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前身是安徽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始建於1958年,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層次的提高,1995年經原安徽省教育委員會批准,安徽農業大學在原畜牧獸醫系的基礎上成立了畜牧水產學院,2004年8月更名為動物科技學院。

基本信息

概述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前身是安徽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始建於1958年,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層次的提高,1995年經原安徽省教育委員會批准,安徽農業大學在原畜牧獸醫系的基礎上成立了畜牧水產學院,2004年8月更名為動物科技學院。現有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水產養殖和套用生物科學等四個本科專業以及畜牧獸醫、水產養殖兩個函授專科專業,在校本科生1000餘人,並擁有一個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博士點;畜牧學、獸醫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飼料學、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五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獸醫和農業推廣(養殖方向)兩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在讀全日制研究生160多人,專業學位研究生20餘人,已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多層次教育體系.

學院擁有素質優秀、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和雄厚的科技力量。現有教職工79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3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27人,碩士學位的22人,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4名,省高校拔尖人才2名,省高校骨幹教師6名,是安徽農業大學師資力量最強的學院之一。

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進展迅速,科學研究成績顯著。現擁有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並設有安徽省講席教授崗位,三個校級重點學科以及一個校級重點實驗室,已建成20多個標準化教學實驗室以及動物胚胎工程、動物生物技術、分子遺傳育種、預防獸醫學、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內分泌與臨床診斷、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等研究室,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學院在動物胚胎工程、動物生殖內分泌與生殖調控技術、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生物藥檢、畜禽育種和水產養殖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特色。近三年共完成國家及省市等科研項目50多項,獲得20多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發表論文(著)500餘篇(部),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40多年來,學院已培養本、專科畢業生4000多名,碩士畢業生60多名,並為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生產第一線培訓了數千名實用型科技人員,成為安徽省培養高級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人才的搖籃。

科研成果

動物胚胎生物技術承擔國家科技部農業成果轉化基金、農業部948、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開展體細胞和胚細胞異種核移植、異種克隆胚繼代克隆、克隆胚超微結構、DNA甲基化和基因表達、克隆胚發育核質關係卵母細胞發育和體外成熟機理、動物性別控制及牛羊胚胎工程產業化技術等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動物生殖生理與內分泌

開展學科交叉,將內分泌學原理和技術套用於動物生殖調控和獸醫臨床;研究動物生殖內分泌軸和生長軸機制、生殖與營養、生長的關係,拓寬了生殖內分泌的研究方向,為發展動物生殖免疫學、生殖營養學奠定了基礎。

*建立了固相孕酮放射免疫分析法,用於母牛卵巢機能監測、指導人工受精和不孕症診斷,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Leptin受體基因和類阿片肽基因表達研究,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000)

*激素免疫去勢和促生長研究,發現了GnRH免疫與生長激素分泌的相關性;研製出家畜免疫去勢增重劑,具有顯著的去勢和促生長功效,獲得發明專利;地方品種資源保護與利用

利用安徽豐富的畜禽種質資源,套用遺傳標記、胚胎移植等技術開展品種資源保護和利用研究、改良和培育畜禽新品種的培養。

*“安徽省羽毛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1998)和“優良種羊基因的引進和利用研究”(2000)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皖南花豬種質及其遺傳改良”(1998)、“皖西白鵝保種及綜合利用”(2002)和“淮南麻黃雞新品系-江淮I號的選育”(2004)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套用遺傳標記選育乳肉兼用黃牛,通過省級科研成果鑑定和種群認定;*皖西白鵝新品系的培育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緊跟國際畜牧科研前沿,開展肉質的遺傳機制與育種研究,強調遺傳、營養和環境的作用,“以淮豬為基礎研究不同的基因型豬性能比較研究”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

分子遺傳育種研究

以蠶為對象,開展分子遺傳育種研究。

*開展的蠶卵黃原蛋白基因解析研究,解析了4中蠶卵黃原蛋白基因序列,並且還進行里不同種蠶之間的卵巢相互移植,在國內外首次從分子水平上探明了蠶卵形成的機制;*開展蠶的遺傳資源和利用研究,檢測了柞蠶、天蠶、蓖麻蠶和野蠶的cDNA的全序列,並被國際基因資料庫登錄。還利用野蠶的品種資源開展蠶新品種選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蠶、蜂遺傳育種與繁殖研究

