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城

婦女城

《婦女城》是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1405年著作的一部女性文學。該書反對仇女觀點,反對關於女性的“天然”低劣性的觀點,專門討論了歷史和神話中所記載的那些出色的女性的“天然”優越性。 此書被譽為即是“文藝復興時期為女性的權利與地位勇敢吶喊的第一力作”,又是“代表女性文學文本性質的開篇之作”。

內容簡介

“婦女之城”的插畫 “婦女之城”的插畫

《婦女城》可以說是皮桑為自己和女性同胞用文字建立起來的一座“烏托邦”。“婦女城”完全屬於女性,城中的居民來自於不同國家和時代,她們不再有家庭、丈夫和孩子,不再為衣食擔憂,更不用懼怕男性的權威。婦女城居民的一言一行都體現出女性的理想美德:勇敢、智慧、審慎、孝順、執著、慷慨、真誠、貞潔、愛和信仰等等。皮桑的婦女城不同於其它烏托邦理想國,她以古羅馬時代的傑出女性和義大利作家薄迎丘筆下的女性為原型,婦女城的一磚一石都是由這些具體的女性來構建,一共有100多位賢德的淑女成為城裡的居民,由於她們是具體的、個性的和可信的,因此每個女性都有可愛可敬之處,共同組成一幅充滿魅力的女兒國全景畫。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22.騎士泰奧多里克的母親莉利亞45.加亞·奇里拉18.高貴的淑女阿格里平娜
一、婦女城的緣起23.旨雷德貢德王后的勇猛46.狄多女王19.高貴的淑女朱麗婭
1.克里斯蒂娜的憂愁和悲憤24.貞女卡米拉47.克里特的女王奧普斯20.高貴的淑女泰爾蒂婭·埃米利婭
2.三位女神的出現 25.卡帕多西亞的貝勒奈西48.拉蒂努斯國王的女兒拉維尼亞21.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克桑西佩
3.克里斯蒂娜消除了疑慮26.克洛埃莉婭第二部分22.塞內卡的妻子蓬佩婭·保利娜
4.理性女神的職責四、婦女城的基石(二):女性的智慧一、婦女城的城牆和房屋(一):女性的預言能力23.高貴的敘皮蒂婭
5.正直女神的職責27.女性的心智和教育1.十位女預言家24.幾位淑女齊心合力解救丈夫
6.正義女神的職責28.高貴的少女科爾尼菲西亞2.女預言家埃里斯雷25.加圖的女兒波提婭
7.克里斯蒂娜讚美三位女神29.羅馬女子普蘿芭3.女預言家阿瑪泰婭26.淑女庫里亞
二、理性女神為婦女城開挖地基30.敏銳的女詩人、哲學家薩福4.猶太教中的女預言家27.一位謹慎的女子
8.男人指責女人的種種原因31.少女曼托5.妮科斯特拉塔、卡桑德拉和女王巴森內四、為婦女城遷入居民(二):使塵世得利的女子
9.女人是一種極高貴的生靈32.美第阿和女王喀爾刻6.皇后安東尼婭28.因不相信妻子而遭遇不幸的男人
10.女人溫柔仁慈,很有節制33.高貴的妮科斯特拉塔二、婦女城的城牆和房屋(二):女兒的孝順29.因相信妻子而遇到好運的男人
