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皂莢

婆羅門皂莢

婆羅門皂莢(Fruit of Goldenshower Senna),屬於豆科類,可清熱通便,化滯止痛。主治便秘,胃脘痛,疳積。

基本信息

婆羅門皂莢婆羅門皂莢
藥名:婆羅門皂莢
別名:阿勒勃、波斯皂莢、清瀉山扁豆、 香腸豆
英文名:Fruit of Goldenshower Senna
拉丁文名:Fructus Cassiae Fistulae
功效:清熱通便,化滯止痛
科屬分類:豆科
主治:便秘胃脘痛疳積
採收和儲藏:9-10月果實未成熟時採收,曬乾。
資源分布:我國南部各地有栽培。原產印度緬甸斯里蘭卡
功效分類:解表藥;活絡藥
性味:苦;大寒;無毒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臘腸樹的果實。

形態特徵

婆羅門皂莢婆羅門皂莢
臘腸樹 落葉喬木或中等小喬木,高可達15m。樹皮粗糙,暗褐色。葉互生,有柄,葉柄基部膨大;偶數羽狀複葉,長30-40cm,小葉3-4對,對生,葉軸和葉柄上無腺體,葉片闊卵形、卵形或長圓形,長8-13cm,寬3.5-7cm,先端短漸尖而鈍,基部楔形,全緣,嫩葉兩面均被微細柔毛,老時無毛;葉脈兩面均明顯。總狀花序疏鬆,下垂;長可達30cm或更長;花梗長6-8cm;同時開放,直徑約4cm;萼片5,長卵形,長約1-1.5cm,花時反折,外面密生短柔毛;花瓣黃色,5片,倒卵形,近等大,長2-2.5cm,脈明顯;雄蕊10,其中3枚花絲長而彎曲,高出花瓣,4枚短而直,具闊大的花葯,其餘3枚甚小,不育;花柱內彎,柱頭小。莢果圓柱形,長30-60cm,直徑2-2.5cm,黑褐色,不開裂,有3條槽紋。種子多數,40-100顆,種子之間有隔膜。花期6-8月,果期10月。
,圓柱形,長30~60厘米,徑1.5~2厘米,頂端尖,基部有時具本質狀的果柄;表面暗褐色,平滑而帶光澤,腹縫、背縫明顯。果皮薄,硬而木質狀。內面有多數橫隔,每隔有種子1粒,具長而暗色的珠柄,附著於腹縫。種子扁卵圓形,長約8毫米,闊6毫米,厚4毫米,赤褐色,光滑而質堅,內為淡黃色,胚乳角質狀,胚彎曲,味甜而微酸,有特異臭。以乾燥、完整、無柄、搖之不響者為佳。

藥理作用

婆羅門皂莢婆羅門皂莢
果或果肉有瀉下作用(含蒽醌甙),但量大可引起噁心、胃腸氣脹及腹痛;抗瘧作用不恆定;果皮、樹皮則無抗瘧作用。其水-醇提取液(1ml相當1g生藥)予小鼠腹腔注射10-20ml/kg可引起中毒:抑制、步態不穩、呼啄因難,24小時後恢復正常。對離體豚鼠小腸及兔十二指腸有興奮作用。0.1ml可抑制離體兔心,但可恢復。對小鼠腹腔注射10ml/kg可延長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示有鎮靜作用。果肉及種子有抗菌作用,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的生長。果肉的水提取物不及脫醇提取物。種子的提取物效果較差。

化學成分

果皮含黃酮(flavonoids),蒽醌(anthraquinones),色酮(chromones),生物鹼(alkaloids),甾醇(sterols),三萜(triterpenes),半乾的種子含大量的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蠟(waxes)及碳氫化合物。果肉含不飽和蠟、蘆薈大黃素甙(barbaloin),羥甲氧基蒽醌的葡萄糖甙,以及11種胺基酸,如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

各家論述

1. 《本草拾遺》:主心膈間熱風,心黃,骨蒸寒熱,殺三蟲
2. 《海藥本草》:主熱病及下痰,殺蟲,通經絡。子療小兒疳氣。凡用先炙令黃用。

藥材鑑定

婆羅門皂莢婆羅門皂莢
莢果圓柱形,長30-60cm,直徑1.5-2cm,頂端尖,基部有時具木質狀的果柄;表面暗褐色,平滑而帶光澤,腹縫、背縫明顯。果皮薄,硬而木質狀。內有多數橫隔,每隔有種子1顆,具長而暗色的珠柄,附著於腹縫。種子扁卵圓形,長約0.8cm,寬0.6cm,厚0.4cm,赤褐色,光滑而質堅,內為淡黃色,胚乳角質狀,胚彎曲。味甜而微酸,有特異臭。以乾燥、完整、無柄、搖之不響者為佳。

臨床運用

治療胃脘痛。取臘腸樹果什製成煎劑,每10ml內含鮮果約1兩(10兩制),為1次量。日服3次,7天為療程。治療56例胃脘痛(包括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均收到較好的止痛效果,對便秘胃酸過多食欲不振等症,亦明顯改善作用。據介紹,本品為一種止痛輕瀉劑,但久煎(一般煎8小時以上)後則無瀉下作用,反有收斂作用。本品有小毒,過量可引起嘔吐。故一般以採用未完全成熟之果實為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8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