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索菲·穆特

安尼·索菲·穆特

1970年、1974年兩次參加在德國境內的小提琴比賽並獲得重要獎項。1976年是穆特被指定次年薩爾茨堡音樂節的主要演出者。1977年,穆特與柏林愛樂一起合作演出。從那以後,穆特經常在世界各地的著名音樂廳演出,她的專輯總能盤踞古典音樂排行榜。她與年長27歲的DG唱片公司法律顧問溫德里希於1990年結為夫妻。但僅僅過了5年,溫德里希因癌症離她遠去,這讓當時年僅33歲又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她跌入情感重創的深淵。 2001年8月,39歲的穆特又與比自己年長34歲,有過3次婚姻的指揮大師普列文結為夫婦 。

基本信息

概述

一位典型的德奧血統的演奏家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德國小提琴演奏家。1963年6月29日出生於南德意志巴登的萊因費爾頓(Rheinfelden,Baden)。穆特性格熱情,具有著嚴謹的思維邏輯和內在個性,這使她形成了優良的演奏素質和高品位的藝術修養。多元化發展

卡拉揚去世後,她的演奏向多元化發展,曲目不局限於德奧古典、浪漫等傳統作品,而加強了近現代作品的比重,經常演出盧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

個人簡歷

少年出道

早年曾隨赫尼希伯格(福萊的學生)學琴。七歲獲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賽中獲勝。赫尼希伯格逝世後,穆特考入阿伊達·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溫特圖爾音樂學院,並最終成為斯托基的學生。

嶄露頭角

1977年隨卡拉揚參加薩爾茲堡音樂節,次年再度與卡拉楊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1979年獲“年度藝術家”獎,並獲德國唱片大獎(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後作為小提琴獨奏家和室內樂音樂家,頻繁地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巡迴演出。1990年在倫敦和斯圖加特舉辦了“安妮·索菲·穆特音樂節”,從巴洛克時期到前衛音樂時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1995年,波蘭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獻給她,在萊比錫初演,這次演出為她贏得了兩個格萊梅獎。1997年12月曾來中國演出,在北京世紀劇院舉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音樂會。獨奏之外,她也經常參加室內樂演奏,曾與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中提琴家基奧皮納組成三重奏,在各地廣泛演出。

“女梅紐因”之稱

穆特在從梅紐因、阿卡多、羅斯特羅波維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學到了許多有益的東西,曾被喻為成當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紐因”。 她的職業演奏家的生涯起始於1977年,那年她跟隨赫伯特.馮.卡拉楊參加了薩爾茲堡音樂節。第二年,她再次和卡拉楊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從那以後,這位被卡拉楊稱為"自梅紐因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在全世界的各大音樂廳取得了巨大勝利。

獨特的性格

記者要知道的都是安妮·索菲·穆特不感興趣的。這是一個與安妮·索菲·穆特無關的世界。人們總是對此充滿奇妙的想像,而她只是在工作,對每個人說"你好"或是"再見",僅此而已。工作與學術有關,需要很長的練習時間。眼下她正在把左手練出老繭來,否則她就無法撥弦。因為她平時缺少練習,手上根本就沒有角質層。對於古典作品還沒有問題,但遇到炫技的樂段就得時不時地把老繭練出來,這要花一個星期。
一般來說,身體鍛鍊不一定重要。不過音樂家總是要身體健康的。如果你像在晚上保持清醒,就必須有規律地生活。身體的好壞往往沒有選擇的餘地。有時候安妮·索菲·穆特被音樂所吸引,甚至帶病演奏。當然這裡有一個不能超過的限度,否則安妮·索菲·穆特就會失去對樂器的把握了。
每一次上台都得克服自身的阻力,這是一個不言而喻的紀律,這取決於個人。比如卡羅斯·克萊伯,安妮·索菲·穆特非常推崇他。他就是一個總需要點推動力才會登台的音樂家。對安妮·索菲·穆特來說,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很早並且非常自然地習慣了這些。自從她學琴以來,舞台就是第二個家了。而指揮們則大多要把對於音樂的詮釋考慮了數千遍之後才願意開始。

