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處世的智慧

孔子中庸處世的智慧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積澱出了碩大而豐富的文化成果,其核心就是源遠流長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夠跨越時空局限,突破語言、種族與宗教的藩籬,受到有識之士的一致推崇,主要是因為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幾項因素,比如溫和的理性主義,肯定人類可以通過教育與學習而施展潛能;深刻的人道情懷,強調人我互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樂觀的人生理想,相信德行修養是人人可以達成的目標,並且可以活得快樂而有意義……我們要想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堅實基礎和為人處世的價值依據,就絕對不能忽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孔子中庸處世的智慧

主要選取了《論語》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章節,以權威的譯解和貼近現實生活的感悟,再加上與之相應的歷史和現實事例,使之渾然一體,讓每一個解讀對象都得到透徹通達的詮釋,並得到適當的延展和發揮;在編寫結構上,細緻地劃分為修養、仁愛、誠信、寬容、律己、睿智等十個方面,力求精確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細枝末節。從巨觀上,我們希望《孔子中庸處世的智慧》能夠有益於當今世道人心,為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具體到每一位讀者,則希望你能夠與這種元氣淳厚、自然酣暢的古典文化精神貼近並且交融,讓自己生活在另一種更高的層次上。

編輯推薦

中庸是孔子哲學的基礎、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處世的智慧。孔子把中庸稱為至德,這既說明他把中庸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也說明中庸是他的哲學基礎。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對過與不及,要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轉折和把握一個中點或度,也就是量變到質變度量關節線,以保持事物的常態不變。按宋代學者程頤的解釋,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孔子中庸處世的智慧》主要選取了《論語》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章節,以權威的譯解和貼近現實生活的感悟,再加上與之相應的歷史和現實事例,使之渾然一體,讓每一個解讀對象都得到透徹通達的詮釋,並得到適當的延展和發揮;在編寫結構上,細緻地劃分為修養、仁愛、誠信、寬容、律己、睿智等十個方面,力求精確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細枝末節。

目錄

第一章正己修身,和諧中正--提高自已的道德修養

德不孤,必有鄰/001

其餘不足觀也已/003

朝聞道,夕死可矣/006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009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012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01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019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022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026

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029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032

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034

第二章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

傷人乎/039

里仁為美/041

君子周急不繼富/044

我欲仁,斯仁至矣/046

不知禮,無以立也/049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053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055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057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061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06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06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069

第三章誠於其里,信於其外--人際交往中真實誠懇

鄉原,德之賊也/073

當仁,不讓於師/075

巧言令色,鮮矣仁/077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079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082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084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087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090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091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094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097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00

第四章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用寬容的心面對-切

君子無所爭/105

無求備於一人/108

不怨天,不尤人/110

勿欺也,而犯之/114

以與爾鄰里鄉黨乎/116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19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22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12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27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130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133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137

第五章失諸正鵠,反求其身--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我非生而知之者/141

見義不為,無勇也/145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148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150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153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155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57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160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162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164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167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170

第六章寵辱不驚,居以俟命--小心謹慎地處理世事

君子有三戒/175

以約失之者鮮矣/178

侍於君子有三愆/18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183

放於利而行,多怨/187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189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191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194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198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201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204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207

第七章道不遠人,遠人非道--探究事物的來龍去脈

觀過,斯知仁矣/211

三日不朝,孔子行/215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219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22

踐跡,亦不入於室/225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227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230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233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236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24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43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247

第八章物極必反,兼聽則明--為人處世學會變通

君子不器/251

齊一變,至於魯/254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256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5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62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264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266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269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72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275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277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280

第九章權衡兩極,處之恰當--面對問題時秉持中道

過猶不及/283

叩其兩端而竭焉/286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289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291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293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295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297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29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30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305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308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310

第十章韜光養晦,明哲保身--睿智明達地解決問題

吾日三省吾身/313

吾斯之未能信/315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31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19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321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324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32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329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331

一言而可以興邦,一言而喪邦/33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37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339

……

導語

中庸是孔子哲學的基礎、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處世的智慧。

孔子把中庸稱為至德,這既說明他把中庸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也說明中庸是他的哲學基礎。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對過與不及,要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轉折和把握一個中點或度,也就是量變到質變度量關節線,以保持事物的常態不變。按宋代學者程頤的解釋,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本書主要選取了《論語》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章節,以權威的譯解和貼近現實生活的感悟,再加上與之相應的歷史和現實事例,使之渾然一體,讓每一個解讀對象都得到透徹通達的詮釋,並得到適當的延展和發揮;在編寫結構上,細緻地劃分為修養、仁愛、誠信、寬容、律己、睿智等十個方面,力求精確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細枝末節。

文摘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做了壞事之後心裡會感到不安,於是他們就向各種“神靈”禱告,以求使自己的罪惡消失於無形。其實,這些都是沒有用的。孔子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勸王孫賈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做違反道義的壞事,否則,遲早都要遭到報應。這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警示意義,我們不要讓自己在罪惡中越陷越深,以致無法自拔。

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標準,儒家思想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上就是道義、禮節等,這是事物發展規律的表現,一旦嚴重偏離。就會遭到規律的懲罰。比如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憚心竭慮,而自以為得計。即使於蠅營狗苟、紛紛擾擾之際得蠅頭微末之利,卻喪失了長遠根本之利。更有甚者以邪惡手段攫取財富。到頭來難免“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貪利損身、求榮反辱的事,古往今來,著實不少。

有一個人名叫丁戍,客游北京,途中遇一壯士,名叫盧強。丁戍見他義氣慷慨,說話投機,兩人便結為兄弟。

原來盧強是個強盜。不久之後,盜情事發,盧強被關進了監獄。丁戍到獄中探望,盧強對他說道:“我不幸犯罪,無人相救。承兄弟平日相愛,有句心腹話要與你說。”丁戍說:“承蒙不棄。你有所託.我必當盡心而為”。盧強便說道:“我有白金千餘,藏在某處。你可去取了,用些手腳營救我出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