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賁

孟賁

孟賁,戰國時期衛國的勇士。相傳他力大無窮,與夏育、烏獲並稱。《史記-范睢列傳》:“成荊、孟賁、王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裴駟集解引許慎曰:“勇賁,衛人。”楊寬《戰國史》認為孟賁是勇士,孟說是力士,國籍也不同,並非一人。孟賁是因為舉鼎而獲罪被誅九族而死。孟賁(mèng bēn)戰國時期衛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東周列國志》描述:“有齊人孟賁字說,以力聞,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狼,發怒吐氣,聲響動天。九龍神鼎是世上瑰寶,秦武王一看見它,舉致大發,便藉此機會與孟賁比試舉鼎,以顯示一下秦在列國中的地位。

基本信息

生平介紹

基本資料

孟賁(mèng bēn)戰國時期衛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有說是齊國人。

史料記載

《東周列國志》描述:“有齊人孟賁字說,以力聞,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狼,發怒吐氣,聲響動天。嘗於野外見兩牛相鬥,孟賁從中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猶觸不止。賁怒,左右按牛頭,以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與抗。聞秦王招致天下勇力之士,乃西渡黃河。岸上人待渡者甚從,常日,以次上船。賁最後至,強欲登船先渡。船人怒其不遜,以楫擊其頭曰:“汝用強如此,豈孟說耶?”賁瞋目兩視,發植目裂,舉聲一喝,波濤頓作。舟中之人,惶懼顛倒,盡揚播入於河。賁振橈頓足,一去數丈,須臾過岸,竟入鹹陽,來見武王。”。

後來孟賁成為戰國時期秦武王手下的勇士,關於孟賁的事跡,《史記秦本紀》曾有詳細的記述說:"武王有力好戰,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死,族孟說……"

個人地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帶著重兵去東周國都洛陽觀看九龍神鼎。秦武王年少驍勇,喜歡舉鼎。他手下有知名的三個大力士,叫孟賁、烏獲、任鄙,都是舉鼎能手,也陪伴著他到洛陽。其中,孟賁又名孟說,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犀,能生拔牛角,發怒吐氣,聲響動天,尤為勇猛。九龍神鼎是世上瑰寶,秦武王一看見它,舉致大發,便藉此機會與孟賁比試舉鼎,以顯示一下秦在列國中的地位。這位年少好強的武王,抓住一隻龍紋赤鼎猛地舉了起來,殊不知此鼎重量過大,終因力氣不支,累得雙目出血;力盡鼎落,又砸斷了臏骨。結果秦武王不治而死,丟了王位。無辜的孟賁也因此獲罪,被誅殺九族。(還有一說,孟賁是衛國人,後來才由於秦武王"有力好戰",被羅致到秦國去的。)

孟賁是因為舉鼎而獲罪被誅九族而死。所以又說孟賁因武而死。

其它記載

其他說法

關於舉鼎另一說法

齊國人孟賁,力大無窮,勇冠海岱:陸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龍,一人同時可制服兩頭野牛。聽說秦武王重用天下武士,孟西赴鹹陽面見秦武王,被任用為將,與烏獲、任鄙享受一樣的待遇。

舉鼎內容

孟賁孟賁

秦軍東進中原,先取韓國軍事重鎮、周都洛陽的門戶——宜陽,以宜陽為跳板,控制東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據有九鼎為象徵,挾天子而令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業。秦軍占領宜陽,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抵禦,只好出迎秦軍。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武王逐個審視,看到雍州鼎時,對眾臣說:“這鼎有人舉過嗎?”守鼎人回答:“自從有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人見過舉鼎,這鼎重達千鈞,誰能舉得起呀!”武王問任鄙、孟賁二將:“兩個人,能舉起嗎?”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勝,婉言辭謝:“臣只能舉百鈞之物。這鼎重千鈞,臣不能勝任。”孟賁伸出兩臂走到鼎前,說:“讓臣試舉,若舉不起來,不要怪罪。”說罷,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賁感到一陣暈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沒有倒在地上。武王看了發笑:“你能把鼎舉高地面,寡人還不如你嗎?”任鄙勸道:“大王萬乘之軀,不要輕易試力”。武王固執不聽,卸下錦袍玉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任鄙拉著武王苦苦勸阻,武王生氣地說:“你不能舉,還不願意寡人舉嗎?”任鄙不敢再勸。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賁只能舉起地面,我舉起後應移動幾步,才能顯出高低”。於是,深吸一口氣,使出全身力氣,喝聲:“起!”。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力難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腳上,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只見武王右腳足骨被壓碎,鮮血流了一灘。等到太醫趕來,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語;“心愿已了,雖死無恨。”入夜,武王氣絕而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