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周

姬周

姬周 因周族人為姬姓,據史料記載,周族人是黃帝的後裔,所以周族人建立的周朝又稱姬周王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傳30代37王,延續約800年時間。

基本簡介

因周族人為姬姓,據史料記載,周族人是黃帝的後裔,所以周族人建立的周朝又稱姬周王朝。周朝分為西周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傳30代37王,延續約800年時間。

基本簡史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並進行了東征。此後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崑崙丘。周厲王時,周朝的統治開始衰落。宣王即位後,採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統治,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出現了“宣王中興”。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東周之後的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紛爭加劇,進入了列國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統治特點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周朝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對以後的社會有很大影響。
周朝享國約800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範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國號釋義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歷史沿革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巨大而很深遠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ù」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93;」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建設「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周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zhi」,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歷史時期,史稱之為“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則被稱為“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 先後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併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爭。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於重新強盛起來,最後滅掉了吳國。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鐵的使用,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採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蹟,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幹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