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小艇

威尼斯小艇

又名《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英尺:英美制長度單位,一英尺等於0.3048米),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該文由馬克·吐溫著,被收錄至【人教版課標本第十冊課文】26課,【長春版第七冊課文】《山水風情》中。它是馬克·吐溫的一篇寫景散文,以形神兼備,靈活多變的文句,展示了瑰麗的異國風情與小艇的獨特作用。表達了威尼斯這座水上城市的異國風情。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威尼斯小艇威尼斯小艇

又名《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英尺:英美制長度單位,一英尺等於0.3048米),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文章

作者:來自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

威尼斯小艇威尼斯小艇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於大街上的汽車或者我們所熟悉的公車。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我們坐在船艙里,皮墊子軟軟的像沙發一般。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築,跟來往的船隻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的船隻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築飛一般地往後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那一處好。

商人夾了大包的貨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婦女在小艇里高聲談笑。許多孩子由保姆伴著,坐著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的空氣。莊嚴的老人帶了全家,夾著聖經,坐著小艇上教堂去做禱告。

威尼斯市內任何車輛都不可以進入,因此城內的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船。最便宜而且也比較方便的公交船,像公車一樣有固定的線路和站,船票在岸上買好,有單程票、往返票和日票.

資料

第一條威尼斯小艇——貢多拉如同畫舫,到後來,為了避免一些人炫耀自己的小艇,都把貢多拉統一改成黑色,呈月牙形。到了一些很重要的節日的時候,才能把普通的貢多拉改成花船。

威尼斯小艇威尼斯小艇

水上城市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水上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這個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遊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其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樑綴接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義大利大陸半島連線。

威尼斯小艇威尼斯小艇

繁華

威尼斯小艇威尼斯小艇

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這個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卻被一百多條蛛網般密布的運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島,島與島之間只憑各式橋樑錯落連線,初來乍到很快便會迷失在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運河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沿著這條號稱“威尼斯最長的街道”,可以飽覽威尼斯的精華而不用擔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於14至16世紀,有拜占庭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築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平日裡大運河真的像一條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樣,各式船隻往來穿梭其上,最別致的當然還是貢多拉。

威尼斯有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迴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產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察·華格納在這裡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念念不捨,樂而忘返。{個屁啊}

延伸信息

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名字——“岡朵拉”。這種輕盈纖細、造形別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據說,7世紀時,第一任總督將這種船命名為“公朵拉”(1094年文獻首次提到)。

為什麼叫它“岡朵拉”現已無從考證,可能源泉自希臘語的kondyle,意為輕快小舟;或者kondoura,一種船的名字;也或許來自拉丁語的cymbula,即小船。貢多拉是由威尼斯的工匠按照古老的口傳工藝製造的。這種小尖舟古時候並不完全象今天這個樣子。15世紀和16世紀的繪畫所描繪的那時的貢多拉比較扁平,船尾和船頭也不像現在那么高。船旁邊沿繪著鮮艷的圖案,有的還裝點著昂貴的飾物。名門貴族則以此炫耀門第、互相攀比。

威尼斯小艇威尼斯小艇

這種小舟有兩個部位可體現工匠們的想像力,一個是自然奔放的船頭,很象15和16世紀用的六齒鉞戟。(每一個齒代表威尼斯的一個區),另一個是依奧尼亞式船尾。到了18世紀,這種威尼斯尖舟的形狀和大小會慢慢地固定到我們今天這個樣子(從前的貢多拉也有大船,好幾位槳手同劃)。

今天這種小舟一般長為10.75米、寬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對稱型,這樣可以較好地保持只靠一側單槳劃的船的平衡。貢多拉船夫現在只穿著一件帶橫條的緊身針織上衣,戴著一項草帽。過去船夫們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划船的時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擱在彎曲的槳架上長長的單槳劃。

1562年,威尼斯元老院頒布禁令:不準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門第的裝飾,已經安裝的必須拆除,所有的岡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來供裝飾用的只有船頭的嵌板。結果,瀉湖一眼望去清一色黑色貢多拉與碧綠的湖水搭配得煞是好看。從前的貢多拉的中間船艙還有一個可以活動的船篷,用來給旅客遮陽擋雨,有的船篷上面開有小窗和小拉門。後來這種船篷也消失了。今天,貢多拉依然來往於威尼斯的河道上,但其數目僅是18世紀的二十分之一。讓人高興的是,像聖特洛瓦索這樣的小船廠仍舊在製造並修理這種小船,使這種古老的威尼斯傳統得以流傳。

課文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實驗版國小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馬克·吐溫的一篇寫景散文,以形神兼備,靈活多變的文句,展示了瑰麗的異國風情與小艇的獨特作用。課文從“我”的所見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著詳細介紹了小艇獨特的構造特點,然後講了船夫的高超駕駛技術,最後說了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抓住事物特點並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進行描寫,是課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