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穿

天穿

天穿節,漢族傳統節日,但時至今日,天穿日傳統僅在客家人中普遍留存。節日時間各地略有差異,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作為漢族民間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萬物欣榮、農業豐收和安樂和平的節日。在漢族民俗節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婦擔綱祭祀的民俗節日,體現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宋代以後,關於天穿節的記載逐漸減少了。

基本信息

節日簡介

南方民間節日,天穿日這一傳統節日,僅僅殘留在客家這一特殊群體裡。宋 李覯《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清 高士奇《天祿識餘·天穿》:“江東俗號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
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傳說是女媧補天的日子,是二十四節氣中迎雨水的節氣,取“雨水屋無穿漏”之意。在這一天,家家要將過年留下的甜板、煎丸蒸來吃。過去還要在甜板、煎丸上插針線,為“補天穿”,天穿日農民都不下田、不挑尿桶,傳說下田和挑尿桶會遭天旱。
以前的風俗是用紅線繫著煎餅投到屋頂上,為“補天穿”,50年代後,天穿日吃甜板、煎丸的習俗尚存,但不再煎丸、甜板上插針線了,農民也破除迷信,照樣下田。
這一天家家戶戶在家門前擺桌拜女媧神,主要祭品是甜粄。傳統上天穿日是休假日,不管家境貧富與否,必須在天穿日休假一日,否則必定貧困勞碌至死。天穿日祭拜女媧的由來,出自上古女媧補天的故事。相傳女媧塑人,又替人類婚配,因此成了人類最早的母親。只是某年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大動干戈,共工敗而撞不周山,使天塌地裂,大地成汪洋。女媧乃鍊石補天,燒葦成灰,解救生民,故以此慶祝人類的重生。也可窺知對洪荒時期的敬畏,轉化為不斷勇於向外發展的勇氣。

節日起源

天穿節又叫補天節,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傳說正月二十日,女媧從崑崙山煉出五色石補天,這個神話出自《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水。蒼天補,四極正;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天穿節就是民間為了紀念此日而流行的節日。這一節日又與“雨水”節氣相關。立春後的第二個節氣是“雨水”,一般在正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左右。古人認為,是日“天一生水”,應節則下雨,故謂之“天穿”。神話與節令相融合,就形成了天穿節這一民俗節日傳統。

節日習俗

天穿天穿
天穿射
古時還有在節日那天到郊外舉行射箭活動的習俗,有人認為這也隱含著以武功繼承女媧殺黑龍、斷鰲足、拯生民於水火之偉績的意思。
明代楊慎《詞品》中就因“詞不甚工而事奇”而載一詞,曰《驀山溪》,這首詞為宋人葛勝仲所作,描述了天穿節郊外射箭活動的情景:春風野外,卵色天如水。魚戲舞綃紋,似出聽、新聲北里。追風駿足,千騎卷高門,一箭過,萬人呼,雁落寒空里。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橫石俯清波,競追隨、新年樂事。誰憐老子,使得縱遨遊,爭捧手,共憑肩,夾路遊人醉。甜飯扎針嶺南一些地方,婦女在此日把甜飯做成大圓塊,以油煎後,上面扎針,也是“補天穿”之意。天穿節來源於女媧補天的傳說,女媧是地位比黃帝還高的華夏人文先祖,是人類生命的創造之神。天穿節表明了人們對女媧這個生命之神的敬畏意識。有天穿節在,人們就不會忘記這位偉大的生命女神。就象西方人不會忘記創造生命的上帝一樣。我們認為,天穿節應該作為人們對華夏文明歷史追思的日子,作為女媧文化的體驗日
女媧是華夏人文至高無上的聖祖女神,有關女媧的文化遺蹟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據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有女媧墓。有一座媧皇宮,據說這裡就是女媧摶土造人鍊石補天的地方。
天穿節曾遍及南北的一個風俗就是以煎餅擲於屋頂以“補天漏”,這一風俗很耐人尋味,一方面,這顯然是對於女媧鍊石補天的某種模仿,另一方面,它也隱含了人們祈禱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樸素心愿。古時老百姓多住在簡單的木構房屋甚至草屋之中,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房屋漏雨是將要面臨的很現實的問題,那種感受很容易讓人們想起“四極廢,九州裂”“水浩洋而不息”的上古時代,人們不惜以煎餅“補”之,頗有些憧憬“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意味。
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女媧補之,這是一幅上古時代天人相搏的壯麗圖景。災難、求生、抗爭,這是一個人與自然之間長久存在的問題。天穿節蘊涵了先民樸素的災害意識和防災減災觀念
天穿節時“天穿射”的風俗,如前所述,有人認為這也隱含著以武功繼承女媧殺黑龍、斷鰲足、拯生民於水火之偉績的意思。舉行“天穿射”的戶外體育活動

各地天穿日

廣東
在廣東梅州、惠州等地,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這日都放下手中的農活,忙裡偷閒,充分享受休閒的節日。天穿日是休假日,不管家中貧富與否,必須在天穿日休息一天。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輕人在這一天去幹活,是會被長輩責罵的,說是乾的活不夠補天穿,下田後會遇天旱。
天穿日這天,客家地區有許多特別的習俗,比如說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針等。客家人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要蒸甜粄,而甜粄不能在元宵節前就吃完,必須留有一部分的甜粄到“天穿日”用。“天穿日”早上,家裡的婦女、老人會早早起來煎甜粄,甜粄煎好後,家裡人都不能吃,而是拿著煎好的甜粄到房屋裡有牆縫、釘眼的地方抹上一點甜粄,祈求新的一年美美滿滿,風調雨順。
據古代詩歌載錄,天穿日煎粄“補天穿”的習俗早有描述。蘇軾有詩句“一枚煎粄補天穿”,正是描寫客家人過天穿日的情形。
除了煎甜粄“補天穿”外,客家地區的農村還有在甜粄或者煎丸上插針線的做法,這也是“補天穿”。雖然村民不在煎丸、甜板上插針線,但“天穿日”吃甜板、煎丸的習俗仍舊尚存。總而言之,過天穿節日是客家人新年的美好願望
福建
福建龍巖、漳州等地客家人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要蒸糯米甜粄,並必須留下大角或小塊的甜粄,等到天穿日用。正月廿那天早上,當家的婦女、老人早早起來煎甜粄,甜粄煎好後,家裡人都不能吃,而是拿著煎好的甜粄到自己的房間、廚房、浴室等地方見有牆縫、釘眼都要抹上一點甜粄,故曰“補天穿”。這一天,大家都不出門幹活,說是做來不夠補天穿,不能擔尿桶。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輕人擔尿桶,叔婆伯姆就會面帶慍色罵人:今天是什麼日子,你犯天條,會受老天責罰的!
台灣
台灣稱正月廿天穿日為“全省客家日”。
在台灣新竹等客家人聚居地,每年都有隆重的“天穿日”慶祝活動,活動內容通常包括傳統客家男女對唱歌曲、客家小戲表演、客家流行音樂演出,或製作“千斤甜粄”等。如新竹縣曾在橫山鄉“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舉行過“女媧補天天穿日客家日櫻花季”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參加。海峽兩岸共慶天穿日的活動也時有舉辦,如龍巖永定客家土樓藝術團曾在此節日赴台灣表演節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