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妊娠合併紅細胞增多症

妊妊娠合併紅細胞增多症是指單位體積的外周血液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與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高於正常,而不包含白細胞和血小板數的多少。過去國外稱之為polycythemia,它的實際含義是全血細胞增多症,包括白細胞和血小板數的增多。

概述

紅細胞增多症(polycythaemia)是指單位體積的外周血液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與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高於正常,而不包含白細胞和血小板數的多少。過去國外稱之為polycythemia,它的實際含義是全血細胞增多症,包括白細胞和血小板數的增多。正確的英文命名應為erythrocytosis。紅細胞增多症是一組症狀。凡是任何原因可以使紅細胞增多的,均屬此症。它與貧血一樣,並不是一個診斷性病名。妊娠合併紅細胞增多主要見於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症

發病原因

紅細胞增多症是因多種原因引起的1組以紅細胞異常增加為主要特點的血液病。

1.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病人的血漿和尿中EPO水平不但不增加,反而顯著減少。細胞培養顯示PV患者紅系祖細胞EPO受體的數目、親和力和表達與正常人無差異,對編碼EPO基因進行序列分析也未發現異常,上述結果顯示該病的發病無EPO受體這一環節。近代研究表明PV不是正常幹細胞的過度增生,而是由單一細胞起源的異常克隆性增殖所致。

2.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病因:

(1)促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加:
①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正常足月的新生兒血紅蛋白在180~190g/L,紅細胞在(5.7~6.4)×1012/L,紅細胞比容53%~54%。這是由於胎兒在母體內處於生理的缺氧狀態。待出生後,新生兒可以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氧氣,紅細胞數逐漸下降。如新生兒的血紅蛋白>220g/L,紅細胞比容>60%,即可診斷為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其發生原因可能為:A.胎盤的流血過多,雙生子之間轉輸(胎兒轉輸綜合徵)或母親與胎兒之間轉輸;B.胎盤功能不全,如過熟兒、妊娠中毒症、前置胎盤等;C.內分泌及代謝異常,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新生兒甲狀腺功能亢進、母親糖尿病等。
②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症:該病是由於高原地區大氣壓降低,在缺氧的情況下,產生繼發性紅細胞增多。海拔越高,大氣壓越低,肺泡氧壓也越低,紅細胞數、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也越高。在海拔3500m以上,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發病數亦相應增多。發病者有的是初次到高原,也有的是居高原遷於更加高原地區的居民。男女均可發病,發病年齡也無特殊。
③慢性肺臟疾病:肺氣腫,長期支氣管哮喘,脊柱嚴重後突、側突,影響心、肺功能,肺源性心臟病及多發性肺栓塞,由於循環血液過肺時氧化不充分,常繼發紅細胞增多。約有50%的慢性肺臟疾病的患者產生紅細胞容量增加;此外Ayerza綜合徵臨床表現慢性進展性支氣管哮喘、氣管炎,患者有發紺,同時伴有紅細胞增多,以後可合併有右心室肥厚及擴張,並發展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肺動脈及其分支的硬化,有的是肺動脈先天性狹窄或發育不全。
④肺換氣不良綜合徵(Pickwickian綜合徵):由於呼吸中樞影響周圍肺泡通氣不良的患者。其臨床特點是肥胖、高碳酸血症、紅細胞增多,患者有嗜睡、抽搐、發紺、周期性呼吸,最後導致右心衰竭。個別病例體重減輕後,可使肺泡換氣正常,症狀消失。
⑤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如法洛四聯征、大血管完全移位,常繼發紅細胞增多。其發病機制是由於血液循環發生短路,使動脈血氧飽和度降低,刺激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加,促進紅細胞生成。非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在發生慢性心力衰竭、肺充血及肺通氣功能不良,而導致長期缺氧時,亦可發生紅細胞增多。獲得性心臟病中的二尖瓣病變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由於有全身血液循環障礙和肺通氣受阻常伴有紅細胞增多,但紅細胞增多的程度較輕,不如先天性心臟病顯著。此外肺臟動靜脈瘺、頸靜脈與肺靜脈血管交通等。
⑥血紅蛋白病:由於異常血紅蛋白的氧親和力增加,它與氧緊密結合,保持氧合血紅蛋白狀態,而不易將氧釋放至組織,引起組織缺氧,可使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加,而發生紅細胞增多。這組的病例均有氧親和力增加,氧解離曲線左移,組織可利用氧減少,組織氧張力減低。
⑦異常血紅病:這組疾病包括一些損傷性或病理條件下,血紅蛋白對氧的攝入或釋放異常。按照吸收光帶與特性不同,可分為高鐵血紅蛋白血症、硫血紅蛋白血症與一氧化碳血紅蛋白血症等。由於血紅蛋白失去與氧結合的能力,不能攜帶氧至組織,也可引起輕度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吸菸引起的紅細胞增多是由於有些人大量吸菸,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一氧化碳中,吸入的一氧化碳對血紅蛋白有較強的親和力,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代替了氧,造成缺氧狀態,以後可引起輕度的紅細胞增多。血細胞比容與吸菸的消耗量有一定的關係。停止吸菸後血漿即可恢復。
(2)促紅細胞生成素非代償性增加:
①腎臟疾病:腎臟疾病繼發性紅細胞增多尤以腎癌為最多,其次還有多囊腎、腎盂積水、腎良性腺瘤、腎肉瘤、腎結核等,繼發性腎臟腫瘤及腎臟移植也有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的報導。紅細胞增多的機制是由於腫瘤、囊腫或積水壓迫腎組織,阻礙血流,引起局部組織的缺氧,使腎臟的促紅細胞生成素生成增加,導致紅細胞生成素生成增加。此外在囊腫壁的浸出物和囊腫的液體及腫瘤的腎癌組織中有促紅細胞生成素的RNA存在。若將腫瘤組織粗製浸出液注射到動物體內可刺激紅細胞生成。腎移植的病人可引起紅細胞增多的機質可能與受者本身腎臟損害引起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加有關。
②其他腫瘤:肝細胞肝癌已證實有紅細胞增多,在肝癌細胞中也證實有促紅細胞生成素的抗原存在,肝癌切除後紅細胞增多可改善。轉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血管肉瘤等可見紅細胞增多。肝硬化的病人偶見紅細胞增多,可能與合併肝細胞肝癌有關。除肝腫瘤外尚有小腦成血管細胞瘤、子宮肌瘤、嗜鉻細胞瘤、卵巢癌等。個別報導胃癌、前列腺癌、肺癌、霍奇金病、食管腫瘤等可影響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分泌進而並發紅細胞增多。

