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帕金斯

威廉·帕金斯

威廉·帕金斯(英文名William Perkins)(1558-1602),英國16到17世紀著名神學家。英國劍橋大學的指導老師與受人歡迎的布道士。英格蘭第一個系統性的加爾文神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對社會問題有清晰態度的人。

基本信息

威廉·帕金斯(英文名William Perkins)(1558-1602)
英國16到17世紀著名神學家。英國劍橋大學的指導老師與受人歡迎的布道士。英格蘭第一個系統性的加爾文神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對社會問題有清晰態度的人。右手殘疾,用左手寫作。

交往

一度與卡特萊特交往,但沒有證據表明他直接從事清教徒的政治活動。1590年代,清教徒受到嚴重迫害的時候,他謹慎地與他們撇清了關係。然而,大部分大家族對他和他的著作很熟悉,17世紀反對派的領導們就出於這些家族。他自己或其編輯曾把他的著作獻給下面這些人:貝德福德伯爵三世(the third Earl of Bedford), Lord Russell of Thornhaugh, 坎伯蘭女公爵(Countess of Cumberland,也是拉塞爾家族成員 (a Russell));肯特伯爵六世亨利·格雷(Henry Grey, 6th Earl of Kent); 沃里克伯爵之父羅伯特(to Robert, Lord Rich, father of the Earl of Warwick); the family of Montagu of Boughton, many of whom were members of Perkins’s College, Christ’s; to Sir Edward Coke, Sir Christopher Yelverton, Sir John Savile; to Oliver St. John of Bletsho, and to Valentine Knightley.

神學

在他的神學中,要點有四。一,他(同當時許多人一樣)篤信因信稱義說(單單憑信仰就可以獲救),而且墮落的人類無法靠自己的事功獲得拯救。二,他相信只有蒙選極少數的人十分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得到了上帝的揀選。三,他憂心忡忡地把個人肯定自己獲得救贖的條件降到最低。最後幾乎只要有一份認真且盡責的願望就可以。事功不能保證人類獲救,但意願卻可以做到這一點。四,必須注意到他的讓人恐懼的發現,即“無知的平民”不理解地位高於他們的人覺得很滿足的那種教義,並且實際上也不討厭這種教義。他們荒謬地認為,“有道德”(moral goodness)要比內心裡意識到蒙恩更為重要。帕金斯為這些愚昧的下層民眾盡了最大的努力,如在Stourbridge Fair露天布道。他認為,良心是一種推理行為或論證實踐審判的行為。主張守安息日。著作有《金鍊》(Golden Chaine),該書在17世紀前40年非常流行。

影響

他把用通俗易懂的傳道方式作為原則問題來看待,不但在劍橋大學很歡迎,而且在城鎮居民中也大受歡迎。他死後其神學依然統治了清教思想有四十年之久,奠定了劍橋大學的溫和的清教傳統(但這一傳統到1620年代開始勢微,讓位於阿米尼烏斯教派)。著作被譯為法語、荷蘭語甚至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常與加爾文、貝扎(Beza)一起被視為正統教義的三位一體(trinity of the orthodox)。李爾本和伍爾文都讀過他的著作。最具決定性的是他在劍橋大學培養出來一些信徒:這些人中有(僅舉幾位)Preston, Sibbes, 埃姆斯(Ames), 科頓(Cotton), Gouge, 托馬斯·古德溫(Thomas Goodwin)。在明智地利用保護人的支持下,帕金斯學派的勢力在東盎格利亞和米德蘭地區來勢洶洶,並在倫敦掌握著一些關鍵的牧師職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