綻放異彩

作為一位小提琴獨奏家和室內樂音樂家,安妮·索菲·穆特頻繁地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巡迴演出。1985年她首次在俄國演出。1988年進行加拿大和美國的演出。1990年在倫敦和斯圖加特舉行的"安妮·索菲·穆特音樂節",從巴洛克時期到前衛音樂時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安妮·索菲·穆特也經常參加薩爾茲堡音樂節和其他國際音樂節。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舞台之外,穆特的生活也同樣豐富多彩。在幼年時,她就酷愛各類運動,還為此付出了些代價,曾兩度受傷,一次甚至顱骨破裂,昏迷了幾小時,經過6個月的治療與恢復,才復原。現在,她常駕駛著自己心愛的保時捷跑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她認為從中可以體味到一種速度和力度的釋放。她還喜歡烹飪,對美味的義大利風味食品愛不釋“口”,有次切西紅柿時差點把手都切掉。但在大飽口福的同時,她也像每一位女性一樣注重自己的身材,通過游泳和練習瑜珈來保持自己的體型,使自己始終能在公眾面前展現出迷人魅力,特別是她習慣身穿無肩帶的晚禮服演奏,更凸現了她優雅的風采。雖是一位古典音樂演奏家,但平時她卻喜歡聽爵士音樂和流行音樂,從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到埃爾頓·約翰,都是她家音箱中的“常客”。律師丈夫
自從被卡拉揚推薦到DG唱片公司後,她與DG的合作已踏入第30個年頭,兩者間可算非常有緣,就連她的第一段婚姻也是在那兒開始的。在那裡她認識了年長自己27歲的公司法律顧問溫德里希,雖年齡相差頗大,但兩人間還是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此舉令她的雙親大為不滿,相互間的關係甚至幾近決裂,但穆特最終堅持了自己的初衷,兩人於1990年結為夫妻。但正當她沉浸於家庭生活的幸福中時,不幸向她襲來,五年後,溫德里希因癌症離她遠去,這讓當時年僅33歲、又初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她跌入情感重創的深淵。但這樣的天災人禍並未將她擊倒,她憑藉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於一個月後回到舞台,在柏林愛樂大廳舉行了一場紀念亡夫的音樂會。她在這場獨奏會中的演奏感人肺腑,尤其是她演奏的弗郎克《A大調奏鳴曲》,無人不為之動容。可愛的女兒

穆特與前夫所生一雙兒女更是招人喜愛,尤其是十四歲的女兒,畫得一手好畫,像媽媽一樣漂亮,那可愛的神態讓人很容易便能聯想到那個當年與“卡拉揚爺爺”合作的小女孩的身影。對於這對寶貝,穆特的愛自然不言而喻,她曾說過“生命中最動聽的聲音是孩子的哭聲”。雖然演出日程繁忙,她還是儘可能多的騰出時間與他們呆在一起,給予他們母愛,在他們上學前,她還常帶著他們一同旅行演出,他們也曾嘗試過學習小提琴,不過當兒子問她“為什麼我拉得沒你好聽?”時,她回答到“輕鬆一點,你不是非會不可。”她說:“做母親使我的人生更豐富多彩,更有耐心,對人類也有了更廣闊的看法。”

再婚
2002年8月,40歲的穆特與比自己年長33歲並已有過三次婚姻的指揮大師安德烈·普列文喜結連理,這在當時對於音樂媒體而言,無疑是一條爆炸性新聞。他倆其實在80年代中期就曾有過合作,他們的第一份藝術“結晶”是1996年合作錄製的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婚後,他們倆“婦唱夫隨”,儼然成了一對最佳音樂伴侶。面對新婚嬌妻,年逾古稀、原本便是多才多藝的普列文更是重又燃起創作激情,先後為她寫下《探戈的歌與舞》、《小提琴與樂隊協奏曲》等多部作品。他們夫婦倆最近連同大提琴家穆勒-肖特一起,完成了收錄有莫扎特三首《鋼琴三重奏》的唱片,這也是穆特的“莫扎特計畫”中的第二項。

