄奘門下的著名弟子。後來鑒真法師的弟子神邕也來焦山主持佛事,焦山有“十方叢林”之稱。唐代後朝,枯木禪師來此重修寺廟,振興叢林。宋朝時改為“普濟禪院”,元代稱“焦山寺”,後毀於火。宣德年間(1426一1435年),在宏衍撣師的主持下,重建各殿堂,與金山寺並稱模範叢林。後萬曆年間,雪浪禪師來寺主講《楞嚴》等經。康熙皇帝南遊焦山時,將寺廟改名為“定慧寺”,沿用至今。
定慧寺定慧寺
1934年,智光法師在定慧寺創辦焦山佛學院,共開辦了十幾年,培養了一批佛教人才。1946年,太虛法師又在焦山開辦了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1949 年後,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定慧寺。1951年,茗山法師到焦山定慧寺任住持。茗山法師(1913一 ),江蘇鹽城人,19歲出家,2l歲在定慧寺受戒,先後在焦山佛學院、武昌佛學院高級研究院學習,研究佛學。抗戰以後,碾轉於湖南各地從事教學和教務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要在鎮江市佛教協會從事會務工作,任焦山定慧寺住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繼續任定慧寺住持,又兼任南京棲霞寺、句容市寶華山隆昌寺住持,並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第一副院長。茗山法師常常教育寺僧要立足古剎,報效祖國,做一名愛國愛教的佛教徒。茗山法師擅長書法、詩文,著有《茗山文集》等。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以佛教文化和佛教教義,廣泛聯絡海內外佛門弟子,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奉獻力量。十多年來,焦山定慧寺先後接待了日本美國法國斯里蘭卡瑞士泰國菲律賓英國瑞典尼泊爾新加坡等國的佛教代表團,宣傳了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加了相互了解和友誼。1980年4月,日本森本孝順長老率各界人士護送唐代高僧鑒真法師寶像來揚州巡屜時,前來定慧寺參觀,受到茗山法師的熱情款待。在方丈堂,森本長老即興揮毫,寫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字,若山法師執筆揮就“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不僅是一副完美的對聯,還包含著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深切願望。早在唐朝時,日本有位女屋王的太子委託遣唐使贈送給中國僧侶1000領袈裟,每件袈游上都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16個字。一千年後中日兩位高僧竟不約而同地聯手將它們書寫出來,表達了世代友好的美好心愿。 
定慧寺定慧寺
焦山定慧寺建築風格上仍保存代宮殿式樣,明代建築風格。寺前是青石鋪成的甬道,兩旁古木參天,幽靜雅致。寺前有“人勝坊”,為明胡瓚宗書“海不揚波”亭故址。入門即見銀杏樹與巨柏,與雄偉佛殿掩映生輝。寺內禪院幽深,迴廊環繞,氣象莊嚴。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海雲堂等。大雄寶殿重檐斗拱,氣宇軒昂,藻井彩繪,富麗堂皇,殿內雕龍描風的屋頂不用釘子,全為小方塊木頭拼合而成,圖案精美,藝術高超,國內罕見。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有十六羅漢壁畫像,造型獨特,別具風采。天王殿1986年重建,1990年建成並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海雲堂現為方丈室,是宋朝為紀念《華嚴經》記載的海雲菩薩而修建的,傳說海雲就住在焦山,故歷代沿續下來。1991年夏天的特大水災時,水漫焦山,殿堂被淹,海雲堂有所損壞,現已修復。

定慧寺還保存了許多名貴古物及文人墨跡,有腹刻銘文的周世惠鼎、西漢定陶鼎、楊文襄玉帶,有岳武穆八大山人楊淑山等人的手筆遺墨,還有王羲之手書的“瘞鶴銘”石刻拓片等,為佛寺古剎添色。

遊客須知

定慧寺定慧寺
景點介紹:焦山位於長江中,山水天成,古樸幽雅,山中碑林石刻,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涵豐富,被譽為“書法之山”,其中的摩崖石刻《 鶴銘》享譽海內外;焦山定慧寺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焦山因寺廟樓閣等建築均藏於山林深處,又有“焦山山裹寺”之說。

主要景點有:定慧寺、 碑亭、觀瀾閣、華嚴閣、三詔洞、壯觀亭、別峰庵、吸江樓等。

交通路線:火車站乘4路車直達。

門票價格:40元/人(含渡船費),登萬佛塔15元,快艇5元,索道20元。

開放時間:7:15—17:0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