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蓉

宋芳蓉

宋芳蓉,女,1973年8月生於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樂坪鎮,199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希望國小校長,縣教育局副局長。

基本信息

簡介

宋芳蓉 宋芳蓉

宋芳蓉(1973~),女,土家族,1973年8月生於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樂坪鎮,199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名肖天嬌 。

她是紮根高寒山區,獻身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代表,1996年5月獲得“第七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光榮稱號,1997年5月獲得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1998年1月獲得首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1998年3月獲得全國少數民族團結進步獎,2003年獲得中國婦女時代人物獎。共青團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湖北省第七屆、第八屆黨代表。多次受到江澤民、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現任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希望國小校長,縣教育局副局長。

相關事件

“副局長賣奧運火炬” 的可嘆與可敬

宋芳蓉 宋芳蓉

“我不想給政府添麻煩,要是賣掉奧運火炬能夠幫家人渡過難關,我和家人都願意。”現任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希望國小校長、縣教育局副局長的宋芳蓉顯得很無奈。一邊是身患淋巴腫瘤的丈夫急需錢到北京複診,一邊是自己負責的兩個貧困聯繫點等著她“答應”的電腦開課,她想賣掉祥雲火炬。

一位堂堂的教育局副局長,想賣掉代表某種榮譽的祥雲火炬來換錢時,除了狐疑和不解,很可能還會立刻招致有些憤青的炮轟與唾罵。宋芳蓉也早預計了這一點,“我不想給政府添麻煩,要是賣掉奧運火炬能夠幫家人渡過難關,我和家人都願意”。

賣奧運火炬籌錢 賣奧運火炬籌錢

正所謂“五分錢難倒英雄漢”。作為一名教育局副局長,想賣掉奧運祥雲火炬的念頭,的確令人感到可嘆。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在照顧重病丈夫的關鍵時刻,而做出的無奈選擇,卻同樣是值得理解和敬佩的。網上的議論,絕大部分沒有給予過多指責。更多的跟帖則充滿著溫馨體諒:“我尊重您的決定,一個貧窮的副局長”、“低調地祝福好人一生平安”和“這可能才是真正的廉潔公務員”。

現實語境下,一件事情變成了新聞,也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炒作。譬如認為經媒體報導後,副局長的這支火炬未必賣得出去,但其為夫治病的錢款則可能隨之得到解決。假如真的能這樣,就算是一種“炒作”,那也不是一種卑劣的算計,作為當事人,我想也不必為之過於感到羞愧。因為,檢驗“炒作”高低成敗的主要一點,是看這種“炒作”是不是人性的必然、真情的放大、公眾的認可。像宋芳蓉那樣,寧願背負“出賣榮譽”的罵名,也不想去走“權力套現”的歪門邪道,就是一種值得敬重的 “有情炒作”,一種堅守底線的“可貴炒作”。

一位網友模仿春晚小品《不差錢》中的台詞口吻,就副局長為夫治病欲賣奧運火炬一事評價道:這個,可以賣!是的,這位網友的評價是幽默的,也是聰明的。因為,從中更說明了有些東西永遠也不能“賣”。

相關報導

深山裡種希望

說起湖北省省級貧困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們總會提到一個名字———宋芳蓉,一個17年來默默無聞紮根山區教育事業的土家族姑娘。她的故事串成了山寨最美妙的音符,穿透時空的界限。 不能讓孩子失學1973年,宋芳蓉出生在五峰長樂坪鎮的一個貧困農家。1982年,她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為了學習,她用挖黃連、賣金銀花掙的錢交學費。1988年,小芳蓉國中畢業了,此時恰逢鎮上招聘農村代課老師,她去報了名。經過選拔,宋芳蓉被錄用並分配到海拔1800多米的頂坪單人教學點當代課老師,而那年,她剛滿15歲。

1988年秋天的一個早上,宋芳蓉來到頂坪,眼前的情景讓她倒吸了一口冷氣:所謂的頂坪教學點實際上只是一座破舊的吊腳樓,樓上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子,用木板隔開,裡面是寢室,外間是教室,樓下養著豬、牛等牲畜。沒有黑板,沒有課桌。連一根粉筆也找不到。做飯沒有鍋灶,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地方去挑……她禁不住流淚了。

在頂坪教學點工作的六年里,宋芳蓉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十幾個孩子,最大的13歲,最小的才4歲半,從學前班到四年級5個班級,宋芳蓉既當老師,又當保育員。

