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只斤·真金

孛兒只斤·真金

孛兒只斤·真金,孛兒只斤氏,元世祖忽必烈第二子,母昭睿順聖皇后。出生時,適禪僧海雲在漠北,為他取了個漢名。

人物簡介

真金(1243—1285),孛兒只斤氏,元世祖忽必烈第二子,母昭睿順聖皇后。出生時,適禪僧海雲在漠北,為他取了個漢名。

習儒學,封燕王

1250 年,忽必烈命藩府侍臣、著名儒士姚樞為真金師,使授以儒家經典,並命木土各兒等為伴讀。姚樞對真金“日以三綱五常先哲格言薰陶德性”①。1253 年夏,姚樞隨忽必烈征大理,改命竇默接任師職,是為真金的第二位老師。與此同時,忽必烈又命儒士王恂輔導真金,為其伴讀。從此,王恂長期侍奉真金,“每侍左右,必發明三綱五常,為學之道,及歷代治忽興亡之所以然”。“以正道經書”輔翊,真金深受其影響。嘗問“歷代治亂”,王恂“以遼金事近接耳目,即為區別善惡,而論著得失,深切世用,蓋二十萬言上之”②。1259 年七月,忽必烈與其幼弟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的鬥爭。時真金與其母察必南遷居開平一帶。同年十一月,阿里不哥親信官員阿蘭答兒等“發兵於漠北諸部,脫里赤括兵於漠南諸州。阿蘭答兒乘傳調兵,去開平僅百餘里”。察必聞之,遣人責問:“發兵大事,太祖皇帝曾孫真金在此,何故不令知之。”阿蘭答兒無言以對。
中統三年(1261)十二月,忽必烈下詔封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四年(1263)五月,初立樞密院,又以真金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同時敕令兩府大臣,凡有咨稟,必令王恂與聞。又詔王恂對真金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王恂遵旨悉心輔侍。同年八月,忽必烈又命燕王真金署敕。六天后,劉秉忠、王鶚、張文謙、商挺等眾謀士又向忽必烈建言;“燕王既署相銜,宜於省中列置幕位,每月一再至,判署朝政”。為的是逐步將真金推上政治舞台。
至元七年(1270)秋,真金受詔巡撫稱海,至冬還京。在此期間,曾與諸王札剌忽及從官伯顏等論立身處世之道,於是撒里蠻、伯顏、札剌忽等各陳己見,真金則說:“皇上有訓,毋持大心。大心一持,事即隳敗。吾觀孔子之語,即與聖訓合也。”(《元史·裕宗傳》)表明了真金對儒家經典訓條的認識水平及其思維方法。

