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口子酒

安徽口子酒

口子酒 產於淮北市濉溪縣,系濃香型白酒。口子酒釀造歷史悠久。據傳,戰國時期,宋國遷都相山,就大量釀造。口子酒歷時千年,素有“名馳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譽。口子酒人口昧道甘美,酒後心悅神恰,素有“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美譽。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49年5月,是以生產國優名酒口子系列而著稱的國家釀酒重點骨幹企業。唯進步,不止步,如今,有著兩千多年文化積澱的口子酒業更是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開拓,不斷進取,意氣奮發的口子酒業,正以揚帆遠航之勢逐步進入中國白酒一流行列。

簡介

濉溪釀酒,迄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經稽考,魯昭公七年,宋侯為列國盟主,曾歃血飲酒會諸侯於渠,所飲之酒就是“口子”。到了元代,口子古鎮的釀酒業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成為中原酒業中心。明清時期,口子酒更是名冠大江南北。相傳乾隆下江南之時,品嘗口子美酒後,曾揮毫題下“惠我南黎”,交與兩江巡撫高晉立碑刻於相山顯通寺,以祝福濉溪一方水土,恩澤這裡的黎民。

兼香領袖兼香領袖

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49年5月,是以生產國優名酒口子系列而著稱的國家釀酒重點骨幹企業。生產設備先進,檢測手段完備,擁有現代化的省級技術中心和華東超大規模的酒庫群。在兩千年的文化積澱和幾十年的穩健發展之中,目前的口子酒業已擁有五個子公司、五大產品系列。企業也先後被評為省先進企業、省優秀食品企業、中國釀酒百強企業等榮譽稱號。

在傳承古老工藝的基礎上,口子酒業的拳頭產品口子窖酒也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卓越的品質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2002年,榮獲 “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產品”;2003年,獲得“中國白酒典型風格金杯獎”稱號;2005年,更是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和“首批三綠工程暢銷品牌”稱號。

唯進步,不止步,如今,有著兩千多年文化積澱的口子酒業更是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開拓,不斷進取,意氣奮發的口子酒業,正以揚帆遠航之勢逐步進入中國白酒一流行列。

歷史傳承

滄海桑田,古風依舊

口子酒歷史口子酒歷史

這是一片從歷史中蜿蜒而來的古城。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早期,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約4000年前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在現淮北市府所在地相山建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商湯十一世祖相土曾遷都於此。 2500多年前,宋共公瑕將宋國國都由河南睢陽遷此,歷90年。在此後的1000多年間,歷代王朝先後在此設郡或縣,為古相城繁榮時期。山門映日輝,古道人潮湧。滄海桑田中,歷史見證了它的尊榮。城牆猶在,石板、酒坊依舊在酒韻中迷醉著。滄海桑田,光陰流轉,卻道古風依舊。

上古相傳,相城與相王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生息繁衍於相濉大地上。位於淮北市杜集區樓頂山的古岩畫群和濉溪縣城東南7公里處的石山孜古文化遺存等均是濉溪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的見證。

相傳公元前21世紀,商王朝的創立者商湯的十一世祖相土向東部開拓疆土,建城於相山南麓。四海以外各國諸侯,都來歸附他。當時商族勢力向東已達到海邊。

約公元前19世紀時,相土在東進中到今淮北市相山地方,見土腴物豐,山林秀美,就在此建立都城。因城是相王土所建,故城名相城。又因相王土在此山下建城,故山名相山。今淮北市城區西北不遠處有古城遺址,村名“相城孜”。《詩經·商頌·長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史記·殷本紀》:“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

春秋仁義之宋,口子鎮的源頭

中華老字號--口子酒中華老字號--口子酒

追溯淮北釀酒的歷史,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春秋時期,宋襄公欲為盟主,修行仁義,令大夫正考父整理殷商時期當地頌祖樂歌,寫成《商頌》,其中記載:“既載清酤,賚我思成”。“酤”為古代稀薄之酒,說明此地殷商時期不但有酒,而且有了以酒祭祖祈福的習俗。

