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雪山卡格薄峰

太子雪山卡格薄峰

在滇藏交界處的怒江北段,西側是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東側是雲南省德欽縣的雲嶺區和佛山區,南北縱長30公里,東西寬度36公里,人們把這一段稱為太子雪山,它的主峰就是梅里雪山,藏族同胞稱之為“卡格薄”,是雲南省的最高峰.在藏語裡,“卡格薄峰”意即“白色的雪山”,它是被藏族同胞視為“八大佛山”之一的“神山聖地”。 每年有從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等地跋涉千里前來朝拜的信徒。

簡介

在滇藏交界處的怒江北段,西側是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東側是雲南省德欽縣的雲嶺區和佛山區,南北縱長30公里,東西寬度36公里,人們把這一段稱為太子雪山,它的主峰就是梅里雪山,藏族同胞稱之為“卡格薄”,是雲南省的最高峰.在藏語裡,“卡格薄峰”意即“白色的雪山”,它是被藏族同胞視為“八大佛山”之一的“神山聖地”。每年有從西藏,四川,雲南,青等地跋涉千里前來朝拜的信徒。
卡格薄
卡格薄

概述

梅里雪山的海拔高度為6740米,位於東經98度6分,北緯28度4分。坐落在怒山山脊的主脊線上。從峰頂到山腳瀾滄江邊明永河入口處(海拔2038米),高差達4700米。以它為中心,周圍有20多座終年積雪的山峰,其中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
由於太子雪山的地勢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開,氣流可以溯谷而上,受季風的影響大,乾濕季節分明,且山體高峻,又形成迥然不同的垂直氣候帶。每年夏季,山腳河谷氣溫可達ll-29℃,高山則為-lO℃-20℃。年降水量平均為600mm,大都集中在6—8月,此期間氣候極不穩定,是登山的氣候禁區。
雪山
雪山

梅里雪山中段的卡格薄峰,為雲南省的最高峰.它形如一個巨大的金字塔,突起在群峰之上,居太子十三峰之首,也是滇藏川青甘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該峰東坡明永河源的明永冰川,長11.7km,面積約13km2.梅里雪山的雪線位於海拔4800一52O0m.在粒雪盆以下,明永冰川形成多級冰瀑布和冰台階,好似身披銀鱗玉甲的長龍,繞行於莽莽原始森林之中,末端海拔約266Om(據高度表計算)。冰川融水從70多米高的大冰崖下的冰洞中湧出,經明永村東流人瀾滄江,這是橫斷山區冰舌末端海拔最低的海洋性冰川,也是雲南省最大、最長的溫冰川。
卡格薄峰高出粒雪盆1940m,壁立千初,雪崩頻繁,明永冰川上的冰瀑布裂隙滿布、冰壁和冰柱經常崩塌,成為登山探險者跨越冰川、攀登峰頂的極大障礙.因此,卡格薄峰迄今仍是一座未被人類征服的“處女峰”。
早在1902年,英國派出的一支登山探險隊首次登山失敗.後來,美國、日本、中日聯合等組織4支登山隊,接連4次大規模登山活動均以失敗而告終.其中,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登山期間,山上下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雪,1月3日,在海拔5soom的地段發生大雪崩,17名隊員,在海拔5300m第3號營地的睡夢中被雪埋沒,直到1998年7月18日遺體才在海拔4000m的大冰瀑布下方被發現。新聞發布後,震動了世界登山界。
由於去明永冰川途中有高山深谷和多處懸崖峭壁,交通十分困難,因此,到明永冰川進行高山科學考察研究的學者很少.1982年參加中國科學院橫斷山科學考察隊冰川組的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蘇珍等到明永冰川考察,計算了冰川的長度、面積、末端海拔等特點和冰川變化,採集了冰、雪、水樣,進行了多種項目分析,在《橫斷山冰川》專著中作了報導。

明永冰川

梅里雪山冰斗、冰川隨處可見,其中最長的冰川,藏語稱“明永恰”,“明永”系冰川下一村寨。“洽”是冰川融化的水之意。“明永”即火盆,因該村四周山巒起伏,氣候溫和而得名“明永”。

特徵

明永冰川(又稱奶諾戈汝冰川),位於雲南迪慶香格里拉,是卡瓦格博峰下其中一條長長的冰川,這是一條低緯度熱帶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山頂冰雪終年不化。由於它所處的雪線低,氣溫高,消融快,靠降水而生存,因而它的運動速度也快。到冬天,它的冰舌可以從海拔5500米往下延伸到海拔2800米處,如一條銀鱗玉甲的游龍,從高高的雪峰一直延伸到山下,直撲瀾滄江邊,離瀾滄江面僅800多米。
明永冰川
明永冰川

