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清真南大寺

天津市清真南大寺

乾隆年間匾額1塊:“至誠無息”。 鹹豐年間匾額1塊:“無能名焉”。 除以上木匾外,還有一塊清代漢白玉石匾“化肇無極”。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天津市清真南大寺坐落於天津市舊城西北角,它位於回族聚居區中心,占地面積7.5畝,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是著名的天津清真寺。該寺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進行擴建,禮拜殿加大到30餘間。嘉慶六年(1801年)第二次擴建,據禮拜殿前廈懸掛《本原共溯》匾跋文記載“封翁石義廣以寺狹且朽宜修,首先捐助,眾鄉老有餘者捐資,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錢力並出者,莫不鼓舞從事,七年冬工程始竣”。以後,又進行多次續建工程。鹹豐二年(1852年),建石制群廊護台和300餘平方米沐浴室。同治四年(1865年)建兩個亭式樓閣和北南二道門樓、光緒三十一年(1905)於大門對面修建了高大照壁。宣統元年(1909年)在禮拜殿前院內兩側各建一座石碑。
196O年該寺曾進行過一次較大修繕,經過十年動亂和1976年地震,這座伊斯蘭教的瑰寶明珠,幾乎被毀殆盡。1979年,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開放清真大寺,再次明確清真大寺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撥款40餘萬元,將該寺修葺一新,使這座古建築重放異彩。

建築布局

該清真寺古建築群,以禮拜殿為主體,東邊配蓋對廳,北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大門兩旁有兩道院牆、兩道門樓,門樓皆為磨磚對縫,過木上方鑲嵌著精緻的磚雕藝術。大門外有鐵柵欄圈圍,對面有大照壁。禮拜殿後殿並排矗立著五個享式樓閣。整個建築群布局緊湊,結構完整,錯落有致。 禮拜殿建築面積89O平方米,前廈11O平方米,總計1000平方米,能容納千人作禮拜。大殿建築採用“勾連搭”式,由四組單體建築連結成一個整體。前臉是卷棚式前廈,接著是兩組四面坡式的廡殿頂大殿。後殿屋頂上有五個亭式樓閣,中間為八角式樣,其餘四個樓閣皆為六角式樣,南邊樓閣所懸匾額為“望月”,北邊樓閣所懸匾額為“喧峙”。五個樓閣頂端各有一個寶頂。殿堂正脊、垂脊皆鑲嵌著磚雕花飾。殿內樑柱上懸掛著18塊阿文匾額、4副阿文楹聯,莊嚴肅穆。

天津市清真南大寺天津市清真南大寺

文化遺產

該寺原藏經書1萬餘冊,因十年動亂,絕大多數丟失。張樹森等8位阿訇保留了13O余冊,絕大部分是手抄本。其中“有兩本袖珍本《古蘭經》,一本長3.5厘米、寬2.2厘米、厚1.1厘米,只有普通火柴盒的一半;另一本長2.2厘米、寬1.8厘米、厚1厘米,相當於普通火柴盒1/3大小。《古蘭經》114章,32萬餘字,縮印得如此精巧,實為珍貴文物。
清真大寺大殿前廈的橫壁繪有花卉圖案,樑柱上懸掛著清代漢字匾額31塊,楹聯8副,古色古香,相映成趣。所掛匾額和楹聯如下:
康熙年間匾額1塊,“清真無二”;
楹聯1副:“上賜真經,明先覺後,今世後世通解。聖傳正教,順主利人,天道人道並行。”
雍正年間匾額1塊;“萬品昭誠”。
乾隆年間匾額1塊:“至誠無息”。
嘉慶年間匾額8塊:“性安執復”、“本原共溯”、“獨契真詮”、“恪守清真”、“無聲無臭”、“恩同覆載”、“真宰一原”、“教典常昭”。
楹聯兩副:“帝鑒匪遙矢冰兢於曰明曰旦;聖言可畏昭誠信於勿二勿三。”“帝德清淨無為,遵王道之蕩蕩平平,億萬人胥歸化育。聖教真誠不二,闡經義之原原委委,千百世共沐裁成”。
道光年間匾額2塊:“崇恩庇佑”、“無始原有”。楹聯一副:“道本盡人合天,願時時索解無窮,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功在承先啟後,俾代代維持不敝,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
鹹豐年間匾額1塊:“無能名焉”。
同治年間匾額7塊:“卻妄歸真”、“守先待後”、“為主的能知”、“潔淨精微”、“古今共由”、“靜參化育”、“巍巍蕩蕩”。楹聯4副:“探執掌造化之源妙無極而成太極雖天地不過一物。論策勵躬行之事撫今世以待後世合人神共此三緣。”“先真衍脈接新傳奧旨微言發蒙有本;後世來身承第訓正心誠意受益天方”、“妄誕無一言三十冊明降天經何慮歧途迷嚮往;真誠不二念數千年遠垂聖教須知正道修遵從。”
光緒年間匾額1O塊:“其尊無對”、“真實無妄”、“懷清履潔”、“普今獨後”、“在明明德”、“顯仁藏用”、“君恩萬古”、“萬有根原”、“精一執中”、“成堤明命”。楹聯一副:“運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化化無息;含理世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
除以上木匾外,還有一塊清代漢白玉石匾“化肇無極”。兩塊清代磚匾“進德揚輝9和“追蹤修業”。辛亥革命以後,又添了一塊木匾“古教可尊”。
從康熙四十二年(17O3年)至今近三百年,保存這樣多的墨寶,在全國清真寺中是罕見的。一位文化界人士稱讚清真大寺為清代書法展覽。
寺北二門門樓橫壁,有一組磚刻,由七塊青磚組成,長307公分,寬23.5公分,上刻天津鼓樓、白骨塔、廟字牌樓、舊城門樓等名景。刻工細膩,系同治四年由回族著名刻磚藝人馬少清所制。
寺門前有一座大照壁,高8.5米、長14.6米、厚1.4米,用大條石奠基,特大青磚砌成,系光緒二十一年(19O5年)建成。照壁上方鑲嵌著一塊漢白玉石刻匾額“化肇無極”。

