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的小艇》是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從小艇的樣子、船夫的駕駛技術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水城威尼斯獨特的交通狀況和特有的風土人情。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築,跟來往的船隻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課文從“我”的所見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著詳細介紹了小艇獨特的構造特點,然後講了船夫的高超駕駛技術,最後說了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基本信息

課文內容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於大街上的汽車。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我們坐在船艙里,皮墊子軟軟的像沙發一般。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築,跟來往的船隻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隻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築飛一般地往後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小艇

商人夾了大包的貨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婦女在小艇里高聲談笑。許多孩子由保姆伴著,坐著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的空氣。莊嚴的老人帶了全家,夾著聖經,坐

著小艇上教堂去做禱告。

半夜,戲院散場了。一大群人擁出來,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失在彎曲的河道中,傳來一片譁笑和告別的聲音。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築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樑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課文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實驗版國小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馬克·吐溫的一篇寫景散文,以形神兼備,靈活多變的文句,展示了瑰麗的異國風情與小艇的獨特作用。課文從“我”的所見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著詳細介紹了小艇獨特的構造特點,然後講了船夫的高超駕駛技術,最後說了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抓住事物特點並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進行描寫,是課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文章作者

《威尼斯的小艇》,是由美國的馬克·吐溫寫的。(P153-P154)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2006年,沃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名列第16位)。

馬克·吐溫馬克·吐溫

作者介紹

雖然馬克·吐溫的財富不多,卻無損他高超的幽默、機智與名氣,被稱為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曾被推崇為“美國文壇巨子”,擅長寫諷刺小說。其交友甚是廣泛,迪士尼、魏偉德、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里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他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他是美國鄉土文學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經說過“一切當代美國文學都起源於馬克·吐溫一本叫《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書”。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其中《百萬英鎊》倍受歡迎。

他的代表作是《百萬英鎊》,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4課名叫《金錢的魔力》P141~144.他寫的文章《威尼斯小艇》也在國小五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書,26課,P153-154.他的作品《湯姆索亞歷險記》,被錄入七年級蘇教版語文課本第一學期的名著推薦與閱讀。六年級下冊也同樣有。他的作品《湯姆索亞歷險記》,被錄入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下冊第17課,被錄入英語牛津深圳版八年級下冊第6單元課文,被錄入滬教版七年級下冊第8單元的第35課,由俞東明、陳海慶翻譯。“馬克·吐溫”是其最常使用的筆名,一般認為這個筆名是源自 其早年水手術語,馬克·吐溫的意思是:水深12英尺,薩繆爾(即“馬克·吐溫”)曾當過領航員,與其夥伴測量水深時,他的夥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兩個標記”,亦即水深兩潯(約3.7米,1潯約1.852米),這是輪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的船長塞勒斯,曾是位德高望重的領航員,不時為報紙寫些介紹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筆名“馬克·吐溫”。

1858年,塞勒斯船長發表了一篇預測紐奧良市將被水淹沒的文章。調皮的薩繆爾決定拿他開個玩笑,就模仿他的筆調寫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諷刺小品。誰知這篇遊戲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長的心,老船長從此棄筆不寫,“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也從此在報紙上銷聲匿跡了。四年後,當上記者的薩繆爾得悉塞勒斯船長謝世的噩耗,為自己當年的惡作劇追悔不已,決心彌補這一過失,於是他繼承了“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並以此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但亦有一說,指其在西部流浪時,經常在酒店買酒兩杯,並要求酒保在帳單上記“兩個標記”。然而,孰真孰假,或兩者皆虛,則無從稽考。他的真名叫“薩繆爾·蘭亨·克萊門”。

獲獎記錄

1896年2月,其作品《百萬英鎊》獲得愛斯洛文學獎。

寫作風格

融幽默與諷刺一體,既富於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說傑作,又有悲天憫人的嚴肅,還十分的聰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