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鎮

半城鎮

半城鎮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春秋時徐國國王徐偃王建都於此,古稱徐城;南北朝時置半城鎮,因古徐城牆猶存少半,始稱半城。半城現隸屬江蘇省泗洪縣,位於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西岸,地處泗洪縣縣境東南,距縣城24公里。現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個集團式水產養殖類開發公司,總人口1.7萬餘人。是宿遷市首批達小康鄉鎮、文明鄉鎮、十強鄉鎮。

基本信息

地理氣候

半城鎮半城鎮
半城屬東亞季風區,又屬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的過渡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4.3度,年均降水量893.9mm,年均日照總時數2356.4小時,無霜期213天,降雪日9.2天,年均風速3.7m/s。空氣潔淨無污染。半城鎮地勢西高東低,居崗臨湖,呈丘陵、崗城和湖窪地形不一。南部地勢平坦,中部和北部呈丘陵狀,鎮區西部屬湖窪地形,是建國後圍墾區。丘陵崗坡以黃泥土為主,宜栽植樹果作物。湖窪以黑瓣土和潮土為主,透水性強,適宜水稻生長。

古徐故都

半城鎮半城鎮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於徐,建立徐國,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比較強大,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於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後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後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於是,徐方與周朝爆發了不止一次的戰爭,結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後世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西討的對象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並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於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自此,徐國開始在半城定都。徐國南遷後,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訊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鎮壓,與楚連謀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偃王棄國出走,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隨而從之,萬有餘家。偃王死,民號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偃王。自此徐國國都北遷徐州一帶。公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築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孫,“斷其發,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縣東南40里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

紅色故土

半城鎮半城鎮
抗戰時期,這裡更是一片革命的熱土,周恩來、劉少奇、陳毅、張愛萍、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後在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足跡。皖邊區行政公署、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淮北中學和抗大分校均設於半城,成為淮北蘇皖邊區抗日領導機關所在地。民國33年(1944年)9月,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師長不幸殉國。民國34年10月,中共淮北區委在半城建成淮北烈士陵園,園內建有彭雪楓墓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四師準北解放區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四周豎石碑13塊,鐫刻著4097位烈士英名。民國35年,陵園慘遭國民黨及土匪破壞。建國後省、市、縣三級政府多次對雪楓陵園進行修復、擴建,目前墓園擴大到136.7畝,植樹1.57萬株,並建成一座宮殿式的“淮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館”,建築面積384平方米。館廳正中安放彭雪楓同志半身石膏像,牆壁上刻有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陳毅以及各界的輓詞、輓聯、輓詩等,館內還存有新四軍國師的一些檔案、報紙、圖片及實物等。陵園大門上的“雪楓墓園”和大門兩旁“半壁河山留戰跡,兩淮風雨慰忠魂”的對聯,由李一氓手書。雪楓墓園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數萬人前來緬懷、悼念彭故師長等革命先烈。

水產之鄉

半城鎮半城鎮
半城鎮鎮域面積83平方公里,其中洪澤湖水域面積60多平方公里,水產資源豐富,為全國水產重鎮,水產品年產量達10000噸,主要水產品有:無公害洪澤湖大閘蟹、銀魚、龍蝦、河蜆、野生甲魚、鯽魚及水生植物芡實、蓮子、茨菇等。

銀魚,質白肉嫩,素稱小銀條;青蝦,殼青個大肉鮮,洪澤湖大閘蟹,個大殼硬,色青,味鮮美無比,為出口創匯之佳品;甲魚俗稱老鱉,肉質精細,味道鮮美,且可入藥。長魚也稱黃鱔,有壯力強身之功效。芡實,俗稱雞頭米,可健脾,滋陰養腎。蓮子,可燒湯為滋補佳品,曾做貢品入京。

旅遊名鎮

半城鎮半城鎮
半城毗鄰洪澤湖,歷史悠久,古蹟、人文景觀較多,旅遊資源十分突出。半城鎮集千古鐘靈毓秀和現代革命傳統於一身,聚洪澤湖秀美風光和獨特資源為一體。一、古色旅遊資源遍布全鎮,半城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古遺蹟有掛劍台大王廟城牆遺址穆桂英點將台等。二紅色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抗戰時期,這裡是一片革命的熱土,周恩來劉少奇陳毅張愛萍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後在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足跡。現有雪楓墓園、淮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館、新四軍四師師部舊址。半城鎮已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聞名遐邇的紅色旅遊景點。三、綠色生態旅遊資源十分突出,洪澤湖風光優美,是外地客人到泗洪觀光的首選之地。洪澤湖中的唯一的一個小島——穆墩島就在半城轄區內。在島上即可領略“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騖齊飛”美景。半城鎮漁民特有的民俗風情和生產、生活,以及島上的旖旎風光都讓外地遊客留戀忘返。

發展優勢

半城鎮半城鎮
半城鎮經過建國以來和改革開放的建設,半城在縣城經濟中已經形成三個比較突出的優勢。一是區位優勢。半城鎮居崗臨湖,環湖公路穿境而過。在沿湖鄉鎮中處於中心位置,緊臨洪澤湖是四鄰八分的經貿中心。更是湖區水產品集散地的中心。而且半城是從縣城取道洪澤湖,飽覽湖光的最便捷的通道。二是產業優勢。半城鎮鎮域面積83平方公里,其中洪澤湖水域面積60多平方公里,水產資源豐富,為全國水產重鎮。水產品年產量達10000噸,主要水產品有:無公害洪澤湖大閘蟹銀魚龍蝦河蜆野生甲魚鯽魚及水生植物芡實、蓮子、茨菇等。半城鎮依據臨湖的條件,以水產養殖為龍頭,已經行成了淡水產品的引種、種養、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工貿經濟體系。

地方特產

半城鎮半城鎮
半城鎮地勢西高東低,居崗臨湖,呈丘陵、崗城和湖窪地形不一。丘陵崗坡以黃泥土為主,栽植樹果作物。湖窪以黑瓣土潮土為主,透水性強,種植無公害水稻。所轄洪澤湖水域淺灘,面積遼闊,水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主要特色水產品有洪澤湖大閘蟹,個大殼硬,色青,黃腴豐滿,味鮮美無比,為出口創匯之佳品;銀魚,質白肉嫩,素稱小銀條;青蝦,殼青個大肉鮮;甲魚俗稱老鱉,肉質精細,味道鮮美,且可入藥。芡實,俗稱雞頭米,可健脾,滋陰養腎,徑可做菜,味美醇厚。蓮子,可燒湯為滋補佳品,曾做貢品入京。花亭百合,因產於半城花亭而得名,是古泗州三大貢品之一。另外還有遠近聞名的半城大糕,片薄味清爽。以上的特產遠銷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