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論政寬猛

子產論政寬猛

本文記敘了鄭國著名的政治家子產在臨終之時向他的繼任者太叔介紹他自己的治國經驗。

原文

子產論政寬猛

(昭公二十年 《左傳》)

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乃。’和之至也。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注釋

①子大叔:鄭卿。前522年繼子產執政。大,同“太”。②狎:輕忽。玩:玩弄。取人:劫掠甚至殺死過路的人。萑苻:澤名,今河南中牟縣西北。

①《詩》:《詩經》。以下引詩見《民勞》及《長發》。②汔:庶幾,表示希望。③中國:中原。周的腹心地區。綏:安撫。④從:通“縱”。詭隨:盲目追隨別人。⑤式:語助詞,無義。遏:制止。⑥慘:語助詞,明:上天的明命。⑦能:即安撫。邇:近。⑧競:爭競,急躁。絿:緩,拖沓。⑨優優:寬和。⑩遒:集聚。

譯文

鄭國的子產有病,對子太叔說:“我死後,必由你執政。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用寬大的政令使人民服從。其次就是用嚴猛的政令了。火性猛烈,人們望著就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水性柔弱,人們親近而玩弄它,淹死的人就很多。實行寬大的政令很不容易啊。”他病了幾個月就死去。

太叔執政,不忍嚴猛而務行寬大,鄭國的強盜就多起來了。他們聚在萑苻澤,搶劫財物。太叔後悔,說:“我早聽他老人家的話,就不致如此了。”就發兵去攻打,把這些強盜全部殺死。鄭國的強盜才稍稍收斂。

孔子說:“好啊!政令寬大,人民就會怠慢;怠慢便以嚴猛來糾正。政令嚴猛,人民就會受到殘害,又要用寬大來補救。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治就會平和。《詩》說:‘百姓也夠勞苦了,希望稍稍得安康;請施恩惠給中國,和平安定撫四方。’這就是要施行寬政。‘奸頭滑腦莫放縱,號令嚴明整歪風,橫行霸道要制止,違法亂紀行不通。”這就是以嚴猛來糾寬大。‘柔遠安近,我王安定,’這就是用和平的政治使國家安定。又說:‘不緩不急,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臨頭。’這就是政治和諧的頂點了。”

子產死去,孔子聽到訊息,流著淚說:“他的仁愛精神,真是古人的遺風啊!”

本文讀解

子產執政二十年,內政外交都政績卓著。“寬猛相濟”的主張是他首先提出來的,對後世影響很大。他所說的“猛”,實際是為了預防犯罪,重點還是“寬”,所以得到孔子的讚賞。其實,事物本來是錯綜複雜的,寬與猛都不是絕對的而是互相滲透的,無論立法執法,都應斟酌情理,寬嚴結合。成都市武侯祠有副對聯說:“不審勢,即寬嚴皆誤,”是對本文的補充。現代詩人流沙河又改為“不遵憲,即寬嚴皆誤”,更說到點子上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