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始建於1958年天津師範大學成立伊始,2001年改建為歷史文化學院。

簡介

歷史文化學院前身歷史學系,始建於1958年天津師範大學成立伊始。2001年改建為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47人,專職教師34人,教師隊伍整齊,專業覆蓋齊全,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3名。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學位的教師22名,占教師總數的65%。學院目前在校本科生約750人,博士研究生21人,碩士研究生145人,成為天津師範大學和國內同類院校中頗具規模和影響的教學、科研單位。

學科範圍

學科建設取得標誌性成果。學院設有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點專門史(經濟—社會史)、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5個碩士點,覆蓋了歷史學大部分二級學科,同時招收教育碩士。2005年,學院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歷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申報、世界歷史博士學位授予權申報均順利通過通訊評議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評議,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即將跨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學院設有“經濟—社會史研究中心”和“現代社會歷史理論與實際研究所”,其中“經濟—社會史”側重中西方社會轉型問題的研究,以其研究內容的前瞻性、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特色和豐碩的研究成果而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是天津市重點建設學科,“十五”期間獲得450萬元的建設經費,辦有國內第一個專門學術刊物《經濟—社會史評論》,開設了“經濟—社會史評論”網站。目前,學院已經形成以“歐洲經濟—社會史”研究為特色和龍頭的學科群,確立了學院今後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方向。此外,學院還是“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理事長單位,建有“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網站”。
專業建設和教學獲顯著成績。適應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需要,並與國際教育接軌,學院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目前設有歷史學、世界歷史、旅遊管理和博物館學四個本科專業。學院結合自身情況和社會需求,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斷進行調整更新,在體現課程設定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同時,最佳化課程結構,倡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科研帶動教學的指導思想,注重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學院的辦學條件在近年來獲得了根本性的改善。圖書資料室藏書6.3萬冊,中外文專業期刊77種,其中古籍4600餘冊,外文專業圖書1000餘冊;經濟—社會史學科西文資料庫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已收錄900餘種外文資料。學院文物室收藏有從原始社會到近代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字畫等珍貴歷史文物1800餘件;建有模擬導遊實驗室、文物鑑定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電腦機房等專業教學和科研設施,儀器設備種類、功能齊全,為教學、科研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保障。
國內外學術交流活躍。近年來,學院先後舉辦了“社會轉型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經濟—社會史學術研討會”、“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及“世界歷史博士生導師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史學名家講學約40人次 。為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學術水準,學院每年派出一位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出國進修。至今已派出3名學者到英、美訪學,並將依例逐年實行;學院與國外相關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了穩定的學術聯繫,如英國的劍橋大學伯明罕大學利茲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國內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都有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專業設定
本科生教育:
歷史學專業
培養系統掌握歷史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並掌握一般教育及歷史學專業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德、智、體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一定研究創造能力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概論、中西史學史、國學選讀、西方文化史,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中國歷代斷代史、世界主要地區國別史、國際關係史、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專門史及天津地方史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專業研究工作,以及中等學校歷史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行政、經濟、文化等部門從事研究和管理工作。
旅遊管理專業(含國際導遊專業)
培養系統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有運用旅遊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旅遊管理實際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旅遊學概論、管理學概論、旅遊心理學、旅遊美學、旅行社經營管理、旅遊經濟學、旅遊市場學、世界文化概況、組織行為學、統計學原理、旅遊地理、旅遊行政管理、中國旅遊文學、旅遊法規、專業英語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以從事旅遊行政管理和旅遊專業教學工作及導遊工作,其中國際旅遊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勝任組織、接待國際旅遊團隊的工作。
世界歷史專業
培養具備世界歷史專業知識、精通一、兩門外語,能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多功能人才。為本校及各高校世界史專業輸送優質研究生生源;為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及公安、法院、海關、商貿等涉外部門、行業培養精通外語、了解各國各地區歷史文化與現狀的科研、諮詢、管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世界通史、世界文明史、西方史學史、專業外語、文化人類學著作選讀(雙語)、西方史學原著選讀(雙語)、國別史、專題史(西歐經濟-社會史、西方法律社會史、 中西社會轉型比較、西方政治史、西方社會史、西方文化史、國際關係史......)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政府機關、學術研究、文化教育、外交外貿、國際文化交流和新聞出版等部門及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工作。
博物館學專業
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學、文化遺產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及文化遺產評估與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以及新聞出版、海關、商檢、銀行、保險、拍賣典當、公安司法、教育等單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文物與博物館學的基礎理論、具有較高的文物鑑賞、保護、管理與研究能力的高級複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中外通史、中國物質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文物學概論、考古學概論、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文物市場學、藏品管理與陳列設計、文物鑑定技術、文化遺產法規、宗教與民俗.中國古代建築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文化遺產評估與鑑定、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管理以及文博、旅遊、文物珠寶行、拍賣典當等部門經營與管理工作。
