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屬

大麥屬

大麥屬Hordeum Linn.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葉片扁平。穗狀花序頂生。小穗背腹壓扁,其腹面對向穗軸,位於穗軸頂者多不發育,各含小花1枚,穗軸熟時則逐節斷落。每節生3枚小穗,稀2枚,中間無柄,發育完全,兩側者有柄,發育完全,或為雄花,或退化,僅成一錐形的外稃。但在栽培作物中,兩則小穗正常發育,且無柄;穎芒狀至狹披針形,位於小穗的前方;外稃背圓形,具5脈或不明顯,先端延成芒或無芒;內稃與外稃等長。穎果腹面具縱溝或凹陷,頂有柔毛,成熟後內外稃貼著不分離,或易分離。本屬約20種,我國連同栽培引種的有6種,小隴山林區有1栽培種及1栽培變種。

基本信息

資料

大麥屬大麥屬

屬中文名:大麥屬
屬拼音名:damaishu
屬拉丁名:Hordeum
中國植物志:09(3):26

描述

大麥大麥

Hordeum L. 大麥屬,禾本科,約20餘種,分布於溫帶地區,我國有大麥H. vulgare L.,H. nodosum L. 和H. brevisubulatum Link 等6種,前者為普遍栽培的糧食作物,也是制啤酒及麥芽糖的原料,後者見於西北和東北部。此外,大麥還有一個變種,名三叉大麥H. vulgare L.var.trifurcatum Alef.,其芒短而3叉狀,我國西南部間有栽培。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小穗有花1朵,3個聚生於有節的總軸的每一節上,其中一小穗或全部小穗結實,側生的有時不孕或退化為芒;倘全部小穗結實時則麥穗6列,倘全部結實而側面2小穗與相對的小穗覆疊時,則麥穗4列,倘只中央的小穗結實時,則麥穗2列;穎極狹,極似一總苞而承托著3個小;外稃有芒;果緊包於內。

所有物種

布頓大麥
藏青稞
藏青裸
糙稃大麥草
大麥
大麥(原變種)
大麥屬
短芒大麥
鈍稃野大麥
鈍稃野大麥(原變種)
尖稃野大麥
芒稃野大麥
芒穎大麥草
青稞
球莖大麥
野生六棱大麥
野生瓶形大麥
栽培二棱大麥
紫大麥草

先關資料

中國大麥屬的演化與地理分布的探討

大麥屬大麥屬

本文根據外部形態、葉表皮解剖、澱粉粒、傳播機制和地理分布特徵,分析了中國大麥屬(包括引進種)種間演化關係,並結合地史探討了大麥屬的地理起源及擴展途徑。通過五方面證據的相互印證,表明大麥屬的雙花組最原始,直刺穎組次之,禾穀組最為高級。雙花組的內蒙古大麥可能衍生了該屬其它各類群。中國內蒙古集居了大麥屬的古老類群,最原始的特有種內蒙古大麥分布於該區錫盟寶格達山,其它衍生類群則依演化順序在東西方向上由近及遠排布。而且,內蒙古是塊古陸,植物區系古老,具有大麥屬繁衍和避難的地史條件。故推測中國內蒙古可能是大麥屬的起源中心。[1]

幾個中國大麥屬物種葉綠體psbL和psbJ基因序列分析

對8份來源於中國和2份來自國外的不同大麥屬物種或亞種葉綠體基因組psbL~psbJ區進行了序列測定。結果表明,10份大麥屬材料的psbL~psbJ區序列長度均為365bp,且無變異位點。同時,將大麥屬psbl~psbJ區序列與已報導的黑麥(SecalecerealeL.)、小麥(TriticumaestivumL、)、水稻(OryzasativaL.)和玉米(ZeamaysL.)的相同序列比較,發現所有物種的psbL,基因序列長度均為117bp,且無核酸變異位點;psbJ基因序列長度均為123bp,共檢測到6個核酸變異位點。除水稻外,所有物種psbL,和psbJ基因間區長度均為125bp,水稻psbL,和psbJ基因間區為126bp。在psbL,和psbJ基因間區,除水稻具有1個插入位點外,還發現8個核酸變異位點。psbL~psbJ區揭示的大麥屬物種、黑麥、小麥、水稻和玉米的遺傳分化距離變化範圍為0.0055~0.0426。以玉米為外類群,採用鄰接法進行系統發育關係分析發現,同屬於小麥族的大麥屬植物、黑麥和小麥間親緣關係較近.而水稻與玉米則相對較近。[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