11.女人為什麼沒有成為法官34.希臘少女密涅瓦7.女兒和兒子誰更孝順30.法老的女兒特慕蒂斯
12.偉大的女性統治者(一)35.女王刻瑞斯8.孝順父親的德雷佩提娜31.高貴的淑女朱迪斯
13.偉大的女性統治者(二)36.淑女伊西斯9.許普西皮勒五、為婦女城遷入居民(三):貞潔的女子
14.女人的身體與美德37.受惠於那些女子的學識10.貞女克洛迪娜六、為婦女成遷入居民(四):忠貞的女子
三、婦女城的基石(一):女性的勇敢38.受惠於那些女子的發明11.以乳汁救活了被囚禁的母親的女子七、為婦女成遷入居民(五):忠於愛情的女子
15.西密拉米斯王后39.來自亞洲的少女阿拉喀涅三、為婦女城遷入居民(一):愛丈夫的妻子八、為婦女成遷入居民(六):美麗的女子
16.亞馬孫女戰士40.希臘的淑女龐菲勒12.一個女性的新王國誕生了九、為婦女成遷入居民(七):慷慨的女子
17.亞馬孫女王塔米利斯41.希臘的塔瑪麗斯、伊雷娜和羅馬的馬西婭13.婚姻的滋味第三部分
18.亞馬孫少女梅娜責普和希波莉塔42.羅馬的森普蘿尼婭14.王后海斯拉泰婦女城的塔樓和頂層:天國的王后和貞女
19.女王龐特西勒阿五、婦女城的基石(三):女性的審慎15.皇后特里阿婭附錄
20.帕爾米爾內斯的王后芝諾比阿43.女人的審慎與男人的審慎16.愛丈夫的王后阿爾泰米西婭
21.阿爾泰米西婭王后44.《所羅門書信集》里的淑女17.國王阿德拉斯圖斯的女兒阿爾賈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8世紀法國政治家勒伯漢曾經說過:“女人的使命是激發他人的靈感,而不是自己寫作”。這應是自文藝復興以降,基於對女性的尊重和認可之詞,也印證了文藝復興時期肯定和讚美人性是以女性的形象開先河的事實。從大量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女性形象作為詩歌、小說、繪畫、雕塑所描繪的主要對象,從面孔到身體,從著裝到姿態,從母親到嬰孩,突出表現了女性美麗、優雅和富有詩意,這些創作靈感和審美的滋養,從具體的角色推至美學理論,女性的作用是毫無疑義的。通過女性來歌頌和讚美人的珍貴和偉大,對削弱了對中世紀至高的神權信仰,打破了千百年來宗教禁錮心靈的屏障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藝復興時期社會雖依然是男性為主,但由於經濟發展促進整個社會對於知識文化的需求,教育的快速發展,使女性在受教育方面有較大的改觀,特別是受到以“人”為主的人文主義思想薰陶和啟蒙,催化了少數先行女性對“人”的意識的形成,她們勇敢地的提出女性的地位問題,質疑社會的男女偏見。作為一個奇蹟,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出自於女性之手,儘管這些只是附麗於男性為主的主流文學之下,屬於邊緣化的作品,但女性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半畢竟是開啟了自我認識、自我解放的第一道欄柵。

