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清真寺

天津清真寺

天津清真寺。在天津舊城西北角、紅橋區針布街清真巷,矗立著一座古色古香、雄偉壯觀的建築,這就是著名的天津清真大寺。

基本信息

天津市清真寺

基本介紹

清真大寺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進行擴建,禮拜殿加大到30餘間。嘉慶六年(1801年)第二次擴建,據禮拜殿前廈懸掛《本原共溯》匾跋文記載“封翁石義廣以寺狹且朽宜修,首先捐助,眾鄉老有餘者捐資,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錢力並出者,莫不鼓舞從事,七年冬工程始竣”。以後,又進行多次續建工程。鹹豐二年(1852年),建石制群廊護台和300餘平方米沐浴室。同治四年(1865年)建兩個亭式樓閣和北南二道門樓、光緒三十一年(1905)於大門對面修建了高大照壁。宣統元年(1909年)在禮拜殿前院內兩側各建一座石碑。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針布街清真巷 郵編:300120

解放以後

於1960年曾進行過一次較大修繕。後來,經過十年動亂和1976年地震,這座伊斯蘭教的瑰寶明珠,幾乎被毀殆盡。1979年,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開放清真大寺,再次明確清真大寺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撥款40餘萬元,將該寺修葺一新,使這座古建築重放異彩。

詳細講解

構造

清真大寺古建築群,以禮拜殿為主體,東邊配蓋對廳,北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大門兩旁有兩道院牆、兩道門樓,門樓皆為磨磚對縫,過木上方鑲嵌著精緻的磚雕藝術。大門外有鐵柵欄圈圍,對面有大照壁。禮拜殿後殿並排矗立著五個享式樓閣。整個建築群布局緊湊,結構完整,錯落有致。禮拜殿建築面積890平方米,前廈110平方米,總計1000平方米,能容納千人作禮拜。大殿建築採用“勾連搭”式,由四組單體建築連結成一個整體。前臉是卷棚式前廈,接著是兩組四面坡式的廡殿頂大殿。後殿屋頂上有五個亭式樓閣,中間為八角式樣,其餘四個樓閣皆為六角式樣,南邊樓閣所懸匾額為“望月”,北邊樓閣所懸匾額為“喧峙”。五個樓閣頂端各有一個寶頂。殿堂正脊、垂脊皆鑲嵌著磚雕花飾。殿內樑柱上懸掛著18塊阿文匾額、4副阿文楹聯,莊嚴肅穆。 清真大寺大殿前廈的橫壁繪有花卉圖案,樑柱上懸掛著清代漢字匾額31塊,楹聯8副,古色古香,相映成趣。
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今近三百年,保存這樣多的墨寶,在全國清真寺中是罕見的。一位文化界人士稱讚清真大寺為清代書法展覽。 寺北二門門樓橫壁,有一組磚刻,由七塊青磚組成,長307公分,寬23.5公分,上刻天津鼓樓、白骨塔、廟宇牌樓、舊城門樓等名景。刻工細膩,系同治四年由回族著名刻磚藝人馬少清所制。寺門前有一座大照壁,高8.5米、長14.6米、厚1.4米,用大條石奠基,特大青磚砌成,系光緒二十一年(1905年)建成。照壁上方鑲嵌著一塊漢白玉石刻匾額“化肇無極”。大寺原藏經書1萬餘冊,可惜在十年動亂期間絕大多數都被焚為灰燼。張樹森等8位阿訇,宜著風險,藏起130餘冊,絕大部分是手抄本。其中“有兩本袖珍本《古蘭經》,一本長3.5厘米、寬2.2厘米、厚1.1厘米,只有普通火柴盒的一半;另一本長2.2厘米、寬1.8厘米、厚1厘米,相當於普通火柴盒1/3大小。《古蘭經》114章,32萬餘字,縮印得如此精巧,實為珍貴文物。
寺南跨院為市伊協舉辦的伊斯蘭教經學班校舍,有18名學員,學制為四年半。辦學目的是培養愛國愛教,具有一定文化素養,又有一定的宗教學識的年輕的阿訇。自1985年3月開學以後,受到廣大穆斯林的歡迎和支持。清真大寺是天津市著名古老建築之一,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年內亂”期間,這座寺曾被關閉,宗教集體活動停止。粉碎“四人幫”以後,修葺一新,於1980年7月開放,現有宗教人員13人。

天穆清真北寺

天穆村清真北寺坐落北辰區天穆村。創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500年來,幾經翻修、擴建,遂成現在規模。寺內由禮拜殿、講堂、對廳和沐浴室組成,是一座中國宮殿式的建築群。占地4956平方米,大殿面積為1000平方米,可容納千餘人聚禮。清真寺不但氣勢宏偉,而且院內鳥語花香、景色怡人。現天津天穆清真北寺的主要殿堂等均為“文化大革命”後修繕和重建。1980年1月,天津市、區政府籌資6萬元及民眾捐款修葺大殿。1984年村民集資10萬元重建南北講堂、對廳和殿西北望月樓,1986年建沐浴房。因大殿曾受地震損害,1992年重建大殿,並將原藏經室平房改建成二層樓房,1995年竣工,總投資700多萬元。
2006年北寺占地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54平方米。大殿面積1050平方米,殿頂檐為琉璃瓦,前有鳳頭角獸,正面懸“清真古教”等匾額3塊,殿內古樸典雅,可供千餘人禮拜。殿前設輔殿,為3脊18柱,柱高7米。玻璃窗扇繪有山水花卉。前殿南北長21米,東西寬18米,內矗立8根直徑40厘米、高6米多的擎天柱,朱紅色明漆,鑲錦簇蓮花浮雕,雕柱托著畫梁,均為紅、藍、白、綠、金五色彩繪。後殿南北長30米,東西寬13米,地鋪9班禮拜用毯,殿內錯落挺立14根8米多高的朱紅漆柱,托起五層畫梁,構成3個拱頂,最高約16米,上置星月,全高約25米。男禮拜殿建築面積1770平方米,可容1200人同時聚禮。對廳正門是垂花門,供教眾在“古爾邦”、“爾代”等節日出入,門楣鐫“清真北寺”4字;門北側設小門,用於平時。殿前兩側建有二層講堂,南講堂為管委會辦公室和海里凡課堂,北講堂為教長室和會議室。殿後跨院建有清真女寺,占地300平方米,可容300人同時禮拜。望月樓高20米,齋月時燈光閃耀,數里外可見。寺門前北側立“北寺史考”、“穆氏宗譜”石碑2通。該寺為天津市古老清真寺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