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1238~1313)

姚燧(1238~1313)

"姚燧的散文含有較強的是非感。 姚燧的詩

姚燧(1238~1313)

正文

元代文學家。字端甫,號牧庵,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遷居河南洛陽。姚燧3歲喪父,隨伯父姚樞居蘇門,後被薦為秦王府文學,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著有《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內有詞曲2卷,門人劉時中為其作《年譜》。
姚燧以散文見稱。宋濂《元史》說他的文辭,閎肆豪剛,“有西漢風”。黃宗羲甚至說他的文“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讀序》),稱頌備至。
姚燧的散文含有較強的是非感。他在《送姚嗣輝序》中,說知識分子懷才未必得用,而《歸來堂記》說他的朋友雷損之,為官三十年,“位止一令”。他“嘗激之使委印而去”,一年後,雷損之果然辭官歸家,郊陶淵明歸田園居,姚燧題雷損之的住宅曰“歸來堂”,並寫了一篇記,篇末說:“園宜以歸來名,君試誦其辭,將不待人之勸激,自窮日力而歸矣。”對當時官場有所不滿,代人鳴不平。他在《序江漢先生事實》中說:“王師循地漢上,軍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其斬刈首馘,動以十億計。”寫出了元兵屠殺百姓的殘酷,以及知識分子的悲慘遭遇。
姚燧的散文大部分是碑、銘、詔誥等套用文,文學趣味較少。但文章結構謹嚴,敘事簡要,文筆常有變化,氣勢流暢,格高調古,頗為耐讀。如《序牡丹》說洛陽、西安、燕京、鄭州等地所植牡丹,品種繁多,株莖高低不同,花朵單復互異,其花大者廣徑八寸,有所謂千葉狀元紅者,尤為名貴。文字生動活潑。他的《書米元暉畫山水》等簡當古樸,的確改變了宋末輕浮纖弱的文風。
姚燧的詩,有些描寫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萑葦嘆》、《江漵漁舟圖》、《發舟青神縣》等,對勞動人民終日勞累,身受饑寒,賦予無限的同情。
姚燧的,不如他的詩能夠反映人民的苦難。他的〔江梅引〕《謝王子勉提刑送江梅》中寫道:“恨殺南溪調鼎手,恐遲暮,到而今,霜鬢催。”有點牢騷。此外他還寫散曲,有一首〔陽春曲〕說“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感慨甚深。姚燧生長於元朝由盛而衰的時期,宦海浮沉,嘗盡了政治風波中的滋味,此類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不平現實。姚燧散曲中還有一些思婦詞相當動人,如為人熟悉的小曲《寄征衣》中寫:“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實萬難。”對封建社會中的婦女感情,描繪得十分真切。

配圖

姚燧(1238~1313)姚燧(1238~1313)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