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喬森綜合病症

孟喬森綜合病症又名,閩希豪生綜合症,Baron Munchausen綜合徵;住醫院癖;Ahasverus綜合徵,明肖森綜合徵;假裝急病求癖,曼丘森綜合症,孟喬森症候群這種患者會偽裝或製造自身的疾病來贏得同情照顧或控制他人,另外有一種是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或代理性佯病症正式的定義是照顧者捏造或誘發被照顧者的身心疾病,通常是母親對子女是一種最複雜也最致命的的虐待形式。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孟喬森氏症候群
英文名稱:Munchausen syndrome

基本解釋

孟喬森綜合症可分為一般的孟喬森綜合症和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其症狀的範圍都很廣,是指一種通過描述、幻想疾病症狀,假裝有病乃至主動傷殘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

辭彙由來

18世紀時,德國有位叫孟喬森的男爵,總是用裝病來吸引別人的關注,且偽裝得惟妙惟肖。1851年,一篇發表在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文章,第一次以“孟喬森綜合症”來命名這種症狀。而代理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意思是指病患使他人替代自己成為疾病的角色,獲得注意並藉此取得醫療介入。

基本概念

一般的孟喬森綜合症患者算是一種非正常自殺行為。患者會不斷向周圍的人報告自己擁有各類疾病,並模仿疾病症狀,但經診斷後都會發現患者其實無病。有些患者對疾病非常了解,擁有近乎專業的相關知識,因而他們會篡改醫生的診斷報告,且對吃藥、打針、住院、動手術非但不反感,反而顯得非常興奮愉悅。最嚴重的患者則會傷害自己,使自己表現出來的症狀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 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則是虛構別人的症狀,特別是子女、晚輩、弟妹等需要照顧的人。也有護士向醫生謊報病人出現疾病的案例。嚴重一些的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則會向所照顧對象的飲用水、食物中投放有毒藥物。如英國一位被稱為死亡天使的兒科護士貝弗麗・艾里特(Beverly Allit),她在工作期間向患兒注射會導致心臟停跳的氯化鉀和造成低血糖胰島素,共造成了4名兒童死亡,至少5人受到傷害。
依據臨床醫師經驗,可看到父母或照顧者杜撰孩童的病症時,可能會餵孩子吃瀉藥、催吐藥或其他藥物、食鹽或礦物油,製造腹痛或腹瀉症狀,或是把排泄物放到孩子喝的水或注入血管內,使孩子感染菌血症,或是把孩子的尿或嘔吐物中加血,製造出血情形。
醫生表示,這些製造出來的病情乍聽之下符合醫學常識,但仔細推敲又沒有一個疾病可概括描述種種誇張病症,這些父母或照護者通常會鼓勵醫師替孩子多安排檢查或手術,不願意出院;唯有暗中觀察親子互動、或請同病房其他家屬與醫療人員幫忙注意,才可提高這類疾病的診斷率。
這一類的父母通常醫學知識豐富,或是本身就是醫護人員,因此製造的病情往往栩栩如生,乍聽符合醫學知識的推理,但仔細推敲又沒有一個疾病可概括他所描述種種誇張的病症此外他們極端讚美醫師。鼓勵醫生安排檢查,對於醫療程式的興趣大於對孩子病情的關心,不願意出院。

病理與治療

案例分析

CM里的變態父親是消防隊的急救人員,為了滿足自己的變態心理,給妻子下毒再進行急救,最終導致妻子早逝。但妻子的離去並沒有讓他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反而通過強迫兒子上吊的方式滿足他,並且發起“憋氣”的網路互攻遊戲,讓在校學生變相自殺,滿足他的急救欲。
這是一種及其無恥的行徑,但由於外在表現的救護給人及其正面的感覺,因而不易被人發覺並無法得到強烈的道德譴責,因此,在兒童保護中必須高度警惕此類虐待症
在美國通常在案例被發現時可能子女當中有人死亡,當同一個家庭有第二.三個孩子時,專業人員才會警覺到母親的愛也可能扭曲成怪異的致病性虐待,且這種虐待不似毆打或性侵害那么容易歸類,孩子往往不是在父母親心中的遊樂場長大,而是不斷奔走於醫院,生活重心完全建立在虛構的疾病上,照顧者與醫師成了幫凶,醫師往往成為為不知情的幫凶他們往往相信家屬說的話,因此醫師必須在心態上有很大的調整才能看清事實,事實上家長的敘述都可能不正確,檢查結果是正常的,任何治療都沒有效,而且在多的檢查也不夠,因為家長就是加害者,最高明的謊言未必是真假參半,有些孩子的確會表現出若干症狀,但引發的症狀通常被加害者隱匿,在美國曾經有一案例一名小孩從三歲開始不斷生病,母親發現當別人稱讚她很辛苦,從中獲得被人認同的感受時,開始不斷加害自己的女兒,像是給小孩吃不乾淨的食物讓小孩生病,這種情況持續將近十年,後來被醫護人員發現母親在餵食時是用餵食管打到胃,在餵食管中發現有病菌,後來才知道母親竟然把糞便打到餵食管內,造成小孩無數次開刀檢查都查不出病因。
代理孟喬森症候群(代理孟喬森綜合病症)又稱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製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兒童受到不必要的醫療,導致心理、心靈及生理上的不必要傷害。表現為病人到處求醫,千方百計咬住醫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通過說謊吹牛,甚至傷害自己的身體等手段,編造出許多虛假的症狀,和醫院工作人員產生衝突,稍不如意立即出院,反覆輾轉於多個醫院醫師表示,此病不容易被發現,通常是透過旁人暗中觀察親子互動,或就醫時醫護人員仔細留意,才可提高診斷率。
1951年,英國精神科醫生asher正式將這類綜合症稱為MUNCHHAUSEN綜合症