與理財權臣之爭

十年三月十三日,年已三十一歲的真金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世祖遣伯顏持節授玉冊金寶。時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以理財得到世祖重用,擅權專政,以真金為首的漢法派同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權臣派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真金被冊立為皇太子,在客觀上加強了漢法派的力量。阿合馬屢毀漢法,為了搞垮教習人才的國子監,他使“諸生廩食或不繼”(《元史·許衡傳》),逼得國子祭酒許衡無法執教,只好請求回鄉。十六年冬十月,因李居壽和董文忠的分別奏請,世祖“下詔皇太子燕王參決朝政,凡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皆先啟後聞”①。從而使真金在臨決庶務上又前進了一步,至少在名義上是這樣。
真金甚重儒臣,關懷備至。十七年六月,許衡因病請求回鄉。真金一方面在忽必烈面前請求讓許衡之子師可任懷孟路總管以養其老,另一方面又遣東宮官前往許衡處曉諭說:“公毋以道不行為憂也,公安則道行有時矣,其善藥自愛。”(《元史·許衡傳》)。這裡所說的“道”,無疑指儒術和漢法,“道行有時”之語表明了他對實行漢法的決心和信心。
同年,禮部尚書南人謝昌元建議設立門下省以封駁制敕,這正符合世祖使臣下相互檢察以防奸欺的想法,因而同意實行,並有意讓廉希憲任侍中。希憲畏兀人,受漢文化影響很深,以“廉孟子”知名。真金從防止權臣阿合馬專權的角度,也支持設門下省,他派人對廉希憲說:“上命卿領門下省,無憚群小,吾為卿除之。”表明其決意清除朝中奸邪。但此事竟為阿合馬所沮②。
是年十一月十九夜,廉希憲卒。當其疾篤時,真金遣侍臣楊吉丁問疾,因問治道。希憲說:“君天下者二道,用君子則治,用小人則亂。臣病雖劇,委之於天。所甚憂者,大奸專柄,群邪蜂附,誤國害民,病之大者。殿下宜開聖意,急為屏除,不然,日以沈痼,不可藥矣。”③這番話集中表達了漢法派急除阿合馬的心愿,對真金後來的決策和行動,當有很大影響。
十八年二月,世祖命真金撫軍北邊。以重臣伯顏從,仍曉喻真金:“伯顏才兼將相,忠於所事,故俾從汝,不可以常人遇之。”真金“每論事”,對伯顏“尊禮有加”(《元史·伯顏傳》)。密切了與掌握軍權的大臣的關係。同年十月,回到京師。
是年,儒生李謙升直學士,為太子左諭德,侍真金於東宮,向他陳十事,內容為:正心、睦親、崇儉、幾諫、戢兵、親賢、尚文、定律、正名、革弊。次年(1282)十月,按察使王惲又向真金進《承華事略》二十目,內有端本、擇術、聽政、撫軍、崇儒、親賢、去邪、審官等目。漢人儒士們的這些言論和主張,與專以“理財”為務的阿合馬等人的所作所為是全然不同的,其中有些言論,如親賢、革弊、去邪、崇儒等實際上就是針對阿合馬等人而發的。真金贊同這些主張,對阿合馬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素“惡其奸惡,未嘗少假顏色”(《元史·裕宗傳》)。據拉施都丁《史集》記載,真金厭惡阿合馬至極,以致有一天用弓擊其頭,並劃破他的臉;朝見時,世祖問他臉上何以如此,他不敢明對,詭言為馬踢傷。適真金在側,當即責他羞言系被太子所打,並當著世祖的面,拳毆阿合馬多時。《元史》和《史集》都記載說,阿合馬最畏懼真金。儘管如此,真金反對阿合馬的歷次鬥爭均未能成功。究其原因是:真金雖以中書令參與政事,“然十有餘年,終守謙退”,不敢“可否君父之命”,“惟有唯默避遜而已”(《元史·董文忠傳》)。而阿合馬卻能恃世祖之信用,飛揚跋扈。關鍵是阿合馬的聚斂政策正符合了世祖的需要。
十九年三月十八日,發生了益都千戶王著與高和尚等人合謀誘殺阿合馬的事件。時世祖方駐蹕察罕腦兒,當訊息報來,他大為震怒,即派樞密副使孛羅等人弛驛大都,王著、高和尚等被誅,連同事件發生時放王著、高和尚入宮的中書平章政事兼樞密副使張易,也一併處死。但他很快發現反阿合馬的一派勢力中,有包括皇太子在內的蒙漢官員,具有相當強大的力量;而阿合馬犯有欺君之罪,將商人們為大汗買來的巨大寶石據為己有;加以真金及諸漢官之進言,乃盡得阿合馬罪惡。世祖大怒說:“王著殺之,誠是也。”並改命對阿合馬及其同黨嚴加懲處。
阿合馬死後,世祖命和禮霍孫任中書右丞相,真金對他說:“汝任中書,誠有便國利民者,毋憚更張。苟有沮撓,我當力持之。”大力支持和禮霍孫改變阿合馬時的政策。他又對儒士何瑋和徐琰說:“汝等所學孔子之道,今始得行,宜盡平生所學,力行之。”(《元史·裕宗傳》)表明了他加緊推行漢法的決心和態度。然而,真金實際上並無左右朝政的權力,大權始終掌握在精明專斷的其父手中。
二十一年十一月,世祖又起用盧世榮“理財”,命其任右丞。盧世榮自謂“其法當賦倍增而民不擾”(詳見本書“盧世榮傳”)。力主推行漢法的真金對盧世榮的言行大不以為然,並持堅決反對態度,他說:“財非天降,安得歲取贏乎。恐生民膏血,竭於此也。豈惟害民,實國之大蠹。”加之真金“在中書日久,明於聽斷,四方州郡科征、挽漕、造作、和市,有系民休戚者,聞之,即日奏罷”(《元史·裕宗傳》)。盧世榮為右丞才四個多月,即道監察御史陳天祥等人彈劾,中書右丞相安童、翰林學士趙孟傳等也都反對他的措施。忽必烈乃於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誅盧世榮。應當說,這是真金及其漢法派的又一次勝利。但這時漢法派對形勢估計得過於樂觀,認為真金威望日高,“其大雅不群,本於天性,中外鹹歸心焉”(《元史·裕宗傳》),忽略了與“理財”權臣派鬥爭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禪位風波