對外交往

該清真寺於1980年7月開放,現有宗教人員13人。該寺接待了為數眾多的外國朋友,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數最多,他們同中國穆斯林一起參加禮拜活動。在接待過程中彼此加深了解,增進友誼,給外國朋友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巴基斯坦商人穆哈莫·阿布杜海阿里姆夫婦,隨船到達塘沽新港後,專程到清真大專訪問,當他們看到這座清真寺摟亭壯觀,殿堂雄偉,環境幽雅,古色古香,聽了大寺“伊瑪目”介紹中國穆斯林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後,感慨萬分。他說:“在香港,聽說中國穆斯林有信仰自由,我還不大相信。今日所見所聞,消除了我的疑團。”夫婦二人非常高興,沐浴後,分別到男、女禮拜殿禮拜。臨走之前,贈給清真大寺1個金屬“都阿”(讚頌安拉),1本巴基斯坦版《古蘭經》和5O元外匯券“包貼”(捐贈)。清真大寺回贈給外國朋友幾本中國伊協出版的阿文版《古蘭經》、《中國穆斯林宗教生活》和《中國一瞥》等畫冊和書籍。
斯里蘭卡商人穆罕默德·伊克巴爾·阿尤布來津洽談貿易期間,特意來清真大寺禮拜。那天,正趕上該寺“法圖麥”會(聖女忌日),大寺的“伊瑪目”送來熱油香和炒菜,熱情招待這位外國穆斯林,阿尤布十分高興,他說:“我在別國沒有吃過這樣美好的食品,今天在清真寺里吃飯,特別放心,就像到了自己的家裡一樣。”一再表示感謝中國“伊瑪國”的盛情款待。還說:“美中不足的是我把照相機忘在香港了,‘安拉’襄助我下次來津,一定來看望大家,並同中國“伊瑪目”和穆斯林合影留念。”
印度穆斯林海員莫哈德·亞森、印尼穆斯林海員沙姆波瑞,先後病故在船上,兩輪船長邀請清真大寺阿訇,按照伊斯蘭禮儀料理喪事,並將兩位死者埋葬在天津回民公墓。印度駐華大使館領事助理巴拉克·瑞希南專程由北京來津參加莫哈德·亞森的葬禮。參加送葬的印度、印尼穆斯林海員,非常感謝中國的穆斯林和大寺的伊瑪目,同他熱情地握手,親切地道“賽倆目”。
德國中學教職員一行41人來津旅遊,前後分兩批到清真大寺參觀,他們對中國式伊斯蘭教寺院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很感興趣,對中國穆斯林享受充分宗教信仰自由十分高興。對在“十年內亂”期間清真大寺阿訇敢擔風險保存文物、經書,表示敬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