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綠洲

守望綠洲是楊鐮所創作的紀實作品。

圖書簡介

楊鐮在《守望綠洲》中介紹了19世紀後期,新疆的綠洲城鎮被外人視為“沒有新聞”的沉寂之地後,伴隨流沙湮埋的丹丹烏里克、喀拉墩、精絕、樓蘭古城等一系列遺址浮出瀚海,新疆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楊鐮曾一次次進入新疆探險發現的現場,尋找失落的文明的經歷,同時評析了一批與新疆探險發現有關的中外探險家著作,為讀者揭示了新疆探險與發現的豐富內涵。書中涉及新疆古代文明的特點,世界上東西方文明互相吸收與補充的過程,綠洲生態的生死關係等豐富的知識領域。
《守望綠洲》分為《探險新疆一世紀》《守望天山》《樓蘭――跨越世紀的發現》《天山靈境》《三上北塔山》《三個泉與絲路古驛》《智者西行》《邊城蒙難紀實》《現代西行記》《探索天山與崑崙山的奧秘》等篇章。書中配插的圖片也均由楊鐮拍攝完成,不僅有許多寶貴的文物圖像,更有作者親歷的探險考察現場記錄。

作者簡介

楊鐮,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名西域文化專家、探險家,多年從事新疆人文地理研究。他常年在新疆各地考察和研究,對絲綢之路上曾經輝煌又被流沙掩埋的樓蘭古國、小河遺址等處曾做過出生入死的艱辛考察,重新發現並揭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謎,為認識西部的歷史與現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先後出版了《荒漠獨行》《最後的羅布人》《發現西部》等探險紀實作品,編譯了《西域探險考察大系》《探險與發現》《中國西部探險》等叢書,並出版了以西部為背景的著名長篇小說《千古之謎》《青春只有一次》《生死西行》等。

