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中國北宋時期論山水畫創作的重要專著。《林泉高致》產生在中國山水畫充分成熟的時期,集中地論述了有關自然美與山水畫的許多基本問題。作者郭熙。

《林泉高致》

 

正文

中國  北宋時期論山水畫創作的重要專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 河南  縣)人,著名 畫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編述其父郭熙的創作經驗和藝術見解而成。
《林泉高致》產生在中國山水畫充分成熟的時期,集中地論述了有關自然美與山水畫的許多基本問題。郭熙認為,山石林泉勝景是“君子”所嚮往的,但他們不願因渴慕自然風光而遠離君、親,面對山水畫就可以“不下 堂筵,坐窮泉壑”,充分領略 自然山水的美,以解決“君子”厭煩世俗事務而又留戀功名的矛盾。用觀畫代替欣賞自然真景的所謂“臥遊”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謝絕仕途的隱士,而郭熙卻是為宮廷服務的山水畫家。因此他對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於宗炳,也不同於以縱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脫的文人畫家。
在繪畫理論史上,郭熙最早明確而具體地提出,山水畫家應當努力創造一種美的境界,使觀者“如真在此山中”,產生可游、可居的感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境界的創造,又與表現山川“意態”的美不能分離,所謂“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慘澹而如睡”等說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態”美,同人的感情與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關。他和同時代的蘇軾,都看到了詩畫在意境上的相通點。郭熙還強調畫家不應單純模仿一家一派,也不應拘泥於一時一地的景色,而應“飽游飫看”,廣泛攝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後加以熔鑄創造,這和西方繪畫中強調實景寫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畫的藝術美的過程中創立了“三遠”說,即高遠、深遠、平遠,在理論上闡明了中國山水畫所特有的三種不同的空間處理和由此產生的意境美、章法美。(見彩圖)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 《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和文淵閣本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