歐洲中世紀的文學領域基本是清一色的男性天下,只有極少的女性抒情詩人,法國從11世紀就盛名的普羅旺斯抒情詩,在上百位記載的詩人名字中,女性的名字如鳳毛麟角,如貝阿特麗斯·德·蒂(Béatrice de Die,12世紀)是一位貴族女性,她曾鍾情於一個男子,為他寫下了不少熱烈、自由、狂放的詩篇,其勇敢地表達甚至超過男性,儘管類似的詩作極少,但它真實反映了出身高貴的知識女性對愛情的熱烈與膽識,與基督教的禁慾主義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普羅旺斯的抒情詩的“風雅之愛”一直影響到文藝復興法國的詩歌風格,甚至到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中世紀法國抒情詩潮從南到北,橫貫全國,而且越過阿爾卑斯山,對義大利的抒情詩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熱潮在不知不覺地薰陶了一個法國女性,她就是與彼得拉克同時代的女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創作過程

1365年或者是1364年,當彼得拉克在威尼斯徜徉在詩歌創作的海洋時,皮桑出生在他的國家裡,她與彼得拉克雖時空交錯,但卻靈感相通,雖然她是法國人,但她的父親在義大利大學城波隆那當過星象學教授,還做過威尼斯共和國的市政顧問,在開明父親的引導下,皮桑受到了繆斯女神的眷顧,她從小沐浴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惠澤,通過學習掌握拉丁語、法語或者還有希臘語,因此她熟悉維吉爾等古典作品,讀過薄伽丘等當代作家的作品,皮桑回到法國後,又享受到文藝復興帶給法國寬鬆的文化環境,她15歲結婚,但隨著父親和丈夫的先後去世,作為寡婦的皮桑卻沒有陷入沒有獨立空間的孤獨,她毅然拿起筆來,走上了以文為生的道路。皮桑與巴黎大學等許多文人學者交流,並把自己的作品獻給包括法國國王查理六世在內的王公貴族,以得到賞賜與報酬,她優美流暢地文筆得到了眾人的首肯,名氣大增,被邀請到英國、義大利米蘭等國,皮桑被譽為第一位法國著名的女詩人。她流傳至今有30多篇詩歌散文,最具吸引力的是她描述自己情感世界的詩歌,這些詩皮桑在世時已經被翻譯成英文、荷蘭文和葡萄牙文等。皮桑對於女性有著美好的理想,這就是她在1405年左右完成的代表作——《婦女城》(Citédes dames)。

撰寫這部書不僅顯示出皮桑足夠的文學修養,更體現出她肯定女性的角度上,為女性而呼籲和申辯的革命性。《婦女城》是皮桑一部傑出的思想力作,她的目的是反抗社會對女性的攻擊和壓制,她沒有因為這種勢力的強大而退縮,她挺身而出,用自己柔弱的身軀為全體女性而抵擋,她“攪拌了墨水瓶的灰泥”,用“溫和的筆”建成了一個保護女性的圍城,讓所有賢德女性在這裡得到幸福和自信。儘管文藝復興時代人的思想開始解放,但對女性的認識還遠遠滯後,皮桑的時代距離女性真正覺醒還為時尚早,而她敢於為女性地位一爭高下的精神,以及她理想社會的憧憬都令人敬佩,其思想高度超越現實,其勇氣膽識不捨於中國古代的精衛填海。開篇時勒伯漢說女人的使命只是激發他人靈感,不要自己寫作的話,反而證明了當時的女性們在寫作,才引起作為男性的異議,皮桑寫這部書的起因就是要在精神上建一座堅固的城池,來保護女性,以抵抗由於來自男性的種種問話與責難。

作品鑑賞

女性美德

在《婦女城》一書里,克里斯蒂娜構想了一個完全由女性來統治和保衛自己的王國——“婦女之城”。“婦女城”中沒有任何男性,居民們不再有丈夫、孩子和父母,她們不需要考慮婚姻,不用生孩子,沒有土地財產,也沒有吃飯穿衣之憂。在這裡,等級的藩籬被打破了,妓女、平民和貴婦比鄰而居,住在城中寬闊大街兩旁的房子裡。時空的距離不會阻礙城中居民的相聚。古典的,現代的,東方的,西方的,城中的居民來自於不同的國家和時代。這又是一座永恆的城市,居民們也將在這裡獲得永生,不必為生死擔憂,也不用離開這裡,只有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高貴女性,源源不斷地進入這座城市。“婦女城”是一座帶有烏托邦色彩的理想王國。