藝術生涯

天賦演奏家

1963年6月29日,索菲·穆特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萊因弗爾登鎮。 她的父親是當地一家報社的記者,兩位哥哥分別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也許是受兄長的影響,安妮自幼顯露出對音樂的興趣。與現在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們逼著孩子學習各類樂器恰恰相反,在穆特5歲那年,是她自己向父母提出學習樂器的要求,這使他們大吃一驚。她回憶道:“我五歲時一直想學小提琴,但我父母似乎並不太願意,因為他們認為一個5歲的小孩練琴時發出的聲音好聽不到哪去。所以一開始我學的是鋼琴。”但在她的再三‘抗議’甚至‘脅迫’之下,終於在那年生日時如願以償的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把小提琴。“當我得到了一把小提琴時,我就立志要當一個小提琴家,別的什麼都不幹了,我希望用小提琴來感染人。”
穆特的第一位老師是卡爾·弗萊什的霍寧伯格,對於對音樂充滿興趣的小安妮,老師除給她打下紮實的技術基礎外,從不向她施加任何壓力,讓她盡情發揮個性。有了老師的信任,安妮練起琴來更自覺、刻苦,為了達到練習的要求,她甚至會將一句簡單的經過句反覆練上數十遍,直到自己滿意為止。聰穎的天資加之對於演奏藝術的這份執著,也為她換回了應有的回報。1970年,只有7歲的她參加德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摘取桂冠。她是那屆參賽選手中最年幼者(該比賽年齡跨度從6歲直到24歲),這次獲獎引來不小的震驚,之後各類演出邀約紛至沓來,此時她的父母卻做出了明智之舉,拒絕一切邀請,只為能讓她正常的受教育、成長。這應該也是她藝術生涯中唯一一次比賽經歷。遺憾的是,就在這次得獎不多久後,曾對她關懷備至的霍寧伯格教授離開了人世,這使她不得不選擇另一位老師。
這時,穆特的父親想到了聲明顯赫、同樣也是出自弗萊舍門下的小提琴大師亨里克·謝林。當她來到謝林面前時,起初並未引起他的注意,剛起床的大師,穿著睡衣、翹起二郎腿,一邊修著指甲一邊漫不經心的聽著面前這個女孩兒的演奏,但當她演奏完一首巴赫《恰空》後,大師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他站起身來,畢恭畢敬的走到安妮面前,以誠懇的還帶著幾分歉意的口吻對她說:“親愛的小姑娘,請容許我進去把服裝穿戴整齊我們再來討論你的演奏。”顯然,她的演奏把這位見多識廣的大師都怔住了。但考慮到自己演奏事業繁忙,為不耽誤這位小天才的學業,謝林為她介紹了另一位名師,那就是在瑞士溫特圖爾音樂學院執教的艾達·斯圖茨基。穆特說,正是斯圖茨基教授為她打開了莫扎特音樂的大門,使她真正了解並愛上了莫扎特。同時,老師也教導她如何發展自己對所演奏作品的概念,而不是一味單純的模仿別人。穆特現在的演奏能形成自己的風格,與老師當年的教誨是分不開的。那時的穆特,已拉完了巴赫《為無伴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和組曲》(六首)、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以及十餘部著名的協奏曲。她自己也曾不無自豪的說:“真是很運氣,我在練帕格尼尼的隨想曲時,似乎並沒遇到什麼技術上的困難。”想必這與她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也不無關係,從一些錄象中觀察,她的手比起很多女性小提琴家要更大些,小指也很長,且據曾有機會訪問過她的朋友所言,與她握手時感覺到這是雙堅強有力的手。

伯樂惠識千里馬

與指揮界帝王卡拉揚的相遇,成了穆特演奏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那是1976年,穆特與哥哥一起亮相瑞士琉森音樂節,她演奏的莫扎特奏鳴曲引起了時任音樂節藝術總監的指揮大師卡拉揚的興趣,當即向她發出邀請,希望她能前往柏林,在自己和所有樂隊成員面前試奏。但當穆特在父親和老師的陪同下抵達柏林後,這位傲慢而又繁忙的大師也是有言在先,只能給她10分鐘的時間。數日後,在卡拉揚與樂隊的一次排練結束時,穆特走上了柏林愛樂大廳的舞台,大師將這位胖乎乎的小女孩介紹給大家。面對卡拉揚和那些資深的音樂家,穆特可謂是毫無畏懼,依然是那首小提琴家的“試金石”——《恰空》,她的演奏技巧精湛、音樂表現自然,一曲罷了,再次征服了卡拉揚及每一位樂團成員,她成功了!卡拉揚喜出望外,甚至當場建議樂團與她合作莫扎特《第四協奏曲》,這時穆特所表現出的自信令人讚賞,她居然嫌卡拉揚給出的速度太慢,更不可思議的是,向以“獨斷”聞名的大師,居然妥協了,且毫無不悅之色。這次試奏結束,大師當即邀請她參加第二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卡拉揚稱讚她是“自梅紐因以來最傑出的小提琴天才”。如此高的評價,足見大師對她的厚愛。從那一刻起,卡拉揚成了穆特音樂生涯中的“保護神”,這使她免去了四處參賽走向成功的奔波之苦,同樣她也沒有辜負前輩對自己的提攜與期望。在大師的安排下,她以莫扎特《第三協奏曲》作為自己首次亮相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曲目,大獲成功,這也是他們一老一少長達13年合作的開始,這樣的關係一直持續到卡拉揚去世。在穆特看來,卡拉揚就似她的“精神教父”,一般人眼裡的卡拉揚高傲、自負,而穆特卻這樣評價道,“他平時看起來很高傲,但他不是那樣一個人,他對人很熱心,有時甚至有些靦腆,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與他在一起演奏時的那種聲音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正是他教會了我在演奏中如何掌握和運用音樂的呼吸。我最仰慕他的並將永遠記住的,是他在我心目中樹立的那種對音樂的崇高的目標,那種不斷發展,永遠追求更好的精神。” 最初,卡拉揚每年邀請穆特合作5次,每次演奏的作品都是由他親自決定的。隨著穆特的成長,卡拉揚開始有意識的減少兩人的合作,讓她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不同風格的演奏家和樂團,讓她的視野更開闊,也能夠漸漸離開自己的庇護,真正展翅高飛。 同時,卡拉揚還將穆特介紹到與自己有著長期良好合作關係的DG唱片公司,與他一起錄製了莫扎特、貝多芬、孟德爾頌、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協奏曲。事實證明,卡拉揚當年的這個決定是明智的,至今,穆特仍是DG的“台柱”,每張新唱片都毫無例外的叫好又叫座。

