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書

子弟書

中國清代曲種。因首創於以滿族為主體的八旗子弟,故名。子弟書的曲調,早期以北京的東西城為界,分為東韻、西韻。東韻沉穆粗獷,善歌激昂慷慨的歷史故事;西韻低緩縈紆,多唱委婉纏綿的愛情題材。約在1850年前後,又出現了南城調、北城調兩個支派,以曲調流暢、節拍繁急見長。子弟書衰微後,它的作品多被大鼓書、牌子曲所吸收。子弟書的作品甚多。《子弟書總目》著錄有446種,以羅松窗、韓小窗的作品較為著名,如《杜麗娘尋夢》、《長坂坡》、《得鈔傲妻》等。

簡介

子弟書八角鼓
曾流行於華北、東北等地區。源於巫歌和俗曲。清初大批旗籍子弟遠戍邊關,利用當時流行的俗曲和薩滿教的巫歌單鼓詞的曲調,配以八角鼓擊節,編詞演唱,藉以抒發懷鄉思親之情。這類演唱,通稱為八旗子弟樂。傳入北京後,參照鼓詞,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體、沒有說白的敘述故事的書段,遂正式名為子弟書。嘉慶年間流入民間,有了職業藝人,但多半是盲人。至1900年左右,漸見衰歇。子弟書的曲調,早期以北京的東西城為界,分為東韻、西韻。東韻沉穆粗獷,善歌激昂慷慨的歷史故事;西韻低緩縈紆,多唱委婉纏綿的愛情題材。約在1850年前後,又出現了南城調、北城調兩個支派,以曲調流暢、節拍繁急見長。子弟書衰微後,它的作品多被大鼓書、牌子曲所吸收。子弟書的作品甚多。《子弟書總目》著錄有446種,以羅松窗、韓小窗的作品較為著名,如《杜麗娘尋夢》、《長坂坡》、《得鈔傲妻》等。

曲種形成

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早期僅流行於北京城區。滿族曲種。

子弟書紅樓夢
清初,朝廷頻於邊事。八旗子弟遠戍邊關,為消除寂寞,遂採用當時流行軍中的一些俗曲,如〔邊關調〕、〔馬頭調〕、〔打草竿〕等,及滿族薩滿教用以祭祀的巫歌,填詞演唱軍中時事以為娛樂,或藉以抒發懷鄉思歸之情。乾隆初年,皇帝為慶祝軍隊得勝凱鏇,曾令八旗軍士載歌載舞進京。而據藝人口頭傳說,阿桂部即用這些流行俗曲,以八角鼓擊節,歌頌文治武功、太平盛世,京城一時為之轟動,於是當時稱此類曲為“八旗子弟樂”。不久,一些北京八旗子弟以“八旗子弟樂”的曲調為基礎,聚其精華,參照民間大鼓、彈詞等藝術形式,用北京民間十三道大轍,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主體唱詞、以八角鼓伴奏的說唱形式,名為子弟書。清乾隆時人李鏞在顧琳所著《書詞緒論》序中有“辛亥夏(乾隆五十六年〔1791〕),鏇都門,得聞所謂子弟書者”之語,這是已知有關子弟書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其時,北京分為東西兩城,東城屬大興縣,西城屬宛平縣。故子弟書分為東韻、西韻兩種,又稱東城調、西城調。東韻肅穆闊大,慷慨激昂,多搬演忠臣良將內容的歷史故事;西韻纏綿悱惻,委婉陰柔,喜詠粉黛風月情懷。《書詞緒論》謂子弟書“書之派起自國朝,創始人不可考,後自羅松窗出而譜之,書遂大盛。然僅一音。嗣