症狀特點

⒈吹牛說謊,向醫生提供虛假的急診住宿和症狀。
⒉不惜破壞自己的身軀使人相信。
⒊輾轉反覆進入多所醫院。
⒋病人多數為較年輕的女性從事醫務工作,並與醫院某些人有特殊關係。
⒌多數病人有精神創傷,但到處求醫甚至傷害自己但目的性不明。
⒍編造故事,以體現自身才能.比如主管編造要裁員的訊息,隨後告訴下屬,經過自己努力,下屬的工作都保住了.比如員工編造客戶刁難公司的故事,圖謀升遷。
⒎挑撥同事之間關係,然後體現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比如分別對兩位選定的目標同事講,雙方都在設計陷害對方,然後充當調解人,化解兩位同事本不存在的人際關係危機。
⒏拒絕幫助困難中的同事,以在關鍵時刻,充當力挽狂瀾的角色。
⒐不願意分享比較重要的工作信息或資料。
munchhausen綜合症區別於詐病,無明顯目的性。有學者認為,孟喬森工作綜合症的部分患者是無意識的,是一種心理疾病.但也有相當普遍的觀點認為,患有孟喬森工作綜合症症狀的,當事人並非是無意識的,其行為是公司政治和職場權謀的表現。

判斷此病症的要素

⒈ 證據表明,此人是故意導致或者虛報另一個人生病的症狀的。
⒉ 此人的動因看起來是為了參與照顧生病者
⒊ 沒有其他動因能夠解釋他害人的目的,比如沒有什麼騙保一類的東東。
⒋ 此人沒有其他精神病。他們的性格一般都很自私而幼稚在,且成長過程中缺少關心和愛護的人。典型病例
⒌ 患有代理孟喬森綜合症的人,通常有很強的控制欲,他們通常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經常伴有焦慮抑鬱等症狀。

病因

具體的病因還不清楚,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都會對該病的形成有所影響。曾經有過長期疾病史,曾經在被人照顧中體會到幸福感以及經常被家長忽視的兒童都更容易獲得該疾病。人格障礙也和該病有著很大的關聯,甚至有人認為這種症狀與壓抑性衝動有關。研究患者的病因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往往錯誤地描述自己的患病狀況。

行為動因

具體的病因還不清楚,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都會對該病的形成有所影響。
⒈ 曾經有過長期疾病史,曾在被人照顧中體會到幸福感以及經常被家長忽視的兒童都更容易獲得該疾病。
⒉ 人格障礙也與此病有關聯。比如,施虐者從小缺乏重視和關注,長期缺乏自信,於是便採用這種方式來掌控自己的生活。
⒊ 有人認為這種症狀與壓抑性衝動有關。