女性進入這座城市”,不是出於被迫的選擇(如遭到了男性的拋棄,或者失去了丈夫和兄弟),而是因為她們自己的行為事跡有著過人之處,體現了女性的美德。克里斯蒂娜不是通過煩瑣冗長的思辯,而是以大量的事實,說明了女性美德的方方面面:勇敢、智慧、審慎、孝順、執著、慷慨、真誠、忠誠、貞潔、婚姻之愛、信仰之愛。這些具體方面的背後,體現的是理性、忠實和正義這三項基本原則。克里斯蒂娜以中世紀文學中常用的寓言手法,把它們形象化為三位女神。她們是“婦女城”的建造者和城中居民的挑選者,但是,她們不像人間的國王和教皇那樣手握權杖,而是各自拿著鏡子、直尺和上帝賜予的精緻金器,因為美德不需要權威。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是婦女城”的居民。在克里斯蒂娜看來,能夠進入婦女城的也就只有100多位。以美德為標準,她嚴格區分了“高貴女性”(ladies)和“一般女性”(women)。女性的高貴在於她們自身的美德。在這裡,克里斯蒂娜發掘出了一個對於女性而言具有啟蒙意義的思想寶藏——即女性的美德。它不是一些外在的非獲得性特徵,例如年齡、容貌、出身等,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崇高的生活方式,即通過積極的自我修養和完善,來達到個人的內在優秀和社會成就的有機統一。在此之前,幾乎沒有哪一位男性——包括那些傳統意義上的人文主義者——曾經從人類品質這一高度,給予過女性這樣高的認可和期待。而從此以後,女性,至少那些“高貴女性”也將可能同男性一樣,擁有人類的眾多美德,讓這些美德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為女性自身贏得榮譽,並且為他人乃至整個社會帶來益處。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對城外一般女性的放棄。城中高貴女性的行為和事跡給她們提供了信心。與其說“婦女城”的功能在於為女性提供現實的保護,還不如說它的意義在於為女性提供了一種作為精神支柱的強大信念,和一個可資學習和借鑑的典範。對女性來說,重要的是以“婦女城”所體現的美德為指導,以城中居民為榜樣,在現實生活中積極地改造自身,獲得自立和自強,從而盡力去實現理想人生與現實人生的和諧統一。

克里斯蒂娜從女性的實際生活情況和切身利益出發,把“婦女城”的美德具體化為種種建議和忠告,提出來供那些生活在不同社會等級的女性參考。克里斯蒂娜認為,對於她們來說,重要的是“首應該認清自己,了解自己身體的強弱,了解自身脆弱的傾向,然後根據上帝所召喚的天職,找到合適的生活方式”。一位女性若有缺點,就應該積極改正。克里斯蒂娜勸告貴婦不要沉迷於生活的享受,不應該懶惰,而應該早起,布置好房間,監督所有的人按時到田間勞動,禮貌地對待身邊的僕人,不應該粗魯地呵斥他們。女性之間應該相互團結,不要相互散播謠言,不要嫉妒,因為嫉妒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年齡的差距會帶來不同的認識和行為,因此,年長的婦女要寬容,年輕的婦女則要尊重長者。應該明辨是非,分清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以求用正確的方式來待人處世。

總之,克里斯蒂娜清醒地認識到了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對不同女性的影響,但是,她並不主張打破既有的社會關係,而只是希望每個等級的女性在既有的生活範圍內處理好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同時也為保持社會秩序與平和盡到一份自己的職責。

在一個或者視女性為敵人,或者將其貶低為工具的時代,克里斯蒂娜代表女性發出了自信的聲音。女人或者男人,誰有最偉大的美德,誰就更高貴。一個人或者偉大,或者渺小,不在於性別,而在於其行為和美德是否完善。

與此相關的是,在“婦女城”,思想中,克里斯蒂娜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個體的女性,她更關注居於社會網路中的女性如何去處理好與丈夫、孩子、朋友、家庭,乃至周圍所有人的關係。她明白地說出她認為對的行為和認識,希望人們改正錯誤的行為和認識,這其中體現的,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注。當時的西歐社會,由於新興階層的崛起和新思潮的出現,導致了原有的社會呈現失序、甚至是混亂狀態。面對這種現狀,克里斯蒂娜試圖以自己的文字和思想,為規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平作出一份努力。