戰國末期韓非子周遊列國來到濉溪,著有《宋人酤酒》稱:“懸幟甚高,為酒甚美……童叟懷錢提壺,往返不絕。”可見當時此地飲酒已十分普遍,也生動地反映了此地是口子酒的源頭。

魏晉南北朝,百酒爭鳴的時代

魏晉時期,濉溪釀酒業已具一定規模。“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與“七賢”之中的劉伶,都生於酒鄉,酷愛飲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後快。<晉書>載:他們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劉伶在<酒德頌>中寫道:“捧罌承糟,銜杯啜醪,奮鬢箕距,枕曲籍糟,無憂無慮,其樂陶陶,”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俞酒盈樽,莫與交歡”的詩句。往事越千年,迄今此地酒店,仍書有:嵇康問道誰處好,劉伶答曰此處高。

口子酒商標口子酒商標

這個時期,由於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不少失意文人墨客,崇尚空談,不問政事,借酒澆愁,狂飲無度,使酒業大興。到了魏晉,酒業更大興起來了,飲酒不但盛行於上層,而且普及到民間。這一段落的漢唐盛世及歐、亞、非陸上貿易的興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滲透,出現了百酒爭鳴的空前盛世。

唐盛世,濉溪酒名天下揚

隋唐的統一,農業的持續發展。

唐代釀酒業和前代一樣,分為官釀和私釀兩種。唐初至開元天寶年間,酒禁雖有但已較鬆弛。當時除各州縣官釀外,民間也多有釀酒。兩稅法推行後,自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開始,“定天下酤戶以月收稅。”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明確規定:“天下置肆(酒店)以酤者,斗錢百五十,免其徭役”。其後百餘年,基本上沿此法對酒戶徵收酒稅。自此後,酤戶以此為職業,除了按規定交納酒稅外,不再承擔其他負擔,這為釀酒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各類名酒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此時,濉溪的釀酒業也日漸繁榮,成為當時酒中翹楚,開始名揚天下。

宋朝初立,口子酒終成大器

宋時期,濉溪釀酒更上一層樓。據古碑記載,宋代曾在濉溪和柳孜設有稅官,徵收鹽酒稅。宋元豐三年,文學家蘇軾任徐州太守期間,曾游濉溪山水,他在《南鄉子·宿州上元》詞中寫道:“前騎試春遊,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

然在南宋時期,由於金兵南進,淮北地區的釀酒業受到戰亂的摧殘,但是,以淮北濉溪口子鎮為中心的淮北酒名氣卻越來越大,因地名而酒名,以口子鎮的“口子”聞名的 “口子酒”也終於在這艱難之時創名於世。民間遂有“名馳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的美譽流傳。從此,口子鎮釀家蜂起,久盛不衰。

六年窖六年窖

明末清初,酒坊逐漸成型

明朝萬曆年間,濉溪的酒作坊已有十餘家,詩人戴國士曾游濉溪,痛飲口子酒,留下:“橘來疑楚澤,沽酒讀離騷”的美妙詩句。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濉溪於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舉行“鄉飲酒禮”,赴會多為地方官員,鄉里縉紳和各酒作坊主,他們首先到各作坊道賀,然後分別品嘗作坊主們帶來的美酒,直率評議,鑑別優劣。“鄉飲酒禮”一年兩度,形成鄉規,這可能是最早的評酒方法了,為了“府離今昔酒,閒閣不須還”的讚美詩句。

口子窖酒口子窖酒

嘉慶七年(公元1803年),濉溪釀酒作坊已發展到30多家。較大的有“俊源”、“源豐”、“福泉”、“恆聚”等等。生產的濉溪酒,通過水陸兩路,向南銷往上海、無錫、南京、蕪湖、武漢等地;向北銷往濟南、天津、北京、張家口、撫順等地。這時的濉溪酒,聲譽大振。光緒三年,濉溪重修古睢書院,全城捐款單位24家,其中釀酒作坊就占10家,由此可見濉溪釀酒業之盛。