子弟書乾隆
而厭常喜異之輩,又從而變之,遂有東西派之別。其西派未嘗不善,惟嫌陰腔太多,不若東派正大渾涵,有古歌之遺響。近十餘年來,無論縉紳先生,樂此不疲,即庸夫俗子,亦喜撮口而歌……”清光緒間曼殊·震鈞所著《天咫偶聞》卷七中也有如下記錄:“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軔於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西韻尤緩而低,一韻紆縈良久。”早期最有成績的子弟書作者首推羅松窗,他也是子弟書的開創者之一。善以“閒遣興”、“閒時偶拈”為名,通過歌頌青年男女忠貞不渝的愛情,道之以封建制度暴戾、醜惡之實。傳留作品有《莊氏降香》、《紅拂私奔》、《鵲橋密誓》、《大瘦腰肢》等十餘種,其《莊氏降香》見刻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羅一般被認為是西韻子弟書的代表作家,鄭振鐸曾將他的《大瘦腰肢》等六種作品收入《世界文庫》第五冊《西調選》中。也有研究者認為羅松窗曾於西調之外,亦作東調(見趙景深《大鼓研究·外編》)。

艱難歷程

子弟書《水滸傳》
嘉慶三年(1798),東韻子弟書隨北京閒散清室人員遣送盛京(今瀋陽)而傳入東北,因無樂器伴奏,又僅為酒後茶餘自娛消遣,遂被稱為“東韻清音子弟書”。人們一般簡稱為“清音子弟書”。大約同時,西韻子弟書流入天津,與當地民間曲調及語音相融合,成為以說唱長篇大書為主的“衛(天津衛)子弟書”。

約嘉慶末年,子弟書流入民間,北京一些鼓書藝人開始演唱子弟書。為適應觀眾的欣賞需求,漸漸地廢除了八角鼓,增加三弦伴奏,開創了一人自彈自唱或二人一彈一唱的子弟書演唱的新形式。

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西調子弟書藝人石玉昆以“巧腔妙句”在北京馳譽一時。他在話本小說《龍圖公案》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聞,編成一部長篇大書《包公案》 ,於北京西直門外正對瓮城的迎門沖茶館演唱,引起轟動,世稱“石韻書”。曾有一篇子弟書詞《評昆論》稱讚他的技藝:“高抬身價本超群,壓倒江湖無業民,驚動公卿夸絕調,流傳市井效眉顰。”其時,寓居北京的子弟書作者以鶴侶氏(愛新覺羅·奕賡)著作最豐,他擅用嘲謔之筆,譏諷世態人情。傳世的作品有《借靴》《老侍衛嘆》《劉高手治病》《齊人有一妻一妾》《集錦書目》等近二十種。此外,北京有成就的子弟書作者還有翰林繆東麟,其代表作《憶真妃》歷經數代,傳唱至今(據耿瑛考證《憶真妃》為喜曉峰的作品,見春風文藝出版社耿瑛著《曲藝縱橫談》)。

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子弟書藝人郭棟兒於京師獨步一時,他一改音調沉穆、詞句高雅的東調、西調,創製曲調流暢、節奏明快、曲詞通俗的新腔新詞,世稱“南城調”,深得市井聽眾喜好。此外,佚其名號、擅歌《水滸》段子、工於帶腔轉調的“水滸王”安靜亭,及“有腔兒文理上不足”的任廣順等,均以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產生一定影響。與此同時,一些盲藝人也以演唱子弟書而享名,“瞽人擅此者,如王心遠、趙德璧之屬,聲價極昂。”(《天咫偶聞》)當時,北京演唱子弟書的場所,有拐棒樓、樂春芳等處。

光緒十年(1884)左右,子弟書漸趨衰歇。“迨後新聲遞變……詞藻艱深之子弟書遂等之廣陵散矣!”(楊慶五《大鼓書話》)然而,其中一些曲本卻被北方各種大鼓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東北大鼓等廣為採用。部分音樂曲調亦被繼承、借鑑、吸收,如〔石韻〕即作為一個曲牌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郭棟兒所創〔南城調〕同樣通過單弦演唱得以流傳下來,〔西城調〕後來仍在東北二人轉中被使用,西河大鼓的〔雙高〕也摘自“西城調”,名日〔雙高慢西城〕。

