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山

太湖山

太湖山位於含山縣南部,於1992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公園面積1800公頃,是省城合肥通往江南旅遊黃金線上的第一道綠色屏障。太湖山以湖名山,如今山旁並無湖。據志書記載:“古代江流泛濫,窪瀦為涌,山臨湖上,以此為名,後江徒而南,湖化為田,而山依舊。”悠悠歲月,滄海桑田,山名由來給人留下不盡的遐想。

基本信息

簡介

太湖山風景太湖山風景

太湖山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南部,東近長江,西鄰巢湖,界於江湖之間,是省城合肥通往江南旅遊黃金線上的第一道綠色屏障,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1800多公頃,區主要包括波光瀲灩的月亮湖,妙趣天成的奇石異洞,香火興盛的太湖禪寺,以及太湖山鹿苑等景點。太湖山有20座秀峰,峰峰相連,錯落有致,山脈綿亘20餘里,勢走龍蛇。群山在茫茫林海的掩映下,宛如翠屏一道,分外妖嬈。太湖山主峰高約450米,主峰周圍擁立著9座秀峰,壁立秀挺,逶迤曲折,恰如9龍奔騰飛躍,古稱“九龍戲珠”。主峰南面一字形並列著3個山峰,左為鐘山,右為鼓山,中間是木魚山,因太湖禪寺位於木魚山對面,故有“左鍾右鼓,懷抱木魚”之說。

太湖山風景秀美,它由20座秀麗山峰組成,峰峰相連,勢走龍蛇,在茫茫林海的掩映

下宛如翠屏一道,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密林,山谷中清泉常出,流水潺潺;到處峰飛蝶舞,鳥語花香。古人游山留下“有風松濤吼,無雨水長流”的優美詩句。

太湖山不僅山水勝、林壑美,更因眾多的人文遺蹟而生色。這裡自北宋年間就成為佛教盛地,千百年來,香火迭經興衰,在史記和民間留下了許多記載和傳說。太湖山現今保存完好,最負盛名的要數素有江北“小九華”之稱的太湖禪寺(又名普明禪寺),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初創時僅有草屋一間,後逐漸擴建到相當宏大的規模,形成恢宏的寺廟群。

環境

太湖山太湖山

太湖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每年降雨量800至1600毫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動植物資源豐富,公園內僅木本植物就有70餘科、350多種,既有遮天蔽日的百年古樹,也有許多極具觀賞價值和保護價值的珍貴樹種,以及特種經濟林樹種。區內有藥用植物500餘種,野生獸類鳥類50多種,還擁有華東最大的太湖山千頭養鹿場。

太湖山主要以石灰岩為主,因而在深谷密林處,分布著大小不同的溶洞,有的似迷宮一般洞中有洞;有的太湖山的山石形狀奇特,形態各異,活靈活現。區內有許多命名的奇形怪石,如碓窩石、石猴戲天蛙、象鼻石、情侶石、神馬石、箭魚石等等,宛如一處石林。

太湖山風景區旅遊資源豐富,完好的環境更使其成為動植物的天然樂園和資源寶庫,1992年林業部將太湖山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具體介紹

組成

太湖山風景秀美,它由20座秀麗山峰組成,峰峰相連,勢走龍蛇,在茫茫林海的掩映下宛如翠屏一道,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密林,山谷中清泉常出,流水潺潺;到處峰飛蝶舞,鳥語花香。古人游山留下“有風松濤吼,無雨水長流”的優美詩句。

歷史

太湖山太湖山

聞鄰鎮院橋西北有一山,名太湖,有南宋騷客及徐霞客曾游之,並題詞山頂亭柱上,聞人云:山頂雲霧繚繞,真仙境也。心慕之,晨起,與叔、堂弟騎車前往。

及院橋鎮,車往西一瀝青路而上,時為上坡,俄而,俱感勞累。但山巒並不可現,問訊於人,知有一刻路程方至太湖山底。一鼓作氣蹬車,過幾村,過水庫,沿山麓盤鏇,有十幾轉盤,余與親友推車搠游而上。觀山頂拔地而起,有一廟宇隱約可見,其聳入雲間。叔見山頂有白色,知山頂冰雪未融。一路辛疲,腿乏力。但毛衣微濕,為體汗,手心俱熱。雖新年伊始,不感酷寒。在盤山之際,藏車於溪澗,步行而上。