民國初年,酒坊盛極一時

民國初期,濉溪釀酒業得以長足發展,產量倍增,銷路寬廣。來自上海、杭州、無錫等地的糧商、酒商雲集於此。當地農民也兼營販運、簍背、桶裝,把濉溪酒銷往四面八方。此時,釀酒作坊遍布大街小巷,達72家之多,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團城七十二,居中盡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水佳。”其中,股東生意43家,獨資經營29家,共有工人近千名,發酵池600餘條,擁有固定資產6000多萬元(法幣),年產量達300多萬斤。其中比較有名的酒坊有“協聚”、“允成”、“福泉”、“廣益”、“南豫泰”等酒坊。

企業文化

口子酒“唯進步,不止步”口子酒“唯進步,不止步”

“唯進步,不止步”,鑄就了口子的榮譽,更鑄就了口子的實力。

多少年來,口子人一直以此為經營理念,不斷技術革新,不斷開拓進取,在中國白酒史上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的華章。2002年,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3年,中國白酒標樣產品;2003年,國家白酒典型風範獎;2004年,中國白酒十佳企業;2005年,中國馳名商標……許許多多的榮譽不僅見證了近幾年來口子集團的發展和其在白酒行業的成績,更使其成為了安徽白酒業的領航者。

公司主導產品口子牌口子窖酒於2000年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被2004年首屆中國白酒科學技術大會指定為榮譽產品。企業也先後被評為省先進企業、中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z國5000家直報企業等榮譽稱號。公司於2003年以後,陸續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質量、環境兼容管理體系認證和HACCP即食品安全衛生體系認證。在中國白酒行業中的排名也由2000年的第34為迅速攀升至2003年的第12位,並被評定為2003年度中國白酒行業最佳經濟效益十強企業。2006年公司進入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

口子酒賦---紀健生

口子酒口子酒

夫酒之為物,下合地理,上應天經:天有酒旗之星,地有酒泉之勝。空桑余飯以始,九投百品以終。清者曰醑,甜者曰醴,紅者曰醍,綠者曰醽。<書>誡其甘,<詩>稱其旨。鬱郁中華之酒,泱泱大國之風。宋人善釀,酒美概平;楚人重飲,酒薄兵興。淮北乃宋都楚地,豈酒之靈,早鍾於此乎!

且夫口子所處之地,濉水與溪水交匯,相山與相城互擁。淮汴東下,徐揚海通。山秀兮水美,土沃兮糧豐。當南北之分野,天溫氣潤;為都郡之重城,人傑地靈。薛廣德《詩》如酒醇,桓君山<論>比釀精。嵇康飲醉,玉山傾頹;桓伊憑酒,淝水鼓勇。《酒贊》戴逵,《酒頌》劉伶。合自然與人文,信美酒乃天成。

自儀狄始作,杜康用秫;五齊六物,九醞三重。古方繼往,前修未密;新法開來,後出轉精。釀本玄道,技臻藝境。口子酒之釀造也,溫度則堆潤求高,力度則蒸回唯重;承古法而有菊花心曲種,創新法又有超高溫曲型。分步為三,循環儲酩。可謂古泉佳曲,精釀深蒸,實窖真藏,久儲密封,細調慢品,嚴檢優評。佳釀之天廚,名酒之良工。

酒之美也,金漿玉液,玄碧縹清;素醪玉潤,清酤淵澄。香如花上水露,甘比洞中泉冰。既兼仙氣,又帶詩風。酒無仙不美,仙無酒不靈,故其傳說也,張果老傳方,呂洞賓授米;酒無詩不韻,詩無酒不成。故其紀實也,白樂天詩好,蘇東坡詞名。口子酒,具五味,兼三型:濃香則折其鋒銳,醬香則發其蘊借,清香則取其從容。馥郁醇厚,綿柔爽淨。兼香之絕致,白酒之上乘。

酒之為用,怡神養生。可成禮儀,可抒豪情;可睦親戚,可接良朋。可破愁緒,可鼓雄風;可鉤詩興,可健談鋒。家國穆其和氣,四海郁其香濃。口子酒,韻長味永,典雅雍容。如讀唐詩:高岑之雄壯,李杜之深厚,王孟之澄清。如晤古賢:儒家之揖讓,仙道之飄逸,釋禪之澹定。近自然之至味,合大道之中庸。

