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區

太湖風景區

由太湖部分水域和沿岸地域組成的風景名勝區。位居滬寧杭地區的中心,水面面積2460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湖岸線長約390公里。1982年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約88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2203平方公里,地跨蘇州、常熟、無錫三市和吳縣、吳江縣、無錫縣、宜興縣。太湖風景區是山水組合,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和吳越古蹟名勝,適於開展遊覽、度假、休養、水上運動和科學文化等多種活動的天然湖泊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基本信息

概況

太湖風景區太湖風景區
太湖在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位居滬寧杭地區的中心,水面面積2460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湖岸線長約390公里。太湖湖面遼闊,向稱三萬六千頃;湖中有島嶼48座,沿湖山巒起伏,號稱七十二峰。山水景色優美,以湖不深而浩瀚,山不高而疊翠的特色聞名於世(見彩圖)。周圍地區工農業發達,名勝古蹟眾多。1980年成立江蘇太湖風景區建設委員會。1982年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約88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2203平方公里,地跨蘇州常熟無錫三市和吳縣吳江縣無錫縣宜興縣太湖風景區是山水組合,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和吳越古蹟名勝,適於開展遊覽度假休養水上運動和科學文化等多種活動的天然湖泊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簡述

西山景區

在太湖中心略偏東南,屬吳縣。以群島風光和吳越以來古蹟見勝,是太湖山水精華所在。景區的主體洞庭西山是湖中第一大島,面積70多平方公里。主峰縹緲峰居島的正中。登臨絕頂,極目遠眺,太湖景色,盡收眼底。石公山在島的東南角,背倚群山,三面臨湖,山上怪石嶙峋,危崖絕壁,每年農曆九月十三日在這裡觀日落月升,日月對照,蔚為奇觀,“石公秋月”是歷史上西山八景中最著名的一景。消夏灣在縹緲峰之南,三面環山,面臨太湖,是西山最大的水灣,雲水蒼茫,風景絕勝。相傳吳王夫差曾偕西施在此避暑,有吳王竹宮、西井、范蠡宅等遺蹟。林屋山在縹緲峰東南,有石灰岩溶洞林屋洞,被稱為道教第九洞天,廣6000餘平方米。洞中有石室、銀房、金庭諸勝。山上湖石崢嶸,有十二生肖石像。大庭山、葉山、大沙山、竹山等24座小島散列湖中,構成群島風光。西山本島之北的橫山群島,景色尤為佳勝,晴雨明晦,四時變幻,素稱“海內奇觀”。

東山景區

屬吳縣,包括洞庭東山和附近島嶼。洞庭東山是太湖最大的半島。白居易詩“果擘洞庭桔”表明唐代已種桔,素有花果山之稱。景區內有春秋時吳越爭戰遺蹟,還有不少明、清古建築群。有莫厘峰、紫金庵、“明朝一條街”、雕刻樓、啟園等風景點。1984年在景區內的洞庭三山島發現古人類遺址,有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和古哺乳動物化石。

光福景區

屬吳縣,由四個半島和附近島嶼組成。水灣曲折,湖岸線長達67公里。土質肥沃,花木繁茂,漫山遍布梅花和桂花。自西漢以來一直是賞梅勝地,鄧尉“香雪梅”馳名遐邇。漢柏、 唐塔、宋橋、 明清寺院、摩崖題刻,古蹟眾多。司徒廟內四棵漢柏分別以清、奇、古、怪著稱。

木瀆景區

屬蘇州市及吳縣。有以“古”勝的靈岩山,以“奇”勝的天平山,以“清”勝的華山,以“幽”勝的天池山。靈岩山在春秋時已闢為吳王苑囿,有吳王井、西施洞和琴台等遺物。山怪石聳立,名“萬笏朝天”,有晉代古寺靈岩寺和初建於梁、重建於宋的多寶塔。華山山勢峭拔,稱“吳中第一峰”,崖壑崇秀,綠蔭匝地,景色極為清麗。天池山在群峰環抱中,山腰有池,池旁有古寂鑒寺。現存元代石屋三座,造型古樸,雕刻精緻。屋內有石佛,高3米多。

石湖景區

屬蘇州市及吳縣。石是太湖的內湖,水面3.5平方公里,景區面積13.5平方公里。石湖水系由溪、塘、盪、涇、港、漊、灣、浜、渚等組成。湖西有茶磨嶼、上方山、吳山、七子山、福壽山等,山水輝映,富于田園風光。這裡古蹟遍布:上方山上有吳王祀天的拜郊台,建於隋代楞伽塔;沿湖有吳越屯兵對陣的吳城、越城,代詩人范成大別墅遺址,觀賞“石湖串月”的代石橋行春橋;七子山有吳越時的烽燧墩藏軍洞,以及康熙時建的乾元寺。

