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姓

奎姓

奎姓被認為是為蒙古族後裔,始祖則是元駐通海曲陀關都元帥府元帥阿刺鐵木兒。奎讀音作kuí(ㄎㄨㄟˊ)。

基本介紹

奎姓 奎姓

奎[奎、圭,讀音作kuí(ㄎㄨㄟˊ)]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①蒙古族洪鄂羅特氏,又作璜郭羅特氏、黃烏羅特氏,世居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亦取為姓氏,滿語為Hongelote Hala。蒙古族洪鄂羅特氏有在元朝初期隨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入雲南、貴州、四川者,隨軍屯兵雲貴高原,後逐漸留居本地,其族人以古星宿名奎宿為崇,取漢姓“奎”為姓氏,稱奎氏。

①蒙古族奎車裡克氏,為蒙古新巴爾虎姓氏,又作奎穆特氏,世居巴爾古(今河北張家口以北一帶地區),後有滿族亦取為姓氏,滿語為Kuicelik Hala。後滿族奎穆特氏多冠漢姓為官氏,而蒙古族奎穆特氏則多冠漢姓為奎氏。

源流二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滿族蘇拉喇氏,又稱松佳拉氏,滿語為Sulara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奎氏、松氏、謝氏等。

⑵.滿族索綽羅氏,在《索綽羅氏譜書》中記載,其氏族“原居長白山一帶,在康熙年間分遷至遼東岫巖、興京一帶”,但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卻又記載為:“索綽絡氏,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散處於輝發及各地方。”遼東地區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在清初史料中多有記載:“松果托,滿洲鑲紅旗人,世居輝發地方,國初來歸。以閒散白身身份隨軍入關。至山東,梯攻臨清城,率先登城,授騎都尉。定鼎燕京時,從征山海關,擊敗大順軍馬步兵二十萬眾,敘功加一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此後,其子孫相繼承襲數世。”根據史料所記載,遼東索綽羅氏的先世原為海西女真人,他們隨海西女真人的數次遷徙,由松花江流域來到輝發河流域,“國初來歸”並人建州女真的具體時間應是在公元1607年,即努爾哈赤統一扈倫四部收復輝發部時歸來的。他們氏族在遷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朝時期的嘔罕河衛、肥河衛、兀者衛等地,是於明朝中期定居在輝發河流域,並在這一時期以地為氏冠稱索綽羅氏。據《滿族宗譜研究》一書考證,索綽羅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輝發河流域以前,其先世為黑龍江尼瑪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衛、嘔罕河衛的女真人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與尼瑪察氏同宗。尼瑪察在女真語中是“尼瑪哈”(nimaha)的轉音。”尼瑪哈”在金國時期屬於女真尼龐古部,其姓氏為“尼忙古氏”,金國時期譯漢姓為魚氏。應當指出的是,遠在金國的“尼忙古”漢譯為“魚”,今日的滿語為Nimaha,漢譯也是“魚”,語義上沒有任何變化。滿族索綽羅氏族的姓氏演變,由金國時期起,先後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瑪哈氏、益得里氏、索綽羅氏等等,而最後以多音節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漢字姓,稱索氏至今。在清朝中葉的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索綽羅氏族的優秀人物索綽羅·英和,滿洲正白旗人,隸內務府,後出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史書稱索綽羅·英和有異才,精通書法和詩文,和珅欲使之為女婿而不可。索綽羅·英和的兩個兒子取“奎”為名,分稱奎照、奎耀,從此以後,滿族索綽羅氏族有了漢姓奎氏,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奎佳氏,滿語為Kuigiya Hala,屬於滿族脫譜姓氏,原取自蒙古族奎車裡克氏,後省改為奎佳氏,今北京市滿族同胞中仍有此姓,原居巴爾古(今河北張家口以北一帶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奎氏。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管理倉庫官吏奎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奎,在古代原指星宿,即西天奎宿,本義代表白虎。奎宿,在春秋時期荊楚一帶寫作“圭”,為古代星宿二十八宿之一,位於天球西方。在曾侯乙的漆箱蓋上,就寫有“圭”,是奎宿的排列之形,後才由“圭”演化成“奎”。奎宿在西方,西方屬白虎,白虎有七宿,其第一宿肉眼看上去有星十六顆,排列形狀下如“圭”,上如“大”,古人認為其如兩髀,即象人叉開腿站立時的兩胯,故而稱作“奎”。在隋末唐初著名的星相學家、右拾遺內供奉王希明(丹元子)在《丹元子步天歌》中,把奎宿描述成:“腰細頭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繞鞋生。”實際上,奎宿不止十六顆星,而是共有四十二顆星,其中:奎宿1~9屬於仙女星座;奎宿11~16、外屏1~7屬於雙魚星座;奎宿10不在任一星座內;王良1~5、策、附路、軍南門、閣道1~6屬於仙后星座;天溷1~4、土司空屬於鯨魚星座。奎宿四十二星大多數是四、五等的暗星,其中最亮的奎宿9(仙女β)是二等星,在奎宿7上方有一視星等為四等的亮斑,這就是著名的仙女座星雲。在春秋時期,“奎”指倉庫,掌管倉庫的官吏就稱之為“奎人”。奎人在戰國時期還兼管採礦事務,亦稱作“卝人”,主要官理礦產品的儲藏和支用。

在奎人、卝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奎人氏、卝人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奎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奎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四百零一位,主要分布在今北京市、河南省的洛陽市、雲南省的通海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土默特左旗、台灣省等地。