批駁仇女

中世紀晚期可謂西方社會的轉型時期,該時期的一些文學作品中由男性塑造的女性形象與女性所塑造的截然不同。這也從側面體現了中世紀社會中兩性的二元對立,儘管在不同的人類歷史發展時期以及不同的文化變遷下,這種二元對立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整箇中世紀的社會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為核心,而且基督教在中世紀也發展成為一個男權思想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宗教事務之外。男性,特別是具有基督教信仰的男性掌握著這一時期的話語權,話語是在歷史和社會中形成的,什麼知識被看做真理,獲得真理的途徑是什麼,誰可以決定真理,這些都取決於體制中的權利關係。因而,女性在公共領域的聲音可謂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說女性對男性話語的批判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會面臨多大的挑戰。生活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在其《婦女城》(the City of Ladies)中,提出了自己對男性的看法,並且在對男性的批判中建構了婦女城中完美的女性形象。然而,《婦女城》中對完美的女性形象的建構,並非如一般文學作品中的虛構那么簡單,其中列舉的大多數婦女的事跡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通過分析皮桑對男女兩性的語言描述,人們可以從那一時期性別話語的特徵中,看到兩性二元的對立與統一體現在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權利體系中的各個方面。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用文字建構的“婦女城”中,對男性抨擊、誹謗女性的言論以及行為進行了批判。她認為,男性的這一行為是愚昧的、錯誤的、罪惡的,乃至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在建構婦女城的緣起中,皮桑就列舉了一些具有淵博學識的男性,對他們著作中有關侮辱女人的行為提出了質疑,尤其是一些在學術上具有建樹的男子,他們的關於道德的書中無不存在攻擊女人的言語。如皮桑在書中提到的馬泰奧魯斯、《玫瑰的羅曼斯》(Roman de La Rose)的續作者讓·德·梅恩(Jeande Meung)、奧維德、切科·德·阿斯科利、西塞羅等男性,認為他們著作中對女性的指責全都是謊言。同時,皮桑分析了男性之所以辱罵女人的原因:其一,由於自身的罪惡;其二,受身體缺陷的驅使;其三,因嫉妒而攻擊;其四,天生喜好。總之,皮桑認為,所有這些任意誹謗女人尤其是辱罵具有美德的女人的男性,都是尖刻和惡毒的。

中世紀及其晚期只有文學領域始終向婦女開放,皮桑是小貴族的遺孀,為了謀生而參加貴族和王室的社交活動,並且有機會與眾多文人交流,其所提到的都是男性文人。從而可以看出,皮桑所接觸的男性大多是與她處於同一階層的貴族男子或者社會上層的文人,他們都掌握著所處時代的話語權,皮桑的男性觀也大多來自於這些社會上層具有話語權的男性的某些特徵。在中世紀早期,由男性主導的教會神學體系下,主流的社會性別觀就強調女性從屬於男性,女性的美德就是順從、沉默和保持貞潔。雖然隨著12世紀以及13世紀騎士文化、宮廷文化的興起,女性在一些男性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正面的讚揚,但也是微乎其微的,因而這不能改變當時傳統性別觀對婦女的歧視。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是否女性有這些美德就會得到男性的承認呢?”至少皮桑在《婦女城》中給人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皮桑建構婦女城就緣起於對持話語權的男性對女性不公正看法的反駁。與當時所有有影響的男性文人對女性不公正的抨擊相對,皮桑在婦女城中建構了真正具有美德的正面的女性形象。她藉助於與代表理性、忠實和正義三位女神的談話,不僅僅討論女性之間的問題,而且把討論男性的一些行為作為引子,從而反襯出所要建構的理想女性形象。通過例舉大量神話和真實歷史中的一些女性,她說明了正面女性形象所具有的特徵。具有這些美德的女性形象是皮桑通過自己對男性看法的反駁建構的,在書中幾乎每一種美德的說明,都列舉了男性在這方面的缺失。例如在男女兩性忠貞問題上,皮桑例舉了幾個輕浮脆弱的皇帝,如尼祿、加爾巴,描述了他們的生平事跡,把矛頭直指社會上層。再如,奧維德、切科·德·阿斯科利等因憎惡女性而得到了懲罰。