利用安徽蠶、蜂品種資源,開展蠶、的新品種培育。

*20世紀80年代,培育出多對家蠶新品種,並在生產中推廣套用,為我國養蠶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安徽地方優良蜂種皖南中蜂的品種資源、生物學特性、生產性能及繁殖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掌握了其品種資源狀況、生活特性及繁殖規律;*引進意蜂,利用皖南中蜂品種資源,開展新品種培育,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以蜂膠、蜂王漿、花粉等蜂產品為原料,進行安全藥品和保健品的開發研究。

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

多年來一直開展動物營養原理、飼料資源開發、飼料生物技術和營養素與畜禽產品品質研究。

*根據動物營養原理,利用地方飼料原理資源,研究開發出無公害畜禽系列配合飼料及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二項;

*套用低能離子束選育高產益生菌,取得了重要成果。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注入選育產酶益生菌株及其機理研究”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研究營養素與畜禽胴體品質的關係,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數十篇論文。

畜禽產品安全生產與加工技術研究

近幾年來,先後承擔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安徽奶業現代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技術研究”、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專項“乳製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畜禽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開發”、“生態豬及安全豬肉生產技術”和“畜禽產品中獸藥殘留檢測”等科技項目,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乳製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通過省級成果鑑定;

*“高效工廠化養雞配套技術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參與起草《全國農業標準“十五”發展規劃》、《無公害畜禽肉安全衛生質量》、《無公害畜禽肉環境產地要求》等國家標準,以及《安徽省基層檢疫監督體系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安徽省飼料生產標準》等地方標準。

動物疫病防治技術研究

先後承擔安徽省科技攻關項目“禽新城疫核酸疫苗的研製與套用”、“禽類常見傳染病快速診斷技術研究與開發”和“畜禽主要疫病發病規律與綜合防治”等科研項目,取得重要成果。

*同步檢測禽四種病毒試劑盒的製備方法獲得發明專利和教育部科技二等獎。

*草魚、鱉主要免疫途徑及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新型獸藥研製

*密切結合動物疾病防治需要,研究新型獸藥。百蕊草生物合成、獸用複方呋塞咪注射液、獸用複方柴胡注射液、獸用複方穿心蓮注射液等獸藥獲得發明專利;抗豬血清y-球蛋白注射液、腸泰素(微年態血粉)、抗ND-IBD高免卵黃抗體、抗禽霍亂高免血清(新型生物製劑)、禽霍亂多價滅活苗(改進型疫苗)分別獲省科技進步獎。

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

積極轉化和推廣科技成果,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地方畜牧業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牛羊胚胎移植技術在年產中進行了大規模推廣套用,在牛、羊良種引進和繁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牛羊同期發情、早期妊娠診斷、免疫去勢及治療母畜不孕症的新藥宮得康、助孕靈和天花粉蛋白膠囊等產品中均已在畜牧生產中推廣套用。

*培育的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肉物雞新品系—江淮I號,投放市場普遍受到歡迎,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科建設

水產養殖學專業

水產養殖學專業創辦於1985年,是安徽省唯一培養水產高級科技人才的院系,二十多年來,為社會培養了近千名水產動物養殖、科研、教學、開發、管理等方面的高級人才。近幾年還主持部、省、市級科研項目20餘項,為漁業生產企業提供技術支撐,積極為三農服務,促進了安徽省漁業的大力發展。

教師隊伍本專業教師實踐經驗都比較豐富,結構合理,教書育人責任心強,是一支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師資隊伍。團隊成員12人,其中研究員1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4人,在讀博士1人,碩導8人。

研究內容與特色內陸水域資源利用與保護,研究內陸水域水生生物與環境因子相互作用的規律、機制及技術,探索環境保護型漁業和資源開發利用型水域生態系統修復理論和技術。水產動物病害學與免疫技術,研究水產動物病害發生的原因、病理機制、流行規律,並進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水產動物營養生理調研究水產動物的營養生理及代謝,為配合飼料的研製提供更科學的依據。水產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水產動物的遺傳特性、種質狀況,為選育水產優良養殖品種提供技術支撐。

教學與科學研究及成果近10年承擔各類教學、科研課題和開發項目20餘項,取得19項科技成果,獲得2項省級、校級教學成果獎、教材獎和10多項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