有石頭台階,余拾級而上,山林間林木蒼翠,有松柏,苦連樹,藤蔓等參差沿途兩側。有溪水嘩響自山間而下,匯成灘,潭水與澗。有森林防火幾紅字標顯石上。有石級萬千,坡勢險峻處細步屈行,手借道旁林木攀扶上行。有泥濘路段,有冰雪。此時喜窺已抵山腰。有同路而行的旅人,做嘯聲,有山頂青年呼聲回應。余與親朋精神抖擻,行速加倍!過一龍潭,有水涔瀝而下,見崖際青苔蓬生,潭中

見遊人拋擲硬幣,潭底生輝,光芒相映。方刻仰視見寺廟台階。石階左側為懸崖峭壁,俯眼可領纜萬傾高山盤於雲海,山巒層藍縱橫於浮蒼,渺雲海起伏,山巒鳥獸俱寂。

廟內香火正旺,過迂堂,涉步,有幾亭聳立。余立亭遠眺,山巒綿延,河川其間。有懸崖為冰凌復蓋,有奇峰入雲間,怪石嶙峋。但知凌於萬傾之上,山頂涼風徐來。感高處不勝寒。千古登高如此!有杜甫詩云: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壯士登高覽草木凋疏,而壯年疲於奔名。但思滄海,有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烈士暮年,盈縮之期。在次高巒,余放聲縱歌。也學古人慷慨悲歌,恍惚見古人也曾於此滿懷壯志,頓覺興盛。余攬天地入懷,天地同春,天地在吾心!

有騷人題文於近旁,文筆斐然,如鏗鏘有聲。自古文士以文章名垂千古。詩氣豪華滲于山水,山水亦如畫

太湖山,為浙東山水名勝之一。念及古人鑿石為塗,修階石為路,廣延而上。耗費心血,如先祖勵精圖。余感慨並詠懷!

佛教聖地

太湖山太湖山

安徽是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發祥地。西晉時期就有西域高僧佛圖澄來此建寺造塔;公元561年,禪宗二祖慧可,為避滅佛之災,從少林寺來到花亭湖畔的司空山、獅子山一帶,開壇講道、弘揚佛法,演化出中國禪

宗“一花五葉”,史書記載的獅子山二祖面壁參禪的大葫蘆石洞,至今仍保存完好;景區內重點寺廟有數十處,如佛圖寺、二祖禪堂、西風禪寺、海會寺自古以來都非常有名。九華山雙溪寺肉身菩薩——大興和尚和著名的宗教領袖、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海內外尊稱為“活佛”的趙朴初先生都生長在花亭湖畔。

二祖禪堂位於中國花亭湖風景名勝區獅子山上。據史載南北朝時期,為躲避北周武帝滅佛之災,佛教禪宗二祖慧可率其弟子南行隱居偏僻的大別山,卓錫於太湖縣西北獅子山上,在獅子山上大葫蘆石洞內面壁參禪,香囊石上建造禪堂,收徒傳道,開設道場。慧可的禪學思想傳自達摩,特別是達摩傳授給他的四卷《楞伽經》重視念慧,而不在語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這個思想經過慧可的整理提倡,給學禪的人以較大的影響。以後傳法與三祖僧璨,再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使佛教禪宗在皖西荊楚一帶廣為弘揚。它光照千年,無昭海外。太湖山區人民十分尊崇和保護禪宗二祖慧可及其弟子,捐募山場田地建造二祖禪堂的功績不可磨滅。當地民眾在“文革”中冒險保存的二祖木雕像,“佛殿千年永鎮,仙山萬古長青”石刻楹聯、匾額、二祖廟一百支銅簽、二祖仙山靈簽簽板、碑文、香爐等歸還給寺廟。獅子山上對弈石、二祖洞、不涸泉、濯錫潭等自然山石依然如舊。獅子山一直被人們尊稱為二祖仙山。躍過三湖四澤中,一肩擔月上九龍;龕得葫蘆可禪定,榻依岩石悟能空。禪衣破處裁雲補,冷腹飢時飲露充;物與民胞共寒暑,調和風雨萬邦同。這些詩是二祖慧可上九龍山時的吟唱,至今人們還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