藝術跨度

穆特的演奏繼承了卡爾·弗萊舍教學體系的精髓所在——追求純正的藝術表現、無可挑剔的演奏技巧和對作品的理性結構分析。在她的演奏中,音準、和弦、鏇律線條和低聲部之清楚,揉弦快慢變化掌握之恰當,恐怕在當今世界鮮有敵手。你只需聽聽DG公司歷史上最暢銷的唱片、由穆特演奏的薩拉薩第《卡門幻想曲》就會明白。
穆特擁有完美無暇的琴藝和國色天香般的美貌,這自然使與她合作的指揮家們對她寵愛有加,惟獨有這樣一次例外。那是她與指揮家中的“怪傑”切利比達克合作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排練中,切利比達克與他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樂團以其一貫的緩慢節奏演奏,拒絕遷就穆特的速度(眾所周知,切氏與卡拉楊是一對“死對頭”,而穆特又是卡拉揚一手提攜的,切氏之所以會那樣做,也就不難理解了),經過多次排練,仍無濟於事,這時又是穆特對著這個倔老頭大膽的說出了“不”字,毅然離開慕尼黑,那場音樂會被迫取消。當然這之後,她的名字自然被寫上了切氏那份“黑名單”(名單上都是他永遠不願再合作的音樂家)。
一直以來,幸運之神似乎總是特別眷顧穆特,不但演奏事業一帆風順,而且已擁有三把名琴。最初是一把加里亞諾,後來買到了1703年製作的斯特拉底瓦里,而她現在常演奏的則是一把製作於1710年的斯特拉底瓦里。這把當年購自美國富什樂器公司的琴,音色非常漂亮,滲透力較強,尤其是G弦的確特別宏亮。
穆特還是位慷慨的藝術家,她創建有自己的基金會,以幫助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這個基金會最初的資金,是她捐出自己很大一部分的首飾而得來的。她覺得“對於新的小提琴手而言,琴是一個大問題,價格愈來愈高,我自己得第一把斯特拉底瓦里琴的琴款也是經數年才還清的。”現擔任德意志歌劇院首席的我國青年小提琴家陸威,幾年前就是受到她的基金會支持,才得到赴歐洲深造的機會的。
本次的上海之行中,主辦方東方藝術中心牽線搭橋,徵募弦樂好手資料推薦於“穆特和她的朋友”基金會,穆特在滬期間將邀請5名出色的年輕人試奏,並從中挑選出極具潛力的才俊,以基金資助的形式為他們提供進一步深造的可能。穆特對這次挑選上海弦樂才俊如此解釋:“我想,為每個有前途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一些實際的幫助比規定他們什麼樣取自該怎么固定的演奏更有意義……音樂只有在講述故事時才有打動人的力量,而我正在尋找新的講述者。”
此外,穆特在自己每年的計畫中,都要定期舉辦一定數量的慈善音樂會,籌集款項來支持設在美國的“藝術家反愛滋病”的組織、慕尼黑治療癌症患者的醫院、波恩的貝多芬故居和慕尼黑的現代藝術館等等,最近一次是為幫助羅馬尼亞孤兒院裡的孩子們所舉辦的募捐音樂會。“我的目標是不斷發展作為‘個人’的我,以及儘可能地改善我周圍的這個世界——雖然我個人的作用很小。”穆特以她的行動,證明自己所言,同時這一系列的善舉,也提高了她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