歷史名人

奎照

(公元?~1840年待考),滿族,索綽羅氏;滿州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清道光年間任職內務府,其父英和,在乾隆一朝極受恩崇。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其父英和連遭厄運:農曆6月里,因為“家人私議增租”而被“拔去花翎,降二品頂戴”黜降;農曆9月間,惹火了皇上,英和與時任左侍郎的長子奎照、任通政使的次子奎耀,以及做即補員外郎的孫子皆被革了職,英和的家財被抄沒,人也被投進了大牢!原來,一貫提倡節約經費開支的英和,在他所監造的皇陵工程中“托古改制”,緊縮用度,致使營造完成且已安放了皇后的陵寢中浸了水。清道光皇帝因此震怒,追查下來,險些把英和殺了頭。後來,還是在太后的說情之下,這位為大清皇朝竭盡忠誠的老臣才算保住了性命。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秋,奎照與兄弟奎耀,和五十九歲的老父親英和一道被“解往黑龍江充當苦役”。經過將近半年的艱辛跋涉,他們到了流放地卜魁(今吉林齊齊哈爾),當時那裡是異常蠻荒寒冷之地。奎照一家在流放地苦苦地煎熬了兩年。直到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皇上“良心發現”,以至頒旨賜還。奎照與兄弟奎耀繼續出仕,其父英和取卻一貶到底,再也未復官位。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農曆6月,奎照以左都御史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農曆1月,奎照去“行走上學習”字,農曆7月轉禮部尚書。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農曆1月,奎照以體弱被罷職。

奎榮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字聚五;蒙古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官吏,收藏家。官於蜀地,遼家焉。工詩,善書,收藏鐘鼎、瓦當等尤為所長。他精於文物鑑賞,收藏金石、書、畫極富。著有《益州書畫錄續編》。

奎俊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字樂峰,蒙古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書法家。歷任山西布政使、陝西巡撫、江蘇巡撫、刑部尚書、四川總督內府大臣。工書,近趙孟緁,得其神髓。

奎璧

(公元1903~1986年),蒙古族;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民族工作者。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蒙古人民共和國學習。回國後,在內蒙古地區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9年入陝北公學、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組織部部長、中共巴烏工委書記、內蒙古自治政府民政部部長。建國後,歷任綏遠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內蒙古分局組織部部長,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區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內蒙古自治區第四屆政協主席。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奎章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字少甫;蒙古鑲藍旗人。著名清朝將領、畫家。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進士,官至都統。工花卉。《八旗畫錄》。

奎瑪岱

(公元?~1756年待考),蒙古族,蘇拉喇氏;蒙古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將領。在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從征伊犁,受賞巴圖魯(勇士),後在鎮壓新疆地區回族起義的戰爭中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

奎紹富

(公元1938~今),蒙古族,雲南通海人。著名農畜牧專家。民盟盟員。1958年畢業於雲南省畜牧獸醫學校,曾任玉溪市畜牧獸醫站副站長,農牧局畜牧科科長、副局長,玉溪市政協委員、常委、副主席,畜牧師。

1963年、1981年分別獲玉溪縣勞動模範和省政府農(牧)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稱號。在“增收致富”活動中成績顯著,1986年受地委、行署表彰。

1986~1993年在農業部畜牧業重點調查和省畜牧局商品豬基地建設中受省畜牧局表彰十四次,其中一等獎八次、特等獎一次;1989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畜牧業重點調查統計工作先進個人”;1992年獲省畜牧局商品豬基地建設先進個人稱號;1994年獲省畜牧局“科技興牧”先進個人稱號。他主持、參與完成的《推廣生態養殖、發展高效畜牧業》、《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畜禽發展》,《玉溪市商品豬基地建設成績顯著》分別獲市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二等獎;《基地打基礎、科技促發展——玉溪市商品豬基地建設成績顯著》獲行署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廣綜合配套措施、生豬生產再創佳績》獲省畜牧局畜牧業科技推廣三等獎。1992年被地區政協工委評為政協工作先進個人。其《關於開展豬“雜交優勢”利用的建議》在1993年獲市政協優秀提案獎。所撰寫的《玉溪市生豬生產出欄率名列全省之首》獲《玉溪口報》好新聞二等獎,《唱好三部曲、提案上台階》獲第二屆全省政協提案工作徵文二等獎;參與撰稿的《玉溪市農業志》獲省新聞出版局、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等獎。

1998年退休,被聘為紅塔區殘疾人聯合會名譽副主席,並連任紅塔區政協委員。

奎勝文

(公元1976~今),蒙古族,雲南通海人。著名化工工藝專家,易經愛好者。化工工藝工程師。北京化工學院畢業,1986年初識《周易》,重道勝於識已,道通則智圓行方造福社會。以六爻四柱入門,廣涉經典,1995年認真研讀《紫微斗數》及《易隱》,自創四柱化卦及占卦斷終身之法,把納甲、納音、六神、卦象、爻象、互伏、長生訣等共用,在方法上有許多新的突破。還探索出《紫微斗數》掌決,快捷實用。幾年來,遵照古訓,朱學易先學筮。在探討傳統易占的基礎上,又重點學習研究及領會易學義理哲學思想。以達到對《周易》在象數理占等方面,有較為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1995年11月加入雲南中華周易研究會。

奎學華

(公元1979~今),蒙古族,雲南通海人。農業助理農藝師,易經愛好者。在讀國中的時候,就開始喜愛上了易學。易學博大精深的蘊理,使其探討《周易》的信心倍增。

從1985年初~1996年初近十一年的時間裡,研讀過《周易全解》、《易學綜述》、《白話易經》、《周易探源》、《周易三極圖貫》、《易學大詞典》等易學書籍。並反覆分析過乾坤二卦中的“用九”、“用六”的真正含義,發現《周易》中的唯一兩“用”蘊藏著某種機制性的特別意義,而這一意義是歷來解易之人未曾認識到的,又是對現代市場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具有特別指導作用的哲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