太湖山太湖山

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於一九八五年五月親筆題寫“二祖禪堂”匾額。一九九0年九月三十日,朴老親臨獅子山視察,見山巒酷似一尊臥佛,他說,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一九九一年朴老為修復二祖道場緣起,任名譽主任,並十分關心禪堂工程。二祖禪堂的恢復,使這座古剎寶鏡重光,使二、三、四、五祖的道場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觀瞻的禪宗勝地。

景點介紹

太湖

太湖山太湖山

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她是中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遊覽。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位於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水域面積約為2250平方千米。太湖水面煙波浩渺,水質清純。湖中有大小島嶼48個,連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島,號稱七十二峰,構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重水複,山環水抱的天然圖畫。沿湖各處,或山水交融,百態千姿;或園林典雅,詩情濃郁;或鍾乳瑰麗,沿天奇異;或小橋流水,碧草繁花,無不透著一股精巧玲瓏的秀氣、靈氣,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太湖風景區。

梅園

太湖山太湖山

距無錫市區7公里,坐落在西郊的東山、滸山和橫山之間。園前臨太湖萬頃,背靠龍山九峰。以梅飾山,倚山植梅,花徑蜿蜒,湖石玲瓏。古雅的亭台樓閣,錯落地點綴在香海里,窈窕多姿。每年早春,山坡上的群梅,沖寒怒放,山翠梅艷,風光旖旎,是久享盛譽的江南賞梅勝地。梅園以梅花兒馳名。建園時,占地81畝,植梅數千,多為果梅.花梅有銀紅、假硃砂、骨里紅、素白台閣、小綠萼等。至今植梅已有七十多年歷史。建國後,梅樹的數量和品種均逐漸增多.園中有梅樹4000多株,盆梅2000多盆,品種近40個,不少是從蘇州、常熟、揚州、杭州、成都、武漢、安徽引進的。著名的有素白潔淨的玉蝶梅,有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綠萼梅,有紅顏淡妝的宮粉梅,有胭脂滴滴的硃砂梅,有濃艷如墨的墨梅有枝桿盤曲矯若游龍的龍游梅等。還有造型幽雅、虬枝倒懸、枯樹老乾、疏影橫斜的梅樁藝術盆景。

鑫湖

無錫西南郊的鑫湖,又名五星湖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因傳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鑫助勾踐滅吳後,曾偕同西施泛舟於此而得名。鑫湖的東北岸,是以水飾景的江南名園--蠡園。鑫園三面臨水,亭、廊、堤均傍水而築,纖巧精緻。20世紀初,這裡建有"梅埠香雪"、"曲淵觀魚"、"東瀛佳色"、"楓台顧曲"等八景,以後又建了曲岸枕水的千步長廊,堆砌了盤鏇迂迴的洞壑假山,使園林的景色更顯秀麗的特色。

黿頭渚

太湖山風景太湖山風景

在無錫市西南太湖之濱,充山西端黿頭渚一帶,水復山環,層巒疊嶂,湖岸曲折,島嶼縱橫,是觀賞太湖的最佳處。黿頭渚是一個伸進太湖的小半島,像一隻想伸頭飲水的大鱉,故名黿頭渚。黿頭渚從1918年開始建園。先後辟有橫雲小築、鄭園、退廬等。遊人進園先至"太湖佳絕處"牌坊,過"間津"、"利涉"門後,漸行至長春橋邊。這裡初春時櫻花破綻怒放,排紅粉白,一樹樹,一片片,像彩雲,似晨霧,燦爛眩目。這些櫻樹是日本友人贈送的。

黿頭渚公園以天然景物為主,人工雕飾為輔,湖岸陡峭,山石嵯峨,綠樹叢中現出紅梁黃瓦。沿湖峭壁上,鐫刻著"包孕吳越"和"橫雲"兩組猩紅大字。山上還有廣福寺、澄瀾堂、飛雲閣等。面向煙波浩淼的太湖,但見湖中時有白帆飄過,湖鷗騰飛,三山若沉若浮。

安徽山峰

很多人對我說過:你們安徽出人物。我對此話多半不信,人物無非兩種,將相帝王和大才名流,五千年文明之風吹遍每一寸山河,哪片地域找不出一兩個人物?可是,在安徽南部那些高聳入雲的群山之間,確實出過一些讓我抬頭仰望的星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