研究生教育: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點(附碩士點)介紹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點是在原同名碩士點的基礎上,於1998年正式批准設立。該學科為我系傳統的優勢學科,在國內史學界有重要影響。設立至今,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1人,已有6人獲博士學位。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是闡述歷史學的理論、方法及歷史學自身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學科領域。該博士點以培養深入掌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熟悉中外史學理論和史學史、具有創造性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學術人才為目標,致力於以新方法、新理論促進跨學科史學的發展,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主要研究方向為:(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史學方法論;(二)唯物史觀與現代化進程比較研究。(三)唯物史觀與歷史文化比較研究。
該學科學術隊伍整齊,年齡結構合理,後備力量雄厚。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曾多人次承擔國家級、省部級"七五"、"八五"、"九五"項目,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等)30餘部,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多項。李學智教授作為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唯物史觀與史學理論、現代化問題以及歷史文化問題的比較研究,承擔各級多項重要研究課題。
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學位點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點1982年批准設立,1983年正式招生。該專業以培養掌握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具有較寬廣的中外史學理論知識、能從事獨立研究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已招收碩士研究生48人,畢業41人。
本碩士點研究方向、發展狀況。學術隊伍組成與同名稱博士學位點一致。
“世界史”博士點介紹(正在建設中)
“世界史”碩士點介紹
"世界史"博士點是在原同名碩士點的基礎上,於2005年正式批准設立。該學科為我系傳統的優勢學科,在國內史學界有重要影響。該學科學術隊伍整齊,年齡結構合理,後備力量雄厚。學科帶頭人為王亞平教授。本專業課程設定依據21世紀歷史學發展趨勢、培養目標和研究方向確定。課程設定強調理論化、數量化、系統化、經濟化、生態化和社會化,體現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特點,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並舉的碩士學位點。
主要學位課程有: 世界中世紀史、世界近代史、西歐經濟-社會史平;選修課程有:西歐法律制度史、宗教社會史、西歐教會史、轉型時期中西經濟-社會比較、西歐中世紀鄉村生活研究、中西民眾宗教信仰比較研究,等等。
本學科點的指導教師都具有相當的堅實的學術基礎,其中幾位指導教師曾在德國、英國進修或者作為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承擔過多項國家科研基金項目;出版了近10部專著,先後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各種學術期刊上發表過60餘篇論文;獲得省市和學校科研成果獎4項。本學科的指導教師在教學方面也具有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已經培養了10餘名碩士研究生,在大學以及新聞機構工作。並有三人在復旦大學、東北師大以及德國漢堡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本學科點擁有相當數量的圖書資料和學術刊物供學習和研究使用,其中有各類學科級的期刊,如:《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哲學研究》、《經濟研究》,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哲學、宗教、文化各專集均自創刊起連續訂閱。有Economic History Review,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and Theory等十餘種西文期刊。
“經濟—社會史”碩士點介紹
"經濟-社會史"(專門史)也是我院長期從事研究的優勢學科,富有學術前沿性、中外史學交融性和關照我國的現代化事業的現實性等特點,在國內史學界已產生了較大影響的專門史研究領域。
經濟-社會史在西方已有數十年的發展史,目前已成為西方史學界的重要新興學科。它將經濟史與社會史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從社會整體上和長時段的大趨勢上研究和說明問題。經濟-社會史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天津師大的經濟社會史學科頗有特色,可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交叉、三個特徵":那就是以西歐向近代社會轉型問題研究為中心,實現經濟史與社會史的交叉、世界史與中國史的交叉,堅持人文的、大眾的和整體的歷史觀。主要研究方向為:(一)西歐經濟史與社會轉型;(二)西歐宗教文化與社會轉型;(三)西歐性別婦女史與與社會轉型;(四)中西經濟-社會史比較。
本學科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年富力強,4名正教授、3名副教授,3名講師,其中一名博士生導師(同時兼職東北師大世界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四名碩士生導師,平均年齡46歲,成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曾多人次承擔國家級、省部級"七五"、"八五"、"九五"項目,國家級"十五"重點教材,經常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種學術專著出版。近年推出的《經濟-社會史研究叢書》(2001年)、《史學研究新方向:經濟-社會史》(2002年)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侯建新教授作為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英國及西歐經濟-社會史、中西經濟-社會史比較研究,推出了一批系統的、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承擔各級多項重要研究課題,其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獎勵,有廣泛的社會反響。
“中國古代史”碩士點介紹
"中國古代史"是歷史系具有較深厚的學術積累和較高學術水準的骨幹學科。20世紀80年代,一批知名學者如萬九河、周乾榮、李光霽先生等在該學科任教時,曾培養了先秦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兩個方向多屆碩士研究生。該碩士點於2000年批准設立,2001年正式開始招生。
中國古代史是以先秦至鴉片戰爭的中國歷史為研究對象、揭示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學科領域,該碩士點以培養具有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專業知識、掌握基本研究手段、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學術人才為目標,主要研究方向為:(一)隋唐史;(二)先秦史;(三)中國古代社會史。
本學科學術隊伍以以中青年學者為骨幹,成熟穩定並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由9人組成的學術梯隊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完成國家級、部(省)級等20餘項研究課題,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各類著作近30部。研究領域覆蓋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多篇(本)論著獲得全國性和天津市獎勵。學科帶頭人馬俊民教授在隋唐史研究領域具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創新精神,對一系列史實的考證和論述成果有獨到之處,或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有所突破,或填補了研究空白,為國內史學界專家和港台學者廣泛承認。
“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點介紹(正在建設中)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科教學、歷史)點介紹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是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早在1989年,歷史系就設定了"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碩士點,長期從事歷史教育學碩士的培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該碩士點以培養具有紮實的歷史教育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歷史教育的發展有較深刻的認識,能夠從事高水平教學和科研的人才為目標。
本學科學術隊伍齊整,年齡、職稱結構合理,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現有成員6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科研成果豐厚。自1990年以來,曾承擔教育部師範司"高師歷史專業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規格和相應課程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等十餘項研究課題,出版《歷史學概論》、《歷史教育學》、《中學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等著作十餘部,在國家及省級報刊、雜誌上發表論文80餘篇。馮培蘭副教授作為本學位的學術帶頭人,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天津市歷史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歷史教育理論方面的研究,有一系列重要著述發表,曾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主持的高中歷史教師參考用書的編寫工作。日前,以該學科為骨幹,我院被教育部批准為"新課程改革國家培訓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