主要形式

子弟書有唱無白,唱詞以七言為主,多加有襯字。韻腳通用北方十三道大轍,每兩句叶韻。起首有二句、四句、六句或八句七言“詩篇”,俗稱“頭行”;多回本書,也有在首回標明“詩篇”,余者將其省略的。篇章長短不

子弟書《聊齋志異》
一。短者不分回,一韻到底,如《憶真妃》;長者三五回以至多達二十餘回。有的一本數回同用一韻,如《莊氏降香》 ;有的則一回一換韻,如《千金全德》 。

作品內容主要分三個方面:取材於明清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的;擷取於前人所作雜劇、傳奇、戲曲如《西廂記》 、 《琵琶記》《幽閨記》 、 《玉簪記》 、《一捧雪》、《千鍾祿》的;描摹當時帝都社會見聞、風土人情的。最初有滿文、漢文相同使用的所謂“滿漢兼”唱本流傳,如《尋夫曲》、《螃蟹段》等。後因滿族人通用漢語,遂完全用漢語寫作,但一些唱詞中仍可見某些滿語辭彙。子弟書創作大多詞句佳妙,敘事委婉曲折,刻畫人物細膩傳神,抒發情感真誠深切,寫景狀物充滿詩情畫意。作者常將己名嵌入“詩篇”或結尾唱詞之中,如鶴侶氏《劉高手治病》開篇即有“几淨窗明小院中,鶴侶氏新書一段又編成”的唱句,羅松窗的《遊園尋夢》則是在尾句“要知小姐離魂事,松窗自有妙文章”中,表明為羅氏所創。

子弟書三國演義

子弟書也有某些不好的作品等在北京流傳,宣揚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以及小市民的低級趣味。據《書詞緒論》第八節“立社”記載,當時的子弟書作者曾立有書社組織,中設社長一人(按人輪推),每月一社或一年幾社。屆時眾人即席演唱各自的新作,供社友品評探討,以提高彼此的技巧與表演水平。

子弟書自創始至消亡,百多年間作品甚豐,鶴侶氏所作《集錦書目》中錄書目近二百種;同治、光緒年間百本堂編印的《子弟書目錄》收二百九十三種;清北京蒙古車王府所藏子弟書曲本收二百九十七種;而1954年出版的傅惜華所編的《子弟書總目》中,則列四百四十六種,作者三十餘人。

子弟書作品最早多以抄本流傳,乾隆間北京即有張氏開設的書鋪“百本堂”(亦稱“百本張”),擺攤出售多種子弟書抄本。除此,北京經營此業的,還有別野堂、聚卷堂等。子弟書的唱腔音樂,至今不得稽考。其曲譜僅見百本堂《雙韻子弟書工尺譜》抄本,以一炷香式(工尺譜的一種記譜方式)記錄,未記板眼,故難以確認。此外,有無名氏所作岔曲《書名》一段,中有“子弟書三眼一板實難學”一句,可為子弟書“一韻紆縈良久”的佐證。

傳承藝人

子弟書表演
子弟書起推動作用的兩位大師韓小窗、和喜曉峰都是八旗子弟。韓小窗(1820-1844),生於遼寧開原縣,子弟書作品從數量到質量居子弟書之首,被人稱為開山大法師。
喜曉峰(1822-1886)瓜爾佳氏,名喜麟,號曉峰,鑲黃旗人,祖居吉林長白,後居遼寧新民。(以上摘自《東北文化》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

對滿、錫伯姓氏來源進行過探討。因此對這兩位大師族源進行過一些探索。滿族中的瓜爾佳氏許多來自蘇完部,據清史記載:太祖起兵之六年,蘇完部首領索爾果率所部五百戶歸附,其子費英東為清之開國元勛,屢建奇功。前文化部民族司司長關鶴童(錫伯族)生前曾著文論述,他的族譜與費英東這支一致,關鶴童這支二世祖尼雅哈與費英東這支二世祖佛爾果系親兄弟,佛爾果為長兄,因此本人認為蘇完部瓜爾佳氏是錫伯族。因是早期附清,編入老滿州八旗而來冠以錫伯。所以如喜曉峰如系費英東這支,應是錫伯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