目錄

出版絮語

探險新疆一世紀(代序)
探險新疆一世紀
(代 序)
1894年春天,沙棗花剛開放,一個瑞典青年來到了喀什噶爾。從此,他的一生與中國新疆再也不可分離。他,就是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那時,喀什噶爾是中國的“西窗”,是外人進出新疆的落腳點。赫定很快融入了當地社會,成為僑民中的新面孔。赫定到來時,喀什噶爾的外國人社交界正為一件事困擾,那就是怎樣才能探悉探險家杜特雷伊的下落。
杜特雷伊是法國人,幾年前與助手格倫納特來到新疆。不到一年前,杜特雷伊離開最後一個駐地――塔里木東端的且末,進入了崑崙山。從此,訊息全無。1894年開春,一些關於杜特雷伊的傳聞不脛而走,並且以最快速度反饋到喀什噶爾,人們認定,他與他那支裝備精良的探險隊,在崑崙山中遇難了。那時正處在19世紀世界地理大發現過程,關於如何救援這支法國探險隊成為熱門話題。
赫定決定不按照原計畫返回俄領中亞的奧什市,他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第一支駝隊,要去尋找並救助失蹤的法國探險隊。當一切準備就緒時,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沒有了杜特雷伊本人的杜特雷伊探險隊意外浮出海面,回到了喀什噶爾。格倫納特證實,杜特雷伊已經在“三江源”區域遇難,他們僅以身免。探險隊不再需要救援了,斯文・赫定並沒有解散剛剛集結起來的駝隊,並於1895年2月17日,他30歲生日前兩天,離開喀什噶爾,走進塔克拉瑪乾沙漠。斯文・赫定以自己的探險考察,為 20世紀新疆探險史拉開了序幕。
一開始,赫定探險隊全軍覆沒,他本人倖免陳屍和田河西岸的沙漠,從此,塔克拉瑪乾的別名“死亡之海”就廣為人知。赫定馬上就調整了自己的步幅,從絕境步入輝煌,在沙漠腹地發現了古代遺址丹丹烏里克、喀喇墩,探訪了原始村落大河沿(通古孜巴斯特),首次從南向北貫穿了塔克拉瑪乾,在羅布人幫助下到達神秘的羅布荒原,成為“末代樓蘭王”――昆其康伯克的座上客。
回到歐洲,隨著遊記《穿越亞洲》出版,赫定名揚世界。他在新疆的經歷,包含有一切使年輕人熱血沸騰的因素:走出絕境,置於死地而後生,在人文背景下的地理髮現,做客當代的“野人”部落……。從此,新疆探險進入了“預熱期”,《穿越亞洲》被翻譯成十數種文字出版,同時,在諾貝爾支持下,赫定開始籌備新的新疆探險之行。1899年,赫定再次出現在喀什噶爾街頭,著名的1899~1902年探險開始了:追蹤新疆虎進出林莽,在“無韁野馬”塔里木河做驚險萬狀、風情萬種的處女航,抵達荒漠甘泉阿提米希布拉克,進而發現樓蘭古城……在追隨者、競爭者的簇擁之下,新疆進入了探險發現的世紀。
就20世紀新疆探險史而言,斯文・赫定是創始者,也是集大成者。我曾將他稱作“新疆最後一個古典探險家、第一個現代探險家”。在新疆,他發現了十數處的古城遺址,他對羅布荒原的測量是有關數據的寶貴庫存,至今他仍然是唯一對“最後的地圖空白”安南壩做過考察的探險家。1927年,組建了影響深遠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訛。新疆探險家每次工作結束,總要出版兩部書,一部是科學考察報告,一部是通俗的探險遊記,這個通例也是赫定創立的。他的自傳《我的探險生涯》的中文版,是同類著作中影響最大的一部。
必須承認,新疆20世紀探險的“揭幕儀式”並非錦上添花。先是杜特雷伊之死,進而是斯文・赫定本人差點在和田河岸邊“折戟沉沙”,這已經成為探險史的經典。但是,探險就是一項需要參與者不斷調整與環境關係的活動,就是對參與者心智與行為能力的雙重考量。20世紀前期有近百名外國探險家進出新疆,從此再也沒有出現杜特雷伊式的滅頂之災,而赫定也從“走麥城”吸取了終生受用的教益。他的探險生涯體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隨時依靠當地人;二是凡涉及到飲用水,絕無絲毫馬虎。而且,探險總是與發現並存。這就是交了“學費”的“回報”。遺憾的是,並不是每個交了“學費”的人,都吸取了足夠的教益。
20世紀是中華文明再發現的世紀。而新疆的探險發現,是這一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1899年,閒散京官王懿榮得了瘧疾。太醫開的藥方里有一味常規藥叫“龍骨”,這本不稀奇。稀奇的是,這王懿榮正好是當時中國研究古文字大篆(鐘鼎文)的權威。熬藥時,王懿榮意外發現“龍骨”上竟有刻痕,再一琢磨,刻痕似曾相識。在甲骨文發現之前,大篆是最古老的中國文字。他憑大篆知識,竟然識讀出不少刻痕。他將藥店有刻痕的“龍骨”一律買下,並追蹤到“龍骨”的出產地――河南安陽。最終,名藥“龍骨”竟以“字”為貴,論字數算錢。中國古文字的起點“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絕不能低估這個發現。王懿榮生病前,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紀年,只能追溯到所謂“周召共和”,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距今兩千八百餘年。有了甲骨文,中華文明史前移了至少八九百年。作為文明古國,中國無疑高踞世界文明史的源頭。
