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鄉

天門鄉,地處中國方正縣,下轄14個村,面積129.6平方公里,人口2萬人(1990年),是方正縣地域最廣、人口最少的鄉鎮,土地貧瘠,人口分散,耕地甚微,人平收入一年不足800元,屬省級貧困鄉。

基本信息

天門鄉

1、黑龍江省方正縣天門鄉

天門鄉隸屬方正縣管轄。位於縣境西北部,北靠松花江,東臨瑪河。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3公里。鄉名源於駐地天門屯名。原名南天門。相傳,清雍正年間,有2人在松花江上打魚,在望江樓停船上岸買吃的,因江崖很陡,稱此地“比登南天門還難”,故得名“南天門”。中華民國時期,屬方正縣第三區管轄。東北淪陷初期為三區,後改設南天門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設定南天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改為第三區,1955年10月又改稱南天門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南天門鄉等。1958年9月,與新安鄉合併為新天門鄉,同年底改稱天門人民公社。1961年6月,將西部地區劃出成立新安公社。1984年8月,政社分開,改為天門鄉。 天門鄉全境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淺山丘陵區,中部屬平川地,東部為河套地。全鄉總面積12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2萬畝,是方正縣的主要糧豆產區之一。鄉辦工業有農機修配廠、亞麻廠、木材加工廠等。全鄉共轄天門、尚志、中心、東偉、興農、沿江、太平、慶華、新興、四合、利民、新勝、大興、黑河口等14個村。1990年全鄉總人口2萬人,其中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2%。鄉政府駐地天門村。 境內黑河口村西1公里處,松花江南岸有古城遺址1座,北部已陷入江水中。城址東西寬約1公里,南門築有瓮城,四角築有炮台。據考證為金代古城。位於古城西的半山腰,建有墓穴,墓前有石人、石羊、石桌等,過去當地人稱“王子墳”。經考證,為金代古墓。

2、湖南省新化縣天門鄉

天門鄉位於湖南新化縣城的最西陲,西鄰漵浦縣,周邊與古台山、金鳳、文田、奉家等山區鄉鎮相接,地廣人稀,有150多平方公里,人口僅12000人,是全縣地域最廣、人口最少的鄉鎮,土地貧瘠,人口分散,耕地甚微,人平收入一年不足800元,屬省級貧困鄉。青壯勞力多半外出打工。全鄉只有一所國中,即天門中學,3所完小,16個複式教學點分布在各自然村落,在校學生1197人,教師75人。 天門鄉轄:南門、天門、鵝坪、麥坳、蛇坪、留心、青圍、土坪、涼風、尖石、金馬、樹溪、高田、大山、林場、長峰16個村委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