口子好酒,天下知名。東起白山黑水,西至絲路沙城。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駿馬秋風。無人不識口子窖,有店皆見玉淨瓶。“隔壁千家醉”,古已定論;“開壇十里香”,今猶足征。

企業記事

1111

背景資料

老字號老字號

公司擁有資產八億元,占地一千五百畝,年 產各類優質麯酒三萬餘噸,年創利稅超億元,企業技術力量雄厚,檢測手段完備,擁有較為先進的質檢中心,計算機被廣泛套用於企業各項輔助管理。

口子酒已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宋侯血盟會諸侯,所飲之酒就是口子酒,元代、明末清初,濉溪更加繁榮,酒坊已增加到三十餘家。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百首膾炙人口的詩章,明末隱士任柔節曾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詩句讚美口子酒。

口子酒以優質高粱、小麥、大麥、豌豆為原料,在吸取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現代技術釀造,長期陳儲,精心勾兌而成,以其“無色透明,芳香濃郁,入口柔綿,清澈甘爽,余香甘甜”的獨特風格,被譽為酒中珍品。

口子酒,蜚聲大江南北,聲冠長城內外,不僅釀造日久,而且酒文化更加源遠流長,從秦始皇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到孫中山推翻帝制,上下兩千年,物競天擇,尤其是淮北人民巧奪天工修綴,使酒鄉發生了滄桑巨變。同時,口子酒聲譽日隆,更使該地名馳塞北,聲振江南,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讚譽和故事……

傳,魏晉時期,濉溪釀酒業已具一定規模。“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與"七賢"之中的劉伶,都生於酒鄉,酷愛飲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後快。<晉書>載:他們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劉伶在<酒德頌>中寫道:"捧罌承糟,銜杯啜醪,奮鬢箕距,枕曲籍糟,無憂無慮,其樂陶陶,“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俞酒盈樽,莫與交歡"的詩句。 往事越千年,迄今的此地酒店,仍書有:嵇康問道誰處好,劉伶答曰此處高,做對聯。

人稱“斗酒學士”的王績(公元585-644)因性喜酒,辭官隱居武里山東麓(今濉溪蔡里)以酒詩自娛,好種黍,釀酒與采草藥配酒。後來在釀酒上有著很深的造詣,並著文《酒譜》。在<採藥>詩中留有"家封松葉酒,器貯參花蜜"的詩句。 唐朝詩人白居易,常攜"符離五子"游車登山,或泛舟濉水,詩酒盤桓,與濉溪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曾把此地喻為他的第二故鄉,留下了“濉水清憐紅鯉肥,相扶醉踏落花歸”的佳句。相傳詩人攜友第一次乘坐馬車前來濉溪,剛至濉河東便聞到撲鼻酒香,隨即出口吟道:“初入酒城車即住,香滿長街馬不前”,爾後下馬暢飲並揮豪留下了"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條幅。 明朝萬曆年間,濉溪日漸繁榮,這時酒作坊已有十餘家,詩人戴國士曾游濉溪,痛飲口子酒,留下:"橘來疑楚澤,沽酒讀離騷"的美妙詩句。

口子酒蒸餾車間口子酒蒸餾車間

相山隱士任柔節曾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來讚美口子酒。一些文人墨客,達官巨賈,常會於此,登名山,瞰碧水,宴樂於佳釀美酒之中,留下"名馳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能添壯志英雄膽,善助詩人錦繡長等,詩以酒作,酒以詩傳,相輔相承,相映生輝。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濉溪於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舉行"鄉飲酒禮",赴會多為地方官員,鄉里縉紳和各酒作坊主,他們首先到各作坊道賀,然後分別品嘗作坊主們帶來的美酒,直率評議,鑑別優劣。“鄉飲酒禮”一年兩度,形成鄉規,這可能是最早的評酒方法了,為了"府離今昔酒,閒閣不須還"的讚美詩句。