至元二十二年春,經盧世榮重新起用的阿合馬餘黨答即古阿散等,找到了一個搞垮皇太子真金的絕好機會。在此以前,南台御史曾封章上言:“帝春秋高,宜禪位於皇太子,皇后不宜外預。”真金深知忽必烈不願禪位,聞知此事後甚為恐懼,御史台因秘其章不發。但此事為答即古阿散等得知,遂於忽必烈前奏請收內外百司吏案,以大索天下埋沒鈔糧為名,而實欲揭露此事,乃悉拘封御史台吏案。御史台都事尚文將事情原委告知中書右丞相安童和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決定留秘章不與;次日,答即古阿散乃上告忽必烈,命大宗正薛徹乾取其章。在這萬分危急時刻,尚文乃獻計於安童及玉昔帖木兒二位“大根腳”人物,以“先計奪謀”法搶先至忽必烈前陳述事情經過。不出所料,忽必烈聽到居然有人要他提前讓位給太子,大發雷霆,歷聲責問道:“汝等無罪耶?”丞相安童帶頭認罪說:“臣等無所逃罪,但此輩名載刑書,此舉動搖人心,宜選重臣為之長,庶靖紛擾”。忽必烈怒氣稍解①。形勢遂趨緩和,後答即古阿散等坐奸贓論死,其同夥分別被誅殺、流放或沒為奴。雖然如此,真金竟因此而憂懼成疾,於同年(1285)十二月死,終年四十三歲。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即位,追謚曰“文惠明孝皇帝,廟號裕宗”。

子女

真金有三子
第一子——甘麻剌(1263—1302),封梁王,後改封晉王;
第二子——答剌麻八剌(1264—1292),即武宗、仁宗之父;
第三子——鐵穆耳,元成宗。

相關書籍

圖書信息

書名:真金太子

真金太子真金太子
作 者: 包麗英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1]出版時間: 2007-9-1
字 數: 285000
版 次: 1
頁 數: 289
印刷時間: 2007-9-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4238571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小說 >> 歷史
定價:¥26.00內容簡介

真金(1243—1286),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由於長兄朵而只早卒且未婚無嗣,蒙古人習慣上將其視為忽必烈長子。
中統三年(1262),年僅19歲的真金受封燕王,守中書令,不久又兼樞密院事。至元十年(1273),真金被冊立為太子,這是元初政治的一件大事,也是忽必烈附會漢法的繼續。這位精通蒙語、漢語和藏語的蒙古太子一生都在忠實地踐行漢法,他活著時,儒臣們將他視做“漢法派”的中流砥柱。他43歲時去世,元朝在其後完成了由盛及衰的轉折。

作者簡介

包麗英,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後裔。1968年生,1986年應屆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因為與成吉思汗一脈相承,從小痴迷於祖先的豐功偉業。就讀北大之後,利用北大圖書館的豐富藏書,全身心投入蒙元史的研究與考證之中,閱讀中外圖書資料數千萬言,手書140餘萬言初稿,力圖用成吉思汗後裔的獨特目光,重新審視祖先光耀千古的生命歷程和氣吞山河的英雄業績,讓已經過去的歷史通過一個個人物、一段段故事再次鮮活起來。此後,歷時18年,六易其稿,終成這部長達50多萬字的歷史小說《我的祖先成吉思汗》。

目錄

以儒治國 以佛治心/代序
第一章 依稀夢中曾見
第二章 清風
第三章 暴風雨中展開的翅膀
第四章 日落已是黃昏
第五章 七尺男兒三尺劍
第六章 白狐皮坎肩
第七章 我願為君嫁
第八章 卿心似水
第九章 九公主
第十章 教訓阿合馬
第十一章 決戰陽邏堡
第十二章 月牙烙
第十三章 最是江風寒寂
第十四章 罪惡在延伸
第十五章 不失時機改弦易轍
第十六章 星落風不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