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糖乾爐

新中國成立後,一九五八年,懷仁各商號“糖乾爐”麵點名師、高手雲集懷仁縣副食品加工廠。 傳統的“糖乾爐”生產工藝流程,一個重要特點是採用手工搗制。 一個熟練的“糖乾爐”麵點師傅,一天最多搗制30-40斤面的“糖乾爐”;另一個特點是,用土爐烤制。

“糖乾爐”的形成歷史

據傳說懷仁“糖乾爐”源於遼代,是一個麵點師為官家傳遞情報而特製的一種郵寄載體。後因其質品純正,風味獨特,乾脆香酥,成了風靡一時的地方特產。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由天津攻入北京,農曆七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挾持光緒皇帝與王公大臣等人逃出京城後,向西逃奔。八月初三,慈禧一行人馬來到大同府,八月初五,慈禧一行自大同出發,往南而行,總兵馬玉昆率人護送到懷仁,駐蹕龐家大院。地方官員特將當地城內四牌樓一家麵點鋪生產的“糖乾爐”呈上。進膳時,慈禧見盤中一燒餅黃澄澄,圓墩墩,於是便拿起咬了一口,身旁的李蓮英見太后面有訝色,忙道:“老佛爺有何不妥?”慈禧笑道:“此物原有明堂,外實內空,險些閃掉我的牙。”故“糖乾爐”又俗稱“閃塌嘴”。
新中國成立後,一九五八年,懷仁各商號“糖乾爐”麵點名師、高手雲集懷仁縣副食品加工廠。他們及其三代傳人堅持繼承傳統工藝、開拓創新的發展思路,採用手工搗制的精湛技術,研發出甜、鹹、果、蛋等系列套裝品種,全新上市。據田雄老人回憶說,周恩來總理陪同一位訪華的美國總統經過懷仁時,就吃過他親手搗制的“糖乾爐”。

“糖乾爐”的演變

傳統的“糖乾爐”生產工藝流程,一個重要特點是採用手工搗制。一個熟練的“糖乾爐”麵點師傅,一天最多搗制30-40斤面的“糖乾爐”;另一個特點是,用土爐烤制。一個土爐最多放十多個,而且速度很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傳統的生產產量,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現在各商號的人們加工“糖乾爐”改用電烤箱,不僅速度快,而且容量大,溫度可以控制,不像土爐完全靠經驗和技術。
宋氏糖乾爐的加工工藝為宋氏家族祖傳,經多年不斷探索、創新,到了宋學禮師傅這一代,其工藝更臻成熟。宋學禮早些年在食品加工廠工作,主要從事糖乾爐的加工生產,2002年宋學禮在東農貿市場建融通副食品加工廠,主要生產加工糖乾爐、麻花油旋、月餅等食品。

“宋氏糖乾爐”現狀

針對目前因疾病而不能食用甜食的人群不斷增多的現象,宋學禮又研製了一款不含糖的油乾爐,口感香軟酥脆,深受顧客歡迎。
目前融通食品加工廠生產的宋氏糖乾爐已插上飛翔的翅膀,走出雁門關,走向全國各地,其銷售網點遍布山西省、河北、河南、內蒙、陝西以及廣東等省。
今天,宋氏糖乾爐在本地除了傳統的食用方法外,已走上各種宴會的席面,向來自四面八方的賓朋展示懷仁人們的勤勞和智慧,展示懷仁地方飲食文化的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