典型案例

1995年,麻省南開普敦,老兵護理醫院的姬絲汀,被捕時估計她已經殺死75人。

診斷和治療

具有精神病性症狀表現的Munchausen綜合徵很難治好.認可病人的偽裝固然能減輕其緊張,但是他們的要求會不斷升級,最後超過醫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如果當面拒絕他的治療要求的話,便會使他憤怒,於是換另一個醫院治療.病人往往拒絕精神科治療,或者設法矇騙過去,但一般還是會接受諮詢會診和按期隨訪,這至少可以幫助他渡過危機.實際上我們對這種病人的處理只限於及早識別和作出診斷,盡力避免具危險性的檢查方法或過多的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對於那些做作性障礙的患者,應給予一個相應的疾病診斷,而不是指責.醫生在給患者一個可以接受的疾病診斷時,應同時告訴病人,只要他和醫生合作,就可以解決其表面疾病之下的心理問題.治療時通常需要一名家屬,並且要將患者的問題作為一個疾病而不是欺騙行為來討論,例如,告訴家屬疾病的發生機制.如果病人三番五次申明自己有病卻又檢查不出任何症狀,同時他所列舉的現象非常具體、精確,近乎於典型症狀。而對其作出進一步檢查又會遭其反對,對其治療照顧卻使其滿意時,該患者就很有可能患有孟喬森綜合症。對於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患者來說,則是剝奪其照料權時容易導致其不安。有趣的是,雖然患者喜歡謊稱患有各類疾病同時接受治療,但他們卻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孟喬森綜合症並將其治好。治療該病主要依靠心理治療,特別是疏導和溝通。同時要加強患者和其親屬的交流,限制親屬在其患病時給予過度的照顧。對於該疾病幾乎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治療,要將其徹底治癒也是非常困難的。

代理孟喬森綜合症

基本資料

代理孟喬森症候群(代理孟喬森綜合病症)又稱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製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兒童受到不必要的醫療,導致心理及生理上的傷害,醫師表示,此病不容易被發現,通常是透過旁人暗中觀察親子互動,或就醫時醫護人員仔細留意,才可提高診斷率。

基本概念

代理孟喬森綜合症,不是自己裝病,而是讓身邊的人生病,然後予以悉心的照顧。在外人看來,他們是非常有愛心的照顧者。他們很喜歡給別人留下這樣的印象。為了給自己“製造”照顧的對象,他們會故意傷害對方,稍不留神,就會出人命。一般說來,代理孟喬森綜合症病人都有一定的醫學知識,甚至自己就是醫生或護士。

病症產生

孟喬森綜合症病人有一個強大的“病人面具”。他們喜歡當病人,以便得到別人的關心和照顧。這個面具可能是在某次生病的時候獲得的。因為生病而得到別人的關心和照顧,病人面具受到強化而保留下來。當他需要別人的關心和照顧時,或者說,當別人不夠關心和照顧他時,這個面具就被激發出來了。
有一個面具,就會有一個與之對應的面具。病人面具的對應面具是醫生(或護士)面具。一般情況下,病人面具是自己用的,醫生(護士)面具投射給醫生、護士或家人,於是三天兩頭往醫院跑,整天與醫務人員打交道,或者迫使家人扮演醫務人員的角色,來關心和照顧他。如果醫生(護士)面具不是投射給別人,而是自己用,就產生了代理孟喬森綜合症
對於孟喬森綜合症病人來說,病人面具是主體面具,醫生(護士)面具是客體面具;對於代理孟喬森綜合症病人來說,醫生(護士)面具是主體面具,病人面具是客體面具。他把病人面具投射給身邊的人,使他們生病。
絕大多數人少時候都玩過“醫生和病人”的遊戲。據說,這種遊戲帶有性的色彩。即使沒有玩過這種遊戲,從小到大,總生過病,看過醫生。所以,人人都有病人面具和醫生(護士)面具。正常情況下,這兩個面具都不會太強大,只有自己或家人真的生病了,才會拿出來用。
並不是病人面具和醫生(護士)面具強大的人都會患孟喬森綜合症和代理孟喬森綜合症,只有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患孟喬森綜合徵和代理孟喬森綜合症。
病人面具稍強的人只對身體的變化比較敏感,這種情況見於軀體化障礙和疑病症患者。他們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的確有身體不適,只是把症狀放大了一下。而孟喬森綜合症病人是純粹的裝病,他們杜撰症狀,甚至製造症狀,誤導醫生,使醫生誤診,其實他根本沒有病。
醫生(護士)面具稍強的人比較適合當醫務人員,因為他們對別人的健康狀況很敏感,很喜歡照顧別人,但僅限於別人的確生病了。而代理孟喬森綜合症病人的醫生(護士)面具比醫務人員還強大,不只是喜歡照顧有病的人,還會把別人弄出病來,給自己“製造”病人。江湖醫生也喜歡製造病人,把沒病說成有病,把輕病說成重病,但他這樣做是出於經濟的目的。而代理孟喬森綜合症病人一點兒功利心也沒有,純粹是為了照顧別人而照顧別人。

其他解釋

也有人認為,代理孟喬森綜合症病人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是控制別人,包括控制照顧對象的身體和精神,也包括控制別人對他的印象,即認為他是一個富有愛心、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病人(或家人)。其實,這不是目的,而是醫生(護士)面具的“職責”。他只是把醫生(護士)的職責發揮到極致而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