3.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病因:

(1)暫時性紅細胞增多症: 持續性嘔吐,嚴重腹瀉及大量出汗等:均可導致體液明顯丟失,補進水量不足,可引起血漿容量減少,相對性紅細胞增多。
(2)假性紅細胞增多症(相對性或應激性紅細胞增多症,Gaisbock綜合徵): 病因不明,有人認為不是獨立性疾病;也有人認為是一種良性疾病。有報導可能與吸菸過多、飲酒、情緒激動、慢性焦慮、高血壓等有關。

治療

(一)治療

紅細胞增多症患者如能正確處理、合理治療,可明顯減輕症狀,減少合併症(包括血栓形成與出血等),延長生存期。首先要區分假性(應激性)、繼發性還是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不同原因、不同類型應採取不同治療方法。
應激性紅細胞增多症宜用低膽固醇,低熱量飲食、多運動、減輕體重,停止吸菸,可服降脂藥。這類患者不宜放血,也不宜用骨髓抑制性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應查明原因,治療原發病,如慢性心、肺疾患的治療;有動靜脈瘺者、先天性心臟病者宜手術治療,如為腫瘤亦宜手術治療,如腎、腎上腺、小腦、子宮、肝臟腫瘤等在手術切除後常能糾正異常的血象。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症患者最好是移居於低地處,靜脈放血可減輕症狀,但不能治癒,有用己烯雌酚治療的報告,有一定效果,因雌激素可抑制紅細胞生成素的活性。
1.原則 治療原發疾病,減少血液黏稠度,改善組織器官的灌注。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缺乏根治的方法,可行定期放血療法。也可用放療或化療。繼發於缺氧時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改善供氧條件和心肺功能。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低血容量血濃縮時應解痙降壓和擴充血容量,一般應在解痙擴容的基礎上,改善腎功能後達到自然利尿的目的,避免單純利尿。
2.產科處理要點
(1)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低血容量及血濃縮時:可發生實質器官和胎盤灌注不良,造成胎兒宮內發育不良及死胎,慢性DIC及出血傾向,可發生產科大出血,如無擴容的禁忌證,在用硫酸鎂解痙的同時,給予右旋糖酐-40或血漿補充血容量,避免單純使用大量利尿藥物。
(2)在產褥期,產婦大量出汗、脫水可發生中暑,造成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症,應早期發現,及時補充體液。
(3)胎兒宮內缺氧或新生兒窒息可使新生兒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加重,應加強新生兒血象的監測,必要時輸液減低血黏稠度。

(二)預後

本病發展緩慢,如無合併症,病程可達10~20年,病程長短與許多因素有關,如治療方法、發病年齡、病的類型、有無合併症等有關。不同治療方法,其病程不同,苯丁酸氮芥治療者中數生存期為8.9年,靜脈放血者為13.9年,不治療者僅18個月,以綜合治療者為好。發病年齡中,中年組較老年組病程長。白細胞與血小板數高者預後差;有合併症者病程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