乾隆下江南,曾路過徐州,御筆親題:"惠我南黎"四字,交與兩江巡撫高晉立碑刻於相山顯通寺,後又轉交宿州牧張開士辦理,事成後,他們曾在相山廟樓上飲酒賞雪,耳聞目睹酒鄉聲勢與飲酒習俗後,揮筆留下:雪霽岡巒人倚玉,歲逢蕭鼓戶飛觥的詩句(現存相山)。

從嘉慶到光緒年間,此時的口子酒聲譽大振,名聞遐邇,濉溪釀酒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建築業、農業的發展,形成了七十二家作坊競爭的局面。解放後的第一任縣委書記田勁松,了解當時盛景,曾寫下了“七十二泉通大海,濉溪美酒仙窟來”的佳句。

縱覽古今,口子酒淵源深遠,酒文化更加燦爛輝煌,勿庸置疑,口子酒是中國酒林中的一枝奇葩,她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淮北大地!

銷售規模

安徽口子酒安徽口子酒

口子在全國的銷售網路基本形成,產品輻射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除消費比較成熟的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等區域外,成立了西北分公司、廣東分公司,全力開拓西北、華南等地。在全國118個地級以上城市建立了產品銷售網路,縣、地級客戶達178個。同時,公司大力推行以口子品牌為主導的名牌戰略,著力提升品牌的影響力,並以此為基點,帶動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面發展。1979年10月31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准正式註冊了“口子”商標,迄今,公司已在國內註冊81件,口子商標的註冊範圍囊括了37個類別。為積極應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機遇和挑戰,口子商標先後在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註冊。

近兩年,公司技術人員在國家白酒專家的指導下採用窖藏老酒和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推出了兼香型的“口子窖酒”、“老口子酒”,並配以古樸典雅的包裝,面世以來,銷售量節節攀升。現在,提起口子酒,很多消費者都會想到泥壺包裝的五年口子窖。口子品牌已經成為引領眾多城市的消費時尚的先行者。2007年上半年,公司開發了二十年口子窖酒,投放市場迅速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使口子窖酒跨入了高端品牌行列,11月29日,口子窖酒將在酒博會上隆重亮相,向廣大消費者展示品牌新形象。

企業榮譽

1111

“中國馳名商標”指的是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在市場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信譽度和市場占有率,為公眾所熟知的註冊商標。

1111

“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是一項世界級的殊榮。指在世界特定區域內,按照傳統工藝所生產的產品,其質量、特色或聲譽在本質上取決於該原產地域特徵。

1111

2003年度、2004年度“經濟效益十佳企業”是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對為全行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做出了貢獻的白酒企業授予的一項殊榮。

11

“國家白酒標準樣品”是由在行業內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廠家提供,經過由省級以上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考核合格的法定質量檢驗機構(3~4家檢測單位)檢驗認定的,該類白酒香型生產的參照標準。

11

“中國白酒典型風格金杯獎”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在全國市場對各大香型的白酒進行隨機抽樣125個產品之後,組織專家進行鑒評,對其中典型風格突出的白酒產品,授予的至高榮譽。

11

口子酒文化

口子酒蒸酒流程口子酒蒸酒流程

真藏實窖體系

好酒的標準究竟有幾重?有的人認為牌子老的酒就一定好,而有的人則認為歷史久的酒就一定好,還有些人認為水質好的酒就一定好,可事實上,是這樣嗎?誠然,這些都是好酒的一個標準,但僅僅是釀酒過程的一個環節而已。環節對於過程的作用再大,也只是一個局部,離開了其它的環節,照舊不能承載起一瓶真正的好酒。所以,真正懂酒的人都知道,好酒的標準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因為只有體系才能保證每一個環節的完美,只有體系才不會隨著時間、人的變化而變化,也只有體系才能保證品質的一直穩定, 好酒的標準,其實就在於一個體系。

當中國的酒史越過千年,一個真藏實窖的故事也正在慢慢被人們熟知,這就是藏匿於口子窖中的百年之秘。從地域、制曲、酵池、蒸酒、封酒、實窖、真藏、調酒、評酒到質檢,無可爭辯地構建了中國白酒業的經典傳奇——真藏實窖體系。