在人煙稀少的大山里,宋芳蓉一個人守著一所學校,寂寞和清苦難以言表。由於長年生活在潮濕的高寒山區,一年四季吃的是苞谷和土豆等,加上過度勞累,她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和胃病。有好幾次她都有過離開的念頭,鄉里也曾考慮給她換一個條件好一點的地方去教學,但當宋芳蓉看到孩子們那期盼和信任的目光時,她不忍心離開,捨不得丟下這裡的孩子。

傾力救助貧困生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上學,1994年,宋芳蓉的“單人學校”遷到了黃糧坪,把頂坪、栗子坪、黃糧坪三個“坪”的孩子集中到一起上課,學校取名“三坪國小”,學生人數由十幾個增加到30多個。

頂坪、栗子坪、黃糧坪是五峯縣最貧窮的地方,許多學生交不起學費,買不起課本,為了不讓孩子們失學,宋芳蓉總是盡最大的能力去接濟他們。

宋芳蓉將每學期的學雜費由90元降到60元,自己每月不到100元的薪水也幾乎全部用於貼補困難學生。自己生活沒有著落,便向母親、姐姐求助,要些合渣粉、苞谷面、小菜,步行八十多里山路背到學校。為了給學生們補貼學費和生活費,每到寒暑假,她就進城打工,掙錢幫學生補貼學雜費。為了不讓孩子們失學,她在餐館裡端過盤子,在集市上幫人賣過蔬菜水果,在街上推銷過福利彩票。而她自己,捨不得花錢買一件中意的衣服,捨不得看一場電影,甚至連吃一支冰淇淋也捨不得。

為了使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幫助,1996年宋芳蓉向當地良種場的職工轉包了6畝地種植良種洋芋和魔芋,作為勤工儉學基地。1996年8月,宋芳蓉又和姐姐在縣城辦起了“芳蓉書屋”,把所賺的錢全部用於資助貧困學生上學。

17年來,宋芳蓉共資助了72個貧困生,目前仍收養著5個貧苦孩子。

榮譽與貢獻

宋芳蓉的行為在當地傳為佳話,黨和政府授予她“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宋芳蓉的無私奉獻行為感召著一批又一批的人,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關心失學兒童。各級政府和團組織給予了宋芳蓉極大關懷,胡錦濤總書記在得知宋芳蓉的情況後,十分感動,當即安排身邊的工作人員從他的工資中拿出3000元,並號召團中央的領導和部分企業集團捐款,成立了“三坪希望基金”。

如今,宋芳蓉和她的“三坪希望國小”已初具規模,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宋芳蓉並不滿足,“現在學校的條件好了,我希望能夠把它管理好,讓更多的小孩能夠上學。”

歷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是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創意策劃,並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等首都十家主要新聞單位共同主辦的,每年開展1次。活動自1990年推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廣大青年的積極參與,現已成為社會認同度較高的一項授予傑出青年人才的崇高榮譽。
第一屆1990年聶衛平 魏書生 王振國 勾艷玲 楊吉奎 黃志紅 李登海 李潤虎 蔡偉素 張思榮
第二屆1991年烏力吉 朱重慶 李志軍 楊露 楊建秋 張奇 張喜武 林莉 周林 賀學禹
第三屆1992年葉喬波(女) 陳章良 潘小揚 台震林 王遂舟 楊志貴 白春禮 辜勝阻 郝進然
第四屆1993年何玉銘 張山 鄭天一 姜戰林 郭雷 庹震 梁衛 董明玉
第五屆1994年王永良 王富龍 張少鴻 李玉虎 姜偉 郭寶印 徐洪剛 謝世梅(女) 謝軍(女) 崔桂亮
第六屆1995年呂有珍(女) 呂樹文 許永楠 孫廣信 孫玉勝 張思民 陳肇雄 秋雲(女) 曹建明 葛健
第七屆1996年王成強 呂永傑 孫俊福 吳一堅 宋芳蓉(女、土家族) 陳新民 周鑫全 哈木拉提·吾甫爾 龔允沖 假拉(藏族)
第八屆1997年烏蘭(女、蒙古族) 葉龍 馮鞏 李永波 李建保 吳國迪 沈方泉 趙滿堂 戰連傳 簡純林
第九屆1998年小香玉(女) 劉金虎 呂植(女) 李小松 孟富強 昝聖達 柏耀平 袁亞湘 譚和平
第十屆1999年丁榕(女) 鄧偉 劉誼 呂岩松 孫雯(女) 吳奇修 張榮(女) 張慶偉 李洪濤 侯新民
第十一屆2000年於果 烏日更達賴 白岩松 龍新平 伏明霞 許京軍 李大有 南存輝 袁家軍 曹雪濤
第十二屆2001年于魁智 尹祥美 王辰 母連雲 伊力汗·奧斯曼 劉小寧 張偉平 楊桂生 周繼紅 黃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