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郭熙早春圖軸

宋郭熙早春圖軸

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後銜接中景扭動的山石,隔著雲霧,兩座山峰在遠景突起,居中矗立,下臨深淵,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左側平坡逶迤,令人覺得既深且遠。作者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描繪山石輪廓,再用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所以稱為「捲雲皴」。樹木枝幹虬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稱為「蟹爪枝」,是承襲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郭熙 (1023—約1085),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以東)人。北宋神宗熙寧間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神宗年間,郭熙給宮中畫了許多屏風和壁畫。郭熙擅長畫山水寒林,格調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寬,並勇於革新創造,終自成一家。當時畫院畫家無不師效其畫,有“獨步一時”之譽。郭熙現存的作品有《早春圖》、《幽谷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溪山秋霽圖》等。郭熙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畫家,還在繪畫理論方面有一定的貢獻。其子郭思根據他的繪畫理論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書,是我國畫論史上第一部系統地探討山水畫創作的專門論著。書中全面總結了以往山水畫的創作實踐,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繪畫思想和經驗總結,代表了當時山水畫理論的最高水平,對當今的繪畫創作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品簡介

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後銜接中景扭動的山石,隔著雲霧,兩座山峰在遠景突起,居中矗立,下臨深淵,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左側平坡逶迤,令人覺得既深且遠。作者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描繪山石輪廓,再用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所以稱為「捲雲皴」。樹木枝幹虬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稱為「蟹爪枝」,是承襲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畫幅右側畫家自題:「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畫。」顧名思義,這幅畫作是在描寫瑞雪消融,雲煙變幻,大地復甦,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早春景象

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幹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乾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正如《格古要論》中所說,郭熙所作山水“山聳拔盤迴,水源高遠,多鬼面石、亂雲皴鷹爪樹,松葉攢針,雜葉夾筆、單筆相半,人物以尖筆帶點鑿,絕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畫獨特的技法風格和鮮明的藝術特色。郭熙長於作大幅,善於表現高遠、深遠、平遠空間和四時朝暮的變化,其構圖奇變、畫面內容之豐富的特點,在此幅畫中尤可得見。《早春圖》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該畫有著明確的紀年,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筆。”下有“郭熙筆”長方朱文印—方。鈐蓋作者印章,這在北宋的畫中是很少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