明永冰川之所以成為雲南省最大、最長和末端海拔最低的山谷冰川,主要是它具有巨大的山體,高峰與冰川末端的高差達4080m左右,雪線以上山體寬l一3km,超過海拔6000m的高峰3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峰超過5座.高峰區氣溫低,推算卡格薄峰的年平均氣溫達一19.2℃,雪線海拔4800一5200m處的年平均氣溫約一3一一5.6℃,年降水量約1500mm(蘇珍和蒲建辰,1996).加之粒雪盆後壁的雪崩補給,有豐富的冰雪積累,估計粒雪盆的冰雪厚達200一300m,大量冰雪溢出粒雪盆沿陡坡而下,形成具有兩級巨大冰瀑布的山谷冰川,是橫斷山脈除位於貢嘎山長13.6km的海螺溝冰川之後的第2條最長的山谷冰川。
明永冰川粒雪盆長大寬平,其北部有兩個大的積雪窪地,冰雪除流人大粒雪盆外,最北面的積雪窪地中的部分冰雪還溢過東側山嶺鞍部,形成一個懸垂於陡坡上部的懸冰川。大粒雪盆後壁陡峭,有許多雪崩溝槽和雪崩錐.粒雪盆南部,是一個狹長形的雪冰走廊,大量冰雪來自主峰南側的坡面積雪和主峰東南小冰帽西北坡的冰雪。整個大粒雪盆南北延伸約5km,東西寬約3km,呈一個巨大的冰雪凹地。夏季晴天,冰雪融水匯集成湖,據村長大扎西介紹,湖的直徑約50m,湖水呈藍黑色,深淺莫測,夜晚復又凍結,是橫斷山區少見的粒雪盆奇觀。
大量冰雪越過粒雪盆出口的冰坎時,被3個冰緣石山分成2個大小冰流,以300一400的坡度匯流成一個大的冰瀑布向東北奔瀉而下,長約2km,高差達1OO0m左右.海拔4000m以下坡度變緩,為一個5。一10“的巨大冰川平台,長2km、寬1.5km;然後冰流轉向東南300,坡度為30“一35“,形成第2個巨大的冰瀑布,長約lkm,冰面縱橫裂隙滿布,形成千姿百態的冰牆、冰柱.由於冰川的向下運動和推擠,經常有冰體崩塌的現象,從而發出巨響。
我們見到的冰瀑布中下部冰崩形成一條長百餘米、寬30m左右的破碎冰塊流;第2冰瀑布下海拔約3O00m處,坡度變緩約為15“一200,冰面寬約1.5km,北部為許多向南凸出的弧形斷裂帶,南部是走向北東東縱向平行斷裂帶.由於凍的融化,形成一系列高達20一30m的平行的冰谷與冰脊交錯區.在冰舌下段又轉為北東向,至海拔266Om的冰舌末端,長約3km,寬300一I000m.該處上半段為薄層表硫覆蓋區,薄層表債(岩屑、漂礫)呈斑狀或片狀分布,冰面波狀起伏,有冰面小河、冰洞、冰天生橋和冰中潛流河道交替出現,冰川融水時而流人冰井中,時而又從下方冰崖上噴涌而出.在平緩的冰面上,因差別消融形成冰杯、小冰丘和冰桌等形態;下半段為厚層表碳覆蓋區,表碳厚數十厘米至數米,形成高大的表債丘陵和窪地,冰川融水轉人冰下河道。
冰川景觀
冰川景觀

冰川末端為坡度300一400的冰崖,高70m,滔滔冰水從冰崖下冰洞中湧出。在明永冰川的南側,為一條北東走向的山嶺,有幾個殘留的山頂面,向北東傾斜,其海拔約為5500m.平頂山嶺上覆蓋冰雪形成一個冰帽,西坡冰雪流人明永冰川大粒雪盆南側的冰雪走廊,北坡冰雪流人懸崖下形成了5個懸冰川和再生冰川.因此,明永河谷上源冰川類型多樣,明永冰川本身,其冰面地貌形態亦千變萬化,構成了滇西北獨特的冰川奇觀。

太子廟

冰川腳下雪山山麓腹地是太子廟。太子廟為朝拜神山的香客煨桑之地,分“滾堆”(上太子廟)和“滾美”(下太子廟)兩部分。太子廟常年香火旺盛,轉經者絡繹不絕於途。香客朝山轉經時,依照先下寺(滾美)後上寺(滾堆)的順序轉經拜佛。藏民在太子廟轉經朝拜後則徒步攀爬聖潔的冰川,他們視此為吉兆。上明永冰川需要借藏民的幫助用騾子等牲口載上去(只能載一程路)。但按本地居名的說法:這是座神山,上冰川朝聖必須步行上山以示心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