1900年,河西寂寞的綠洲敦煌,一個不想回老家的、半路出家的道士王圓�,成了寺院莫高窟的住持。他清理寺院積沙時,一堵牆壁裂開了一道縫隙,從此,著名的敦煌藏經洞得見天日。在這個秘藏已久的洞窟秩序井然地存放了大約五萬卷文獻以及其他的文物。敦煌藏經洞的寶藏讓稱職的史官也相形見絀,它使早已消失在歷史皺褶里的許多文明史細節重現於世。
1900年3月28日,沙塵暴來臨前夕的羅布荒原,斯文・赫定的駝隊無意中闖入了一個無名遺址,最初,他認為那是前不久剛被羅布人放棄的荒村,等第二天見了駝夫奧爾德克拿來的佛教藝術風格的精美木雕時,才意識到那是中國正史中迷失了十幾個世紀的樓蘭王國的證據。拿著木雕,赫定說,這是樓蘭王國發出的邀請,《史記》《漢書》記載的輝煌往事,將重新引起世人關注。
1901年1月,因為追蹤幾塊扔在路邊的寫了字的木板,步赫定後塵來新疆作考古探險的英籍匈牙利人奧利爾・斯坦因,沿尼雅河古河床,闖入死亡已久的村落,那就是精絕遺址。二十年前,我來到精絕,曾這樣表述觀感:如同下班的超市,除了沒有人跡,其他全部留在了原地。一棟被流沙封門的房子裡,居然有完整的樓蘭王國國家檔案庫。
1901年3月5日,斯文・赫定的駝隊在風沙中勉力前行,突然停在一個巨大沙包前。等看清楚那不是沙包而是佛塔時,新疆探險史里程碑式的發現――樓蘭古城,就重現人間。
一個個發現,如同接力賽跑,將歷史引入20世紀。
通過這些發現,成功恢復出為歲月錯誤刪除的生動細節。發現樓蘭古城後的三四十年間,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有探險家進入新疆。曾是“沒有新聞”的荒涼塔里木,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新疆熱”或說“絲綢之路熱”,持續了一個世紀仍然方興未艾。
曾在新疆作探險考察的外國人,最著名的是斯文・赫定與奧利爾・斯坦因,分別代表了人文地理探險與考古探險這兩大傾向。有一定成就的探險家,則在三十人以上。探險活動自成系列,各有特色。三四十年代之交,外國探險家退出了新疆探險的現場,但新疆的探險發現並沒有終結。實際上,整個20世紀中國學者一直是新疆探險的主力軍。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旗下的學者徐炳昶、袁復禮、黃文弼、李憲之等,著名的科學家楊鍾健、黃汲清、劉慎諤,以及彭加木等,因此名垂史冊。探險家出版的書籍,可以組建一座專業圖書館。新疆、探險、樓蘭、羅布泊,都成了世界主流社會的話語。這是新疆探險的基本內容。
針對外國探險家,一直有個有爭議的話題,那就是從新疆拿走的文物,充實了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印度等國家的博物館的館藏,傷害了中國民眾的民族情感。這是歷史的一部分,無庸諱言,也是新疆探險的內容之一。我們正是通過認識新疆探險史,加深了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理解。
一個世紀以來新疆的探險發現為什麼會以這樣快的速度、這樣大的覆蓋面積,引起舉世關注,而且經久不衰?這是一個老話題,又是一個隨時更新的話題。
有的人認為,探險家的個人成就,使得他們的發現名揚四方。我們說過,20世紀前四五十年到新疆探險的人,來自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國家,有個別動機不明者,但多數有較好的準備,成就突出,引人注目,勢在必然。有人說,新疆探險充滿戲劇性,簡直就是一部精彩紛呈的連續劇,“收視率”超高。也有人說,是因為新疆的奇異風情,使外人無比好奇……
這些看法都有成立的理由,但我認為,是因為“沙埋綠洲”“沙埋古代文明”這極為罕見的現象,才使新疆成為世人關注的對象。發現樓蘭,實質是在當時被喻為“像月亮上一樣荒涼”(斯文・赫定語)的羅布荒原的沙包覆蓋之下,重新發現了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這些古城曾在歷史進程中據有一席之地,卻為流沙淹沒,文明絕嗣。面對這個現象,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這一過程必將引起探險家們的思索:今天我們豐饒的家園、高樓林立的城市、車水馬龍的街道,會不會也被沙漠掩埋?一種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文明為什麼未能延續?起著“世界文明的調色板”作用的新疆,出現這個巨大的反差,更令人深思:究竟在什麼地方、錯過了什麼機遇,才使歷史亮出了“沙埋綠洲”“沙埋古代文明”這樣的警示紅牌呢?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所以,新疆探險發現,伴隨著人們的探索與反思,必將是貫穿20世紀與21世紀的通行話題。

正文

天山靈境
生死綠洲――尋找神秘古城疏勒
吉木薩爾千佛洞之謎
北塔山的黎明
三上北塔山
黑喇嘛與黑戈壁
重返黑戈壁
守望天山
最後的貝勒
三個泉與木壘的絲路古驛站
絲綢之路與昌吉歷史文化
羅布與樓蘭――文明的通道
尋找羅布人失落的世界
故土難離
走進庫魯克塔格
守望綠洲家園
凝視塔里木河
智者西行
蒙難邊城紀實
現代西行記
天山之麓的觀察與思考
西望天山
儲安平與浦熙修對新疆新時期的即時報導
斯坦因與新疆探險史
西域找寶人獨白
探索天山與崑崙山的奧秘
一邊是綠洲,一邊是沙漠
走向地平線的駝隊
絲綢之路史二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