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安堂

孔安堂

潮陽鄭氏宗祠孔安堂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文光街道亭腳路西門頭,始建於宋代,孔安堂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40米,土木結構,內分三廳二天井配兩廊及青龍、白虎門,加陽埕和照壁。構築別致,工料上乘,古樸典雅,極具特色,是潮陽現存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理學講堂故址。它歷經千年滄桑歲月,見證了潮陽鄭氏先賢傳承文明,造福桑梓的偉業勳績。

基本信息

簡介

孔安堂孔安堂
孔安堂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文光街道亭腳路西門頭,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40平方米。古色古香祠內鐵地木構架及石結構,完好地保留著宋代建築藝術的特點;祠前照壁台基,石雕紋飾精巧古樸;前後廳砱石每條長達12米,寬0.8米,厚0.5米,與宋大峰祖師造和平橋的橋石類同,為潮汕民間建築所罕見。特別是中廳四根鐵地木立柱,在當今屬一木難求的珍稀木材,堪稱鎮堂之寶。2005年8月16日,孔安堂被汕頭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堂系潮陽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理學講堂舊址,為宋代紀念性古建築。

歷史沿革

孔安堂孔安堂
孔安堂始建於宋代。南宋紹熙年間(1191年—1193年),朱熹倡道東南,講述儒學正宗(即理學)。邑士鄭南升偕揭陽郭叔雲(並稱朱門高弟)負芨從之,潛心孔孟理學。學成回梓,邑人侍講鄭開先於棉城城西西門內側為其興建館舍講學,曰“孔安堂”,理宗寶祐年間(1253年—1258年),鄭開先之子鄭慈珍(知夔州正堂兼軍州事)將“孔安堂”擴建成擁有三廳二天井配兩廊及青龍、白虎門加陽埕和照壁,稱“鄭氏禮房祠”,並仍作講學之所。明洪武年間,因壘建城牆,該堂曾修建,正德年間作為鄉校校址。清康熙八年(1669年)因斥界內遷,原井都神山系鄭氏始祖祠被清兵燒毀,族人將鄭氏歷代祿位移至邑城“孔安堂”內奉祀,並改稱為“孔安堂青龍門鄭氏祖祠”,仍作講學之所。2003年,海內外鄉親籌資對800多年歷史的孔安堂,本著修舊如舊的宗旨再次維修,2005年8月16日,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定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9月21日,孔安堂修繕重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及港澳台鄉親,和家鄉親人2000多人歡聚一堂,共慶古建新生,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長春同志親筆題詞:“弘揚鄭文化、振興我中華”。如今,孔安堂已成為聯絡海內外鄭氏宗親的重要場所。

結構布局

孔安堂孔安堂
潮陽鄭氏宗祠孔安堂,始建於宋代,構築別致,工料上乘,古樸典雅,極具特色,是潮陽現存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理學講堂故址。孔安堂占地面積為二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為八百四十平方米,土木結構。內分二進二天井一拜亭,後廳正堂堂匾曰:“孔安堂”。大門開面為五間亭坊式,結構別致,門匾曰:“鄭氏宗祠”。匾書均為旅泰僑領鄭午樓博士之墨寶。祠內鐵地木構架及石結構,完好地保留著宋代建築藝術的特點。祠前照壁台基,石雕紋飾精巧古樸。前後廳砱石每條長達12米,寬0.8米,厚0.5米,與宋大峰祖師造和平橋的橋石類同,為潮汕民間建築所罕見。特別是中廳四根鐵地木立柱,在當今屬一木難求的珍稀木材,堪稱鎮堂之寶。它歷經千年滄桑歲月,見證了潮陽鄭氏先賢傳承文明,造福桑梓的偉業勳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