崇敬莫扎特
三十年前,穆特以演奏莫扎特《G大調協奏曲》和《A大調協奏曲》而成名,那時她的演奏中充盈著青春少年的活力和天真的氣息,這正是她早年的演奏中最討人喜歡之處。但她的內心一直對莫扎特的音樂充滿著敬畏之情:“想真正演奏好莫扎特是另一回事,只要一個錯誤的重音就足以將整部作品給毀了,因為莫扎特音樂的精神早已深植於人們的血液之中。”在紀念莫扎特誕辰250周年之際,穆特再次向自己發起了挑戰,開始了自己一系列的“莫扎特計畫”。去年她已在各地的音樂會上演奏莫扎特的全部五首協奏曲及《交響協奏曲》(與中提琴家巴什麥合作)並錄製了這些作品的唱片,與以往不同的是,這裡的她除了擔任獨奏外,還首次以指揮的身份出現,相比之前與卡拉揚、穆蒂等人合作的錄音,無論是音色還是節奏都有一定區別,發音更趨完善,風格也更熱情些。而後,她又與普列文等人一起完成了上述提及的那張莫扎特《鋼琴三重奏》錄音。今年,她開始與鋼琴家奧基茨一起舉行莫扎特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巡迴音樂會。他們1月在慕尼黑嘉斯台大廳的四場音樂會(演奏了全部20首奏鳴曲)已被實況錄音,將於8月發行。

榮譽和成就

榮耀藝術家

現在,安妮·索菲·穆特更關注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如Witold Lutoslawski, Norbert Moret, Krzysztof Penderecki和Wolfgang Rihm的作品經常出現在她的節目單上。她計畫於2000年在紐約,倫敦,法蘭克福和斯圖加特舉辦自己的音樂節,以獻給上個世紀的小提琴音樂。1995年,作曲家Penderecki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獻給安妮·索菲·穆特,在萊比錫初演。這次演出為她贏得了兩個格萊梅獎項。
1986年,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為她在小提琴教育上作出的貢獻而頒發給她榮譽頭銜。1979年,安妮·索菲·穆特時年16,被授予"年度藝術家",並得到了著名的"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獎,1991年,她再度得到了這個獎項。1983年,她成為牛津大學"莫扎特"音樂協會的榮譽會長。1996年,她成為波恩的"貝多芬"音樂協會的榮譽會員。
安妮·索菲·穆特經常舉行慈善演出,支持如美國的"Artists against Aids"、慕尼黑的一所治療兒童癌症的醫院,重建波恩的貝多芬誕生地,慕尼黑的現代藝術之門。安妮·索菲·穆特一直支助"魯道夫.愛波爾"基金,該基金1987年建立,旨在歐洲幫助有才華的年輕小提琴家。

藝術成就

安妮·索菲·穆特被授予了巴伐利亞最著名的文化獎:馬克西米立安勳章(Maximilianpreis)。此前,她還得到了慕尼黑市的文化榮譽獎金。安妮·索菲·穆特是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此刻她正在自己的家鄉緊張地為演出做準備。這位巴登州藝術家的經歷是每一位她的聽眾所熟知的:六歲在"青年音樂家"比賽中獲得最高評價(Jugendmusiziert),十三歲被卡拉揚賞識(根據Menzing文獻記載),期間獲獎無數。

北京個人音樂會

第三次到中國

德國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中國巡演加上北京站了。2006年6月27日,她與長期合作的鋼琴伴奏朗伯·奧基斯登台"世紀劇院"。

安妮·索菲·穆特,這位頭頂“小提琴女神”光環的美麗音樂家對於樂迷來說總帶有許多藝術之外的遐想,也正是從她開始,世界上突然冒出了許多漂亮的器樂演奏者,似乎在她之前,人們看音樂會只洗耳恭聽卻不大開眼界;除此之外,指揮巨匠卡拉揚的力捧、特立獨行的婚姻……所有這些都使她成為當今世界最有優勢、最有影響力、最具說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故地重遊到北京

:德國的“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故地重遊,繼1997、1999兩次驚艷京城後,又一次登上世紀劇院的舞台,全情演奏莫扎特奏鳴曲,這也讓不久前一些媒體“穆特亞洲巡演不來北京”的猜測不攻自破。莫扎特誕辰250周年,穆特6月開始的巡演既然是向“奏鳴曲之王”致敬,巡演曲目都是清一色的莫扎特奏鳴曲:《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和《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