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列子窮

《子列子窮》,敘述了列子窮而面有飢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的故事。

列子; 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的《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可能是晉人所作,是東晉人蒐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成的,晉張湛注釋並作序。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其中有我們較為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fū)者”、“歧路亡羊”等。
原文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子列子之見微除不義遠矣。且子列子內有饑寒之憂,猶不苟取,見得思義,見利思害,況其在富貴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謂能守節矣。
譯文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飢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裡,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飢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飢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並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藉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列子見細節而遠離不義。而且列子有饑寒之憂,不尚且不隨便取得,看見得到就想到要符合道義,看見利益就想到危害,更不用說他處於富貴之中了。
譯詞
鄭子陽者:鄭國叫子陽的君主
秉:古代容量單位
拊心:拍著胸口
作難:作亂
過:探訪
受:接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