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效能

學校效能

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發揮某些積極作用的能力及其實際結果。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學校效能:第一、優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質與量兩個方面在內的學校教育成果;第二、高質量的校內組織和人員素質;\r\n第三、通過改革創新而實現的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學校既能從變化的環境中努力吸取更多的資源,又能通過自身完善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概述

效能,就其字義來看是指事物所蘊藏的有利的作用。從詞義解釋而言,它與功能的含義完全相同,都是指一個事物潛在的影響和改變其它事物的能力。在現實中運用時往往還包含其他的含義,它不僅指一個事物潛在的能力,而且要看它在實際運作中產生了什麼樣的積極效果。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發揮某些積極作用的能力及其實際結果。這種理解概括了學校效能的兩個方面:由學校的素質所構成的潛在能力以及由這種能力的發揮所實現的結果

提出背景

1.基礎教育“量”的發展已不是大問題,“質”的問題被突顯出來。
科學技術的革命和經濟的發展對學校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所要求的不僅是在義務教育發展方面的“量”的問題,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育,一些經濟技術薄弱的國家在義務教育上也普及到了七年,所以“量”的問題已不是主要矛盾,而“質”的問題已經被突出出來。“質”的問題在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都存在著一些突出的矛盾。美國從60年代開始感到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很多學生在接受了十二年義務教育以後,讀寫能力仍然很差,不會做一些基本的算術運算,以致最後在進入到高等學校後影響到學習的質量。美國的一些教育人士甚至用“國家在危機中”的口號來描述這樣一個聳人聽聞的現實。
2.教育事業成為由政府財政支持的巨型文化產業教育成本在不斷上升,有限的資金投入應該得到較好的回報,學校效能狀況決定了這種回報。
3.世紀之交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要求學校效能在內涵與水平上都要有較大的提高,以適應新形勢的挑戰。

分析模式

目標模式

是對學校效能分析的最普遍、最傳統一種方法。它是由權威機構設定一些目標,假定學校有實現這些目標的能力,通過最後的結果來檢驗學校的效能。這種方法簡便通用,提出後政府知道該如何監督和管理學校,應該給學校提供什麼樣的條件,而學校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應該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不足是,這種模式在一些注重集權管理的國家和地區,還會衍生出以“控制”為核心的效能標準,使學校缺乏創新精神。

關鍵人群需求滿足模式

又稱之為市場模式,國際國內許多研究者認為,有效能的學校是那些能滿足各種關鍵相關人群(如:學校主管部門、校長、教師、家長、學生及其他重要公眾)的正當需要的學校,因為學校的運作要受這些關鍵人群的支配,分析學校的效能就是評價學校滿足這些關鍵人群合理要求的程度。在市場經濟的因素越來越多地介入學校活動,校際間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以關鍵人群需求滿足作為衡量學校效能的標準也會給學校帶來困境,即形成一些缺陷:一是不同公眾群體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很難滿足所有方面的要求;二是某些公眾的要求偏離社會政策時就不可能去滿足。這是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的一種模式。

投入—產出模式

這個模式注重效率,認為效能高就是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培養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的學校。這種方法就是將社會各方對學校的投入進行統計學處理後,作為基礎預測學生未來在校期學習成績,並將它與學生實際成績相比較,其結果就是學校效能的標度。此外,在此模式下有一些指標要注意,一是師生比。如國外一些已開發國家要求小學生師生比達到1︰21,國中階段達1︰18~20左右,高中階段達1︰17左右。從中國目前情況來看,很多大城市的師生比還很低,學校中非教學人員過多。另外一個指標是圖書的利用率。很多學校的圖書利用率還很低。與此同時,還需考慮其他一些教學條件的利用率,如教室的利用率,計算機的利用率等。
投入—產出模式的優點在於結果的明確性,但它的缺陷也在於如何獲得明確的定量結果,如何將模糊的社會性因素精確量化。

環境適應模式

這種觀點認為,學校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要發揮自己的功能,就要“學會學習”,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造自己。學校只有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的改進,嘗試創新,才能使學校不斷的發展。

學校內質最佳化模式

認為學校對外發揮作用的基礎是學校辦學思想明確、內部組織健全、制度合理而且嚴格、指揮得力。評價一個學校的效能首先要看學校內部的組織狀況和實際運作狀況,如看學校是否有明確的辦學思想,領導班子是否強有力,是否有一個有魄力、有思想、有辦法的校長,學校的內部組織是否精幹、辦事效率是否高,學校的規章制度是否健全、合理,能否高效運行,做到一視同仁等等,這些條件均是判斷一所學校效能高低的尺度。這種模式著眼處是學校的內在素質,正確地指出了學校自身應具備什麼品質才能履行其職能,但它的問題是沒能使不熟悉學校工作的人明白,具備了這些品質的學校到底應該幹些什麼。

內容

學校效能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優秀工作成果,包括質與量兩個方面在內的學校教育成果;
第二、高質量的校內組織和人員素質
第三、通過改革創新而實現的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學校既能從變化的環境中努力吸取更多的資源,又能通過自身完善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