同里景區

吳江縣。以同里鎮為主體和同里湖九里湖等組成的水鄉古鎮風景區。同里鎮是具有悠久文化歷史和典型水鄉風貌的古鎮,1982年定為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鎮內河道縱橫,具有貼水建街,就水成鎮,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特色。有的古28座,明清時期的住宅、古建築和園林為數眾多,如代的孚寄堂耕樂堂、著名造園家計成故居,代的退思園、環翠山莊、龐家祠等。鎮外有同里湖等五個湖泊環繞,河港如網,湖盪、綠洲相間,漁村隱現,村舍樸實優美。

甪直景區

屬吳縣,在蘇州城東23公里,是以商業古街和保聖寺古物館為主的水鄉古鎮風景名勝區。鎮上河道縱橫,有宋至清的古橋57座,沿河古街商店林立。保聖寺建於南朝梁代,經歷代重修。原有十八尊羅漢塑像。傳為唐代雕塑家楊惠之所作。1927年寺遭火災後,在大殿原址建古物館,將殘存九尊羅漢塑像移入館內,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的西北側為代詩人陸龜蒙隱居之地。鎮南 2公里張陵山有青蓮崗文化類型等遺址。

虞山景區

常熟市,在太湖東北45公里,是一個有豐富歷史文化古蹟和石景、寺廟園林的山水風景區。虞山周圍23公里,北麓以溪澗著稱,西山多石洞及名人墓葬,南坡以岩石為勝,東端蜿蜒入城。主峰虞峰高259米,峻拔巍峨,山南有尚湖,山水相映,景色秀麗。有仲雍墓言子墓方塔、衣堂、燕園等文物古蹟,還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百多處,景點眾多。“劍門奇石”居天然石景之首,巨崖如劈,豁裂達數十米,絕壁危岩,氣勢磅礴。興福寺始建於南朝,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

梅梁湖景區

無錫市西南郊,由梅梁湖和沿湖山巒、湖中島嶼組成,以山水壯麗見勝。黿頭渚半島素負“太湖佳絕處”的盛譽。黿頭渚公園踞山面湖,園內有澄瀾堂、飛雲閣勁松樓、七十二峰山館等。湖邊有“包孕吳越”等摩崖石刻。萬頃太湖,春夏秋冬,晴雨晨暮,風光各異。湖中三山,實為四個小島,把湖面大空間分隔成小空間。梅園依山築園,以梅飾山,是江南有名的賞梅園林。

蠡湖景區

無錫市西南,與梅梁湖相連。主要景點有蠡園漁莊寶界橋等。蠡湖是太湖的內湖,水面9.5平方公里。蠡園貼水而建,隔水有山,外景開朗清新,園內湖中有湖。園林建築精美,亭閣相望,長廊枕水,格外顯得玲瓏秀麗,是著名的近代園林。

錫惠景區 

無錫市西緣,由錫山惠山組成,是以名泉、古典園林著稱的山林景區。錫山頂龍光寺內有明代的龍光塔,半山有錫泉晴雲亭觀澗亭,山下有龍光洞。惠山的三茅峰高 329米,為四周群山之冠。山泉很多,有“九龍十三泉”之稱,尤其是“天下第二泉”在唐代就馳名天下。惠山東麓有江南名園寄暢園。

馬山景區

無錫市西南的太湖北部。馬山又稱馬跡山,原是太湖第二大島,現為半島。有38個山灣,57座山峰,34眼泉潭,13處石景,古蹟古樹較多。山水縈迴,重巒疊翠。主要景點有龍頭、梅梁小隱、冠嶂峰烈士陵園和附近島嶼拖山等。

陽羨景區

屬宜興縣,位於太湖西半環的丘陵地區,向稱“洞天世界”,是以溶洞竹海為特色的風景區。善卷洞面積4694平方米,遊程800米,分上洞、中洞、下洞、水洞四個洞,洞洞相通,洞景奇異。水洞通舟,別有風趣。張公洞面積3299平方米,遊程1000米,分上下兩部,洞中有洞,千姿百態。靈谷洞面積8000多平方米,遊程1200米,曲折幽深,景色奇幻。慕蠡洞面積8000餘平方米,遊程600米,另有水路150米,輕舟小,別具幽趣。玉女潭潭深無底,晶瑩澄澈,湖石林立,是地下洞府與岩石園的天然結合。此外,還有竹海、茶園等獨具山村野趣的景點。

泰伯廟和泰伯墓

在無錫縣的兩個獨立景點。泰伯廟在梅村鎮,泰伯墓在鴻山西南麓。據傳泰伯是周太王長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歷,泰伯與弟仲雍避居江南,成為吳國之君,是吳文化的創始人。景點有廟、墓、伯瀆河、望虞亭、鴻隱堂、白龍洞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