地域——撲朔迷離的神秘緯度

北緯33度,一個神秘的地帶。同樣的緯度往西,是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的天堂。為什麼北緯33度總能釀造奇蹟?因為這一氣候帶,溫度濕度適宜,特別適合釀酒作物生長。拿釀造口子窖的主要原料小麥、大麥、高梁來說,只有在日照充沛、雨水適中的地區,才能發育的最為茁壯。沉甸甸的高梁,釀出的口子酒特別醇和綿甜。每一滴,都飽含著這一天賜福地的日月菁華。世界上只有一個淮北平原,也只有一種口子窖。03年,口子窖成為我國白酒業第一家獲準實施原產地保護的兼香型白酒。這是口子窖的血統證明書,口子窖的血液里,流淌著淮北平原陽光的味道。

口子酒工藝口子酒工藝

水質——神仙搬來的古泉仙井

很久以前,有一家兩口,他們住在濉水幹流上一個最大的河口處,其名“口子”,這對夫妻,勤勞善良。一年隆冬,有位老者前來借住,夫妻見其年邁,分文不取。老翁深受感動。離店前,將夫妻帶到一口水井邊,從天上搬下神水,再一番點化。後來,夫妻按照老者指點,釀出了第一壇美酒,開壇時,香溢四野,一時遠近傳頌,爭來酤酒,口子遂成集鎮,此酒也被命名口子酒。為感老者點化之恩,後人尊此井為“仙指井”,並立碑銘志。

制曲——中國唯一的紅心酒麴

紅心曲,如今全中國只有濉溪可以制。制曲,是一個極其艱辛的過程。制曲師傅晝夜不眠,在嚴格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同時加入中火曲和大火曲。中火曲降酸,大火曲產香,兩曲並用,於是就有了口子窖獨樹一幟的兼香。尤其是口子高溫曲,須在盛夏三伏季節進行培育,曲堆內的溫度可高達63度。在制曲過程中,曲師必須在特定時間段內持續進行翻曲、控溫、控濕的工作。不僅如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還必須苦守六六三十六天,曲塊中心才能形成口子獨有的“兩圈一紅點”,成為最終的“紅心曲”。

酵池——百年歷史的古老酵池

在白酒業,30年的窖池就可以稱為老窖了,而口子窖的窖池卻整整經歷了兩百多年的光陰。該窖池建於明末清初,老窖的窖泥濕潤肥沃,適宜多種菌群生長,多菌群發酵。口子人以此發展出獨特的窖泥培養方法,甚為複雜嚴謹:首先是對幾百年老窖中的泥土進行化驗分析,找出其中有益菌株後進行反覆的摸索、試驗,然後用80度的水浸透所用的老城花土,消除雜菌,再用古泉井水與15度酒尾混合液潑入浸過的老城花土中,之後將所有原料逐一加入翻拌,用大草蓆蓋嚴,把溫度控制在32-35度之間,最後堅持發酵120天才算大功告成。

蒸酒——世上僅存的大蒸大回

口子酒招牌口子酒招牌

大蒸大回是中國傳統的釀酒工藝,現在僅有口子窖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第一次,用剛剛在窖池中發酵完的酒糟清蒸,這一道工序去除了酒糟的酸氣和雜味,為好酒的誕生奠定基礎;蒸過一次的酒糟繼續回窖池發酵,第二次蒸的時候,挖出窖池底層最完好的酒糟和新添加的糧一起混蒸,這一遍,赭紅色的老糟和新糟充分融合,酒香開始源源不斷的散發;最後一遍,就是出酒的關鍵時刻了。出酒之時,酒霧蒸騰,原料隨之源源而出。一千斤原料才可以出到二百斤好酒。而經過掐頭去尾的最好原酒,也只是在緊隨約五六斤頭酒出來之後的那二十多斤,其後漸次不足了,可謂極其珍貴,這些酒中極品將進入地下窖藏個幾十年,以供調味。

