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地方

孤獨地方

電影主人公迪克遜史蒂爾是一個劇作家,但不幸的是他被捲入了一宗兇殺案,他的女鄰居勞雷爾格雷因給他作證而成為了戀人。但勞雷爾因混淆視聽之言懷疑情人就是真正的兇手,因此傷害了他們之間的純真感情,最後只好痛苦地分手。

基本信息

職員表

導演:尼古拉斯·雷
編劇:Andrew Solt / Edmund H. North / Dorothy B. Hughes
製作人:Henry S. Kesler / Robert Lord
原創音樂:喬治·安太爾
攝影:Burnett Guffey
剪輯:Viola Lawrence
美術設計:Robert Peterson
布景師:William Kiernan
服裝設計:Jean Louis
副導演/助理導演:Earl Bellamy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Dixon Steele 亨弗萊·鮑嘉 ----
Laurel Gray 格洛麗亞·格雷厄姆 ----
Det. Sgt. Brub Nicolai 弗蘭克·洛夫喬伊 ----
Capt. Lochner Carl Benton Reid ----
Agent Mel Lippman Art Smith ----
Sylvia Nicolai 傑芙·唐內爾 ----
Mildred Atkinson Martha Stewart ----
Charlie Waterman Robert Warwick ----
Lloyd Barnes Morris Ankrum ----
Ted Barton William Ching ----
Paul Steven Geray ----
Hatcheck Girl Pat Barton ----
Mr. Swan Guy Beach ----

劇情簡介

迪克遜·史蒂爾是個劇作家,他頗重情誼,但表面上卻玩世不恭。一次,他在酒店思考如何將一本三流小說改編為劇本,衣帽間管理員米爾德麗德恰好讀過這本書,為圖省事,他請她下班後到他家做客,將這個故事講給他聽。第二天,米爾德麗德被發現死於謀殺。女鄰居勞雷爾·格雷作證,米爾德麗德確於當晚一個人離開了史蒂爾的家。於是,史蒂爾同勞雷爾開始交往,並有了感情。但警察和史蒂爾以前的朋友並不放過他,流言蜚語傷害了他們間的真摯感情,這使勞雷爾對史蒂爾產生了懷疑,而史蒂爾的脾氣也因此變得粗暴蠻橫。憤怒失望的史蒂爾幾乎用自己的行動證實了別人對他的誹謗:由於得不到勞雷爾的愛,他幾乎要對她下毒手。這時,警察抓到了真正的兇手,但出現了縫隙的情感已不可能像從前一樣了,他們只得痛苦地分手。

