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條紋病

各大麥栽培區均有發生。大麥地上部均可受害,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幼苗染病,1、2片幼葉即可發病,但4—5片葉以後發生較多。

大麥條紋病
 

症狀

各大麥栽培區均有發生。大麥地上部均可受害,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幼苗染病,1、2片幼葉即可發病,但4—5片葉以後發生較多。初生淺黃色斑點或短小的條紋,後隨葉片生長,病斑逐漸擴展。分櫱期形成了葉脈平行的細長條紋,病斑由黃色變為褐色。至拔抽穗期,多數病斑中部草色,邊緣褐色;濕度大的長出黑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株提前枯死或矮小,不能抽穗或彎曲畸形,不能結實或不飽滿。

病原

Drechslera graminea (Rabenh.) Shoem. 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稱禾內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Pyrenophora graminea (Rabenh.) Ito et Kurib.稱麥類核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3—5個叢生,梗基部膨大,灰色至欖褐色,大小90—180×7.5—12(μm)。梗上頂生或側生1—4個分生孢子,直或略彎,基部常較上端略寬,基細胞呈半球形,大小50—125×14—22.5(μm),具隔膜1—7個,表面光滑,臍部寬3—6μm。次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較常見,寄生在大麥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休眠菌絲潛伏在種子裡越冬,一般可存活5年。播種後隨種子發芽休眠菌絲開始長出芽管侵入幼芽,後隨植株生長進入幼葉,後達到穗部造成劍葉破壞包裹穗部,致不能抽穗或畸形。播種時地溫低、濕度高,利於病菌侵染。春大麥早播或冬大麥晚播,生長前期氣溫低,濕度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大麥無病留種田,繁育無病種子。播種前精選種子,選擇籽粒飽滿,生活力強,發芽率高的種子,播種後迅速出苗,減少病菌侵染機會。(2)播種曬種1—2天,可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早出苗。(3)種子處理 ①用25%的粉銹寧按種子重量的0.15%(有效成分)拌種防效優異,此外也可用2%立克秀拌種劑10g拌麥種10kg。②用1%石灰水浸種48小時,對大麥條紋病防效較好,且對大麥種子發芽和出苗有促進作用,或用大麥清3號20g,加少量水調成糊狀,對水16kg,浸大麥種12kg浸30小時(20℃)浸後直接催芽播種。該藥對該病及散黑穗病防效均在90%以上。③也可用5%硫酸亞鐵溶液浸種6小時,晾乾後播種。④提倡用浸種靈乳油(江蘇泰州化肥廠)每2ml藥液,對水800ml,噴在10—11kg大麥種子上,再充分翻拌均勻後悶種6—8小 時後播種。也可用2ml對水16—20kg浸10—13kg大麥種子12—24小時。⑤適期播種。大麥條紋病發生輕重與秋播時溫度關係密切。土溫5—10℃適期發病,溫度高可減穗前後結合防治大麥赤霉病噴灑0.5%的二硝散水溶液,每667m2100—150L,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