通過分析皮桑在《婦女城》中反駁男性對女性的評價,而建立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以及具有男性氣質的女性形象,人們從側面了解了當時的兩性關係。不管是公共領域中的政治權利關係,還是私人領域內的婚姻關係,男女兩性處於不平等地位是歷史事實,男性的主導地位也賦予了女性順從的心理特徵。儘管在皮桑生活的年代,西方社會轉型中產生了一些新因素,商業階層的興起、貴族文化以及市民文化的興盛、早期人文主義的傳播使得女性在文學中的地位有所改變,但是“該時期對兩性關係進行重新建構的過程中,人們並沒有弱化或打破舊有的男權社會,而是對之進行了重新的確證,其目的是使男性能夠全面地控制女性,使她們沿著男性設計的道路前行” 。總之,在中世紀男人對女人持有相當不公正的見解,就像皮桑在書中所提到的男人惡毒地攻擊女人,強烈的厭女傾向就體現了當時社會男女兩性二元對立的普遍現象。女性自身若沒有文化知識的養分就無法為自身吶喊。在該時期女性話語無法從男性話語體系中獨立出來,社會的經濟、政治條件以及宗教因素都是不允許的。女性要在自身啟蒙後不斷地為自己爭得同男性平等的權利,關鍵在於自身能否把握機遇,從提高自身素質做起,女性不僅要發揮好自己的能力並獨立承擔社會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在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上也要同樣做到與男性平等。可見,這一過程是漫長的,女性需要在文化、心理、身體等各方面接受挑戰,社會不斷地進步,文化的繁榮為女性創造了發展的契機,雖然西方社會在轉型時期女性的地位依然沒有改善,但至少人們看到了知識賦予女性的希望,知識女性將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作品影響

在女性主義思想史中,被列為女性主義奠基作品的共有七部,《婦女城》(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名列其一。

此後的幾百年里,雖然出現了一些女詩人,也有一些女性介入了職業領域,如自行開業的女外科醫生約翰娜·貝洛塔(Johanna Belota)等,但沒有人接著“婦女城”思想說下去,皮桑和“婦女城”都漸漸被遺忘了。直到19世紀後期,歐洲蓬勃興起的女權主義運動才重新發展了她。在現代美國大學的西方文明課里,《婦女城》則是必讀書目之一。其實,中世紀的人相信只有拉丁文的作品才能傳諸後世,流傳久遠。與用方言寫作的但丁、薄伽後等人文主義者一樣,皮桑選擇了法語表達自己,原本也不是為了追求不朽。她的作品大都成向當時的一般讀者,文字通俗流暢,一首民謠還把她比作“繆斯九女神中之最流利者”。但無論是霸權的壓制,還是故意的忽視,都無法永久地遮蔽她的“婦女城”思想。

《婦女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頗有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力作,尤其是女性作家屬於鳳毛麟角的時代。現代西方人對這部《婦女城》非常熟悉,甚至被列入大學的必讀書,可見其積極的社會意義。

作者簡介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1365-1430),歐洲中世紀作家,她極力反對中世紀藝術中對女性的污衊和偏見,她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以寫作維生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體裁多樣,有詩歌、小說、史詩、傳記等,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教育、倫理、女性問題等諸多方面,是中世紀法國宮廷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到很多國家,影響甚遠,尤其是她的婦女觀,對法國宮廷女性及歐洲其他國家的社會上層女性產生很大影響。她爭取女性受教育的權利,被當代人視作女權主義的先鋒。

對於克里斯蒂娜的婦女思想,西方學者己經進行過一些研究。早在1787年,梅耶·德·克拉蒂奧(Mlle cle Keraclio)便把克里斯蒂娜看作是第一位女性主義作家。這一觀點為以後大多數女性主義批評家所接受。薩拉罕·洛桑(Sarah Laivson)則稱讚她為祛國早期傑出的文學女性,歐洲第一個職業女作家”。更有人把她看作為近代早期的第一位女權主義者,認為她第一個勇敢地站出來反對那些厭惡、輕視女性的人,在一直是男性爭吵不休的文學領域裡揚起了女性的聲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