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伊

孫洪伊,(1872—1936)原名洪儀,因避清末帝溥儀之諱,改名洪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組織“國會請願同志會”,後數次領銜上書籲請“速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

孫洪伊,(1872—1936)原名洪儀,因避清末帝溥儀之諱,改名洪伊,字伯蘭,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家資豐盈,幼時在鄉塾受經史之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被推舉為直隸省咨議局議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組織“國會請願同志會”,後數次領銜上書籲請“速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
宣統元年(1909年),孫洪伊加入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洪伊即與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合謀起義回響,並分別發函各省咨議局,督促支援武昌首義軍。上海起義後,陳其美為都督,孫洪伊應召赴上海,與陳其美宋教仁、柏烈武等人以同盟會、同志會、憲友會、咨議局以及個人名義,分電或派人赴各省督促從速起義,以支援並擴大武昌起義的成果。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洪伊等人於1912年3月組織了共和統一黨,並任理事長。不久,與共和建設討論會、共和共進會、共和促進會、國民新政社等五個黨團組成民主黨,推梁啓超為理事長,孫洪伊為理事。1913年5月29日,民主黨又與共和黨、統一黨合組為進步黨,推黎元洪為理事長,梁啓超、孫洪伊為理事。孫洪伊對並黨事極不贊成,加上樑啟超派在黨眾占優勢地位,孫洪伊曾一度對時局抱悲觀態度,不問黨事。鑒於進步黨與袁世凱合作日益密切,孫洪伊與原共和統一黨的王湘、王乃昌、牟琳、時功玖、彭介石等20餘成員,退出了進步黨。1912年8月國民黨成立,孫洪伊等20餘人加入國民黨,孫洪伊被推為評議員。
1913年2月北京參眾兩院複選,國民黨占絕對多數,成立憲法討論會,推舉孫洪伊為主席。由於孫洪伊和一些議員經常在北京韜園開會,研究時局,發表政見,各報刊輿論稱他們是“韜園派”,該派成為國民黨北方組織中的骨幹力量。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孫洪伊在眾議院嚴詞質詢。二次革命失敗後,孫鴻伊逃往上海。孫洪伊很快與留滬人員國民黨柏烈武、張繼等取得聯繫,商討再次發動反袁鬥爭。
1915年袁世凱稱帝活動處於高潮,孫洪伊申明大義,發出《通告北方將土書》,駁斥恢復帝制之謬論。1916年5月,東南討逆軍總司令陳其美被刺,孫洪伊被推為東南討逆軍盟主,7月12日由上海赴京就職,親聆孫中山面囑“監督北方政府”之責。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任內閣總理,拒不承認民元約法。1917年8月,孫中山等人組織護法運動,於9月1日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會議。孫中山十分信任孫洪伊,委任他為護法軍政府內政總長、駐滬全權代表,世稱“南有大孫(孫中山)北有小孫(孫洪伊)兩孫攜手者也”。段祺瑞恢復民元約法後,孫洪伊任段政府的教育總長,不久轉任內務總長,後因捲入黎元洪、段祺瑞的“府院之爭”被撤職,前往上海。
1922年夏直奉戰爭之後,孫洪伊將國民黨“韜園派”正式改名“民治社”。雖然沒有提出政綱,但它規定了本社宗旨:奉行三民主義,實行民主政治;制定憲法,促成國家統一;發展工農產業,增進民眾生活以及爭回主權等等。韜園派擴大了組織,共有社員80餘人,活動經費除社員所交社費外,大部分由孫洪伊私人捐助。
九一八事變”後,孫洪伊主張對日宣戰,倡導國共合作。1936年3月26日,洪伊在上海寓所病逝,由朋友資助葬於杭州九溪十八澗小山上,與民主革命先驅秋瑾墓隔丘相望。
孫鴻伊早年為立憲派,後轉變為革命志士,民國成立,參與政事。後來參加反袁鬥爭,組織護法政府,並促進國共合作,主張對日作戰,一直保持著一個革命者的判斷力,時刻跟隨著時代潮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