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灘村

大雁灘村

大雁灘村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雁南街道辦事處大雁灘120號,全村共有農戶352戶,812人,黨員48人。成立的蘭州大雁實業有限公司共有下屬企業6家,分別是雁灘工業城、雁灘賓館、雁灘鑄造廠、城關蔬菜二部市場、雁灘舊貨交易中心、雁城物業公司。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鄉鎮企業總產值27966.5萬元,年增加值4755萬元,淨資產1400萬元,安排村民就業300餘人。該村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古城遺址

通渭縣地處甘肅中部,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位居軍事要衝地段。自古以來,戰爭頻仍,特別是明、清及民國時期,兵荒馬亂,流寇不斷,於是地方政府和民眾便築堡自衛。正因這種歷史背景,古堡幾乎遍及全縣各高山險要之地。多年來自己驅車下鄉,或走親訪友,見其遺蹟,勾起追思。查閱史志,不乏其載,訪問鄉老,均有言傳。通渭古城堡上起戰國,下至民國初,歷史跨度兩千多年。境內長城,是戰國秦昭襄王時(前306-前251年)所築。於隴西入縣境西南部榜羅鎮四羅坪。自西向東北,跨經56個村莊,綿亘250華里。雞川古城和什川古城是兩座宋城。雞川古城(俗稱金城),在雞川李家坪村南,築於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依山而築,東西向略呈梯形,東西長約650米,南北最大寬度380米;什川古城(通渭寨)位於什川古城村,築於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南北向,呈梯形,南北相距662米,南垣長378米,北垣僅長18米。元至元七年(1270),縣治由什川古城(通渭寨)移至今縣城處,其城廓毀於元末兵燹。明洪武二年(1369)城“建舊址”,圍3里280步。成化十年(1438)擴建城垣,周5里余,高3丈,池深1.5丈。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地震,城北筆架山崩。清雍正八年(1730),縣治移安定監(今馬營鎮所在地)。乾隆四年(1739),在原城址築新城(今縣城),乾隆十二年(1747)城成還治。城周4里,牆高2丈,基寬1.5丈,池深1.5丈。後經迭修增建,至光緒十九年(1893),城廓規模略定。城垣東、西、南三面各建有敵樓,在東西角有奎星閣,城正南面有月城,城牆上建有磚壘1500個,炮墩16個。門仍為東、西、南三門,各門出入有吊橋,晨放夕收。安定監,其城修築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安定監城由監城及東、西二郭三城組成,牆體為黃土夯築,城門由青條磚拱券。監城踞於北山之麓,俗稱大城,其東西長370米,南北寬307米,牆體基厚8至10米,高10至15米,四角築有角墩,設東、西、南三門,東西二門各有瓮城,南門為重檐歇山頂門樓。東、西二郭俗稱“東關”、“西關”。二郭面積相等,均東西275米,南北寬104米,四角築有角墩,牆厚4至5米,高8至10米,均辟東西門,上有門樓。這些城池是各個時期通渭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內建築整齊,百業興旺。堡,歷代皆有修築。明萬曆四十一年後,四川省仁壽縣舉人劉世綸任通渭知縣,目睹通渭土瘠民貧,幾經兵戎紛擾、困苦不堪的現狀,在大力整修城垣縣署的同時,他還大力組織民眾修築墩堡,5里築1墩,10里設1鋪,20里築1堡,堡中築台建樓,覆以天棚,以民兵分為兩班,同保甲鄉民巡守。當時所築的堡有中林山、石峽嘴、湯浴、渭陽、石峴子、錦雞峽、城川鋪、石峰、高山寺、乾鍋川、高窯、黨卜灣、塔尼寺、蘇羊坪、達隴、椅子山、孫家坪、罐子川、穩西坪、隴陽、李家嘴、石崖、向陽、石佛、油房溝、堅雞、耕種、紅土嘴、四合堠子、四羅坪、賣扇川、悠江鋪、雞窩、響窯、官木、石溝、蔡家、長義岔、大灣、深溝、蛇尾頭、第八岔、坡龍溝等49處。此後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增築陳馬家、鐵青溝、木瓜溝、如令子溝、野狼溝、黨馬墩堡共6處。後來,每遇兵荒馬亂的年代,各地不斷有所增築。至民國初年,這種堡幾乎遍及全縣各高山險要之處,有2000座左右。村堡內農戶蓋有簡易房屋,平時閒置,一旦有警,村人便入堡避難並組織自衛。此外,全縣各村鎮的富戶都築有族堡、家堡,以防兵燹匪患。族堡和家堡中房舍儼然,有水窖,有園圃,炊煙裊裊,雞犬相聞,牛羊滿圈。這些城堡平時給人們不少的安寧和祥和。一旦大兵壓境,土匪圍擊,它便發揮了作用,人們據城堡而守使人口不傷,財產不損。城堡失守而破,則往往是刀光劍影,生靈塗炭。通渭大地上的兩千座古城堡,依山川水勢而建,有的在高山之巔,有的在懸崖峭壁之上,有的在峽谷之中,有的則依山傍水。形有四方、長方、三角、梯型、圓形等,是未經雕琢的古城博物館。如今還能隱約看出當年吊橋出入內外,角墩相影,虎踞龍盤的氣象!可以想像無數先民揮動鋤頭、鐵鎬,揮汗如雨的場景,眩目的陽光下看不清他們的臉,他們黧黑的脊樑在驕陽下熠熠發光。那一座座古城堡,是怎樣雄壯的工程,那險峻的地勢上人們怎樣艱辛勞作?山一樣的土是哪兒取的?數不清的城磚是哪兒燒的……我們無法想像在幾百幾千年前我們的前人是怎樣用他們的雙手和脊樑來一次次修築這樣浩大的工程。古城、古堡它凝結了祖先無數的智慧、心血、汗水、期盼,多少人為它付出了青春、愛情、生命……它編織了多少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一切至今仍然強烈地滲透了創造者肅穆的情懷和深深的艱辛,讓每一個天涯旅人領悟從黃土深處散發出來的剛烈與強健,它是歷史王朝的一個縮影,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用黃土和智慧創造出來的一個奇蹟。歲月滄桑,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隨著時代的前進,軍事技術的不斷革新,昔日的城堡已成為歲月的印跡,它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原先“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已變為當今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城堡,它跨越了兩千餘年,親臨了幾度滄桑,陪伴了多少王朝。今天,這殘敗的城堡早已被歲月的風雨沖淡成一段段歷史,但當我站在它身邊,呼吸著遠古的氣息,仍然聽到隆隆的戰鼓,催動馬蹄,感到數千里藏臥著成千上萬靈魂的呼喊,驗證著人性的深度和生命的壯美,積聚著久遠的固守和獻身的精神。如今斷壁殘垣,像一個個孤獨的老人,在訴說此地發生的一串串故事:吐蕃入侵;明朝徐達軍部將李茂攻金城;吳三桂總兵李黃鶯打通渭城;石峰堡起義……它是一部部深奧的長卷,是一冊冊歷史遺留的巨著,到處有神奇的篇章和典故,它像一塊標誌著民族興盛衰落的碑刻,見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凝固著久遠的歲月以及被歲月積澱的歷史。讓後人通曉昔日的動亂世道,明白今天的太平樂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