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椽大筆

如椽大筆,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陳書·徐陵傳》:“ 世祖、高宗 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字元琳,幼時字法護,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省)人,和其父親洽、祖父導三代皆以能書著名,書聖王羲之的侄子。王珣真跡《伯遠帖》的年代僅次於《平復帖》,堪稱無上至寶,其書體為成熟的行草,運筆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灑脫,確實是晉人特有的風神,堪與二王爭輝,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成語】如椽大筆

【注音】rú chuán dà bǐ

【釋義】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

【用法】作主語、賓語;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近義詞】筆補造化、才高八斗

【反義詞】目不識丁

【同韻詞】鞭辟入裡、翩其反矣、漫條斯理、合情合理、有條有理、知文達理、囊匣如洗、歸根結柢、山河表里、黃袍加體

詳細釋義

典源

《晉書》卷六十五〈王導列傳·王珣〉~756~

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及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端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

釋義

“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後遂以“如椽大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

同源典故

大手大手筆大筆大筆如椽如喙筆如椽健筆如椽大筆如椽筆椽筆燕許筆如修椽筆如椽

運用示例

宋邵雍《大字吟》:詩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筆抄。

宋 楊萬里 《送羅永年歸永豐》詩:“所喜如椽筆,能揮卻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明 郭貞順 《上俞將軍》詩:“欲為將軍紀戰績,天家自有如椽筆。”

陳毅 《題》詩:“感謝母子如椽筆,寫來懸掛人民之心間。”

《陳書·徐陵傳》:“ 世祖、高宗 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迦陵配》:“﹝李太守﹞閒步殿上,觀西天像,突見墨荷,驚為 八大 再來人,問誰之大手筆。”

他揮著如椽大筆,投身喚醒民眾、解放民眾,爭取科學、民主、獨立的革命大潮中;他畢其一生,不斷對專制社會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禮教的黑暗進行毫不妥協的批判。

人物簡介

王珣(公元350-401年)晉代書家。字元琳,幼時字法護,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省)人,和其父親洽、祖父導三代皆以能書著名,書聖王羲之的侄子。官尚書令,卒贈車騎將軍,謚獻穆。家范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

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謚獻穆。《宣和書譜》載:“珣三世以能書稱,家范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相傳他曾夢見一人,授以如椽大筆,此後他書藝大增,並稱:“此當有大手筆事。”人們熟悉的“大手筆”典故即出於此。

王珣真跡《伯遠帖》的年代僅次於《平復帖》,堪稱無上至寶,其書體為成熟的行草,運筆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灑脫,確實是晉人特有的風神,堪與二王爭輝,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延展閱讀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