影片賞析

這是一部簡潔的電影,它的好也正基於此。故事一開始,編導就擺明車馬,史蒂爾不是真兇,之後的劇情就專注於敘述兩人之間的戀情發展,但情節之中卻不停暗示著這段感情最後的低落結局,於是可能是這部電影內部唯一具備的商業元素:懸疑,到了故事中途也蕩然無存。於是一切形式成了浮雲,轉而關注的正是編導所強調的:細節的轉折、人物情緒動力由弱到強的累積以及外界作用力。
這是個很有趣而且矛盾的做法:首先說明史蒂爾不是真兇,然後在愛情故事占據絕大部分敘事時間裡尋找合適的切入點,鋪設疑點並將矛頭指向史蒂爾,這些疑點要悄無聲息的進入,累積起來的力度又不能破壞最初的無罪設定,同時還必須具備有效破壞力,這樣戀人間由聚到散的結局才不會突兀。同時創作者還必須兼顧另一個結構問題,如果把這些細節全部寫進兩人戀情發展的故事線之中,情節就會變得臃腫,節奏就會無法掌控。
解決辦法其實很簡單。故事一開始,就清晰地分出三條故事線索:其一是史蒂爾接下了改編一部小說的工作,要創作出一個以懸疑兇殺為賣點的電影劇本;其二是謀殺案的偵破;其三就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這樣一來,所有的疑點都能夠均勻有序地進入了故事。甚至在三條故事線開始之前,伏筆就已經被安排進入故事。第一場戲裡,史蒂爾突然被激怒出手打人,就為其性格中的暴力傾向埋下了第一個伏筆。
根據這三條不同的線索,伏筆巧妙地附著其上。格雷對史蒂爾的不信任,主要來自於兩個方向,一是直接的體會,在交往中對史蒂爾的深入了解;二是外界力量的間接影響,比如來自於警探的誤判,來自友人的猜疑;當這兩種力量結合到一起的時候,錯誤的認知就開始根深蒂固,揮之不去。隨著感情的發展,史蒂爾性格中的暴力傾向越來越清晰;在與友人交往中,作為一個劇作家對於犯罪心理、行為的職業認識又帶來莫須有的猜疑;謀殺案久告不破,固執的警長始終認為真兇就是史蒂爾,這一切,都深刻地影響著格雷的內心世界。
為了在無罪的設定下最大限度營造出真假莫辨的效果,圍繞史蒂爾的人物設定也頗有心思。他的警探朋友、經紀人都是他的堅定信任者;警長是堅定的懷疑者;朋友之妻跟格雷則是居於其中,並逐漸向後者靠近。整個人物關係網的設計近乎平衡狀態,對立衝突的兩種力量始終保持處於不確定的均衡狀態,第二幕尾段情感價值的逆轉因而變得更加強而有力,並將故事直接推向第三幕高潮。
故事進入第三幕後,所有的鋪墊都已完成,高潮處於集中爆發前的臨界狀態,全片最令人激賞的一場戲終於來到。第二幕末尾,真兇已經查明,警方正欲將訊息通知史蒂爾和格雷,卻聯繫不到兩人。此時史蒂爾因為劇本一事在酒吧短促爆發,當他恢復平靜後與格雷一起離開。警方的電話追打過來時,卻找不到兩人。在格雷的住處,史蒂爾誠摯的向格雷道歉,似乎一切煙消雲散。但格雷的一些怪異舉止再次引發史蒂爾的猜疑,情緒開始醞釀,一觸即發中,電話突然響起……此時我們已經確定史蒂爾是無辜的,我們期待兩人的感情不會因為誤會而終結,我們期待著兩人冰釋前嫌,我們等待著一通電話……卻是航空公司的電話,她訂的航班取消了。於是格雷打算離開的想法暴露,史蒂爾徹底失控,他暴怒中掐住格雷的脖子,他要殺了背叛自己的格雷……格雷全力也無法掙脫,似乎所有事情都在往壞方向發展,電話又一次響起……似乎是另一道追魂鈴聲,格蕾面如死灰……史蒂爾拿起電話,卻是警方打來的電話,警長要向格雷道歉……放下電話,史蒂爾徹底清醒,於是交給格雷。真想大白後,這兩人還能回到最初嗎?僅僅兩通電話,就成功營造出兩個轉折點,在故事最高潮的時候將情節一再逆轉,實在是神來之筆。
作為一部以節奏取勝的非典型懸疑電影,尼古拉斯·雷對全局的掌控和鮑嘉對人物的演繹是影片成功的兩大關鍵。尤其是鮑嘉的內斂表演,極富層次,配合影片的節奏、進度和速度,收放自如,無論是即興演繹還是厚積薄發,鮑嘉演起來都是遊刃有餘,不愧是好萊塢評出的二十世紀頭號演員。

幕後製作

本片是以好萊塢為背景的黑色驚險片經典,這部影片反映的不只是兩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就含蓄而有針砭時弊而言,本片是其中最佳的一例。一流的導演和表演,鮑嘉的塑造跟以往的角色有很大反差。二戰後,美國被冷戰的陰影所籠罩,反共的政治迫害大行其道,好萊塢也不例外。雖然該片表面上講的是對一件謀殺案的調查,並沒提到“共產主義”或“黑名單”,但卻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恐怖氛圍,表達了當時眾多電影工作者的困境和“好萊塢十君子”未經審判即遭判決的厄運。迫於壓力,當時的影片不得不用犯罪案的情節劇形式來掩蓋其中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而此片即為其中批判力最強的一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