封酒——傳自魯班的神秘竹簍

在口子窖封酒的過程中,有一個神秘的器具,這就是竹簍。傳說竹簍是當年木匠的祖師魯班發明的,他將竹片削成六層,然後編製成四方形竹蔞,內層用27張楚紙和豬血糊封住。用於原酒運輸,儲存。用竹簍運酒不像金屬質材的容器盛酒會變味,它起到封味並且能去除新酒的火氣。在口子,竹蔞分大、中、小,按酒品質不同分裝不同。在口子酒廠,你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竹簍,每一個都掛滿了酒香。

窖藏——明末清初的鎮窖之寶

在口子酒業的地下酒窖里,存放著幾壇類似出土文物似的酒,這就是口子窖幾經周折終於保存下來的鎮窖之寶——明末清初的珍釀。說是鎮窖之寶,倒不單單因為年份久遠,而是它見證著口子悠久的釀酒歷史,時時刻刻提醒著口子人不能忘記“家史”,不能忘記先人留下的祖訓,要始終保持釀酒人的“本分”。幾百年前的釀酒技藝在這裡留下了史證,好幾代的口子人用畢生的心血珍藏她。用的是代代相傳的祖輩訓誡:“美酒要珍藏,好酒來之不易。”對美酒的渴望支持著口子人堅持真藏實窖,品質為先。

調酒——聞名於世的酒香神舌

房藝武,國家一級品酒師、中國白酒釀造行業泰斗、固態法釀酒人工培育老窖技術創始人。房老不止一次地說:口子窖的美味在於它色、香、味的綜合。觀色琥珀流光,聞香透瓶襲人,賞味醇厚綿甜。房老不僅有著豐富的釀酒經驗,而且擅長評酒。他在評酒時,靠嗅覺和味覺就能立即報出酒的優劣。幾十種不同產地、不同度數的酒裝在不同的酒杯里,他輕輕聞一聞,舔一舔,就能知道酒的產地、度數和釀酒所用何種原料。因此,房藝武在釀酒領域被人們譽為“酒鄉神舌”。

口子酒窖口子酒窖

評酒——與酒交談的口子釀師

在濉溪,從古街老坊的第一代釀酒師,到現在口子酒廠每一個酒房的釀師,每一位都是把酒視為生命的組成,在他們眼裡,酒都是有生命,是能和自己交談的,每一壇酒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張國強,國家級評酒員,國家第四、五、六屆白酒評酒委員,國家白酒協會理事,安徽省科協委員,首屆中國白酒科學技術大會表彰突出貢獻的科學專家。如今,張國強先生還經常活躍在實驗室、調酒室、培訓課堂,向“小字輩”傳授嘗酒、看酒花等技術。有時為了一個配方,他一天嘗酒上百次,嘴唇由於受酒精刺激,常常由紅變白,最後起泡、膠皮、出血,卻仍樂此不疲。為釀出更好的口子美酒,張國強先生的奉獻精神絲毫不減,贏得全體口子人的尊重。

質檢——日復一日的小燈探照

為了保證酒瓶的潔淨度,除開始的清水涮洗外,對於瓶壁上可能粘著的其它不易清洗物,口子人一直以“小燈探照”的笨方法來解決。“小燈探照”又稱為“鑽瓶子”,就是工人左手握瓶,右手持小燈頭伸入瓶子裡,仔細檢查酒瓶內壁的潔淨狀況。一隻眼睛累了就換另一隻眼睛,一雙眼睛累了就換另一雙眼睛。在此種勞動強度下,一般人連續工作4小時後才會產生視覺疲勞,但口子人為了萬無一失,規定每個工人2小時就必須輪換一次。

安徽口子酒安徽口子酒

中國老字號導航

文化瑰寶,數載傳承。全國老字號“老”在歷史悠久,長者數百年,短者大多也創立於明、清兩代和新中國建國前。主要集中於工商業、手工業、飲食業、民間藝術及文化藝術級域,包括飯莊、商店、食品店、文物珠寶店、書店、影劇院、藥店、製造廠等。這些老字號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特色,遠近聞名、經久不衰,其字號本身就是寶貴的無形資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