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寺

大鐘寺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位於海淀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今山門高懸一塊青石匾額,上刻9條穿雲飛龍,正中為雍正帝御筆"敕建覺生寺"。因內藏明永樂大鐘,故名大鐘寺。

基本信息

簡介

大鐘寺大鐘寺

大鐘寺規模宏大,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建造。有山門、天王殿、正殿、後殿、藏經樓、大鐘殿、配殿建築,原是皇帝祈雨和信徒朝聖的場所。

寺內大鐘名為華嚴鐘,通高6.75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是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巨鍾,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素有“鐘王”之稱。鍾內外鑄滿佛教經咒17種,總計22萬7千餘字。相傳為明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是明初館閣體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內容為永樂帝御製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為主的8種經。文字擺布得嚴絲合縫,字面清晰。字形恭楷端正,古樸遒勁,相傳為明書法家沈度手筆,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國寶。大鐘鑄造精緻,造型奇特,銅質烏亮美觀,輕擊鐘聲圓潤深沉,重擊渾厚宏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遠達18-40公里,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冶煉技術。

這樣"魁梧"的大鐘當初是怎樣掛到鍾架上去的呢?原來大鐘鑄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500米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溝引水,潑水結冰,大鐘在冰上滑行至覺生寺的冰土堆上。然後建鐘樓,鍾掛於樓頂,春暖解凍後取土而鍾懸。

歷史沿革

清代,這裡"長林佳茂",是"右隔城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的"寂靜清修之地"。雍正十一年(1733)在此建覺生寺。為了懸掛萬壽寺遺落的大鐘,按陰陽家的生之說,特地在寺內設計了一座上圓下方的二層鐘樓。此後人們遂稱此寺為大鐘寺。覺生寺的本名反被人忘。覺生寺建造之初為佛徒,僧人的寂靜清修和善男信女們的鼎禮朝拜之所。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為皇上祈雨的場所,若持續時間長,便由皇NFDBE貴戚們來寺代皇帝拈香,此活動一直沿續到清朝末年。 大鐘寺的廟會期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開廟半月。廟會上最吸引人的項目是"打金錢眼"。鍾內懸一銅。用銅元擊中作響,主一年順利。清末民初時,每逢廟會之期,地上銅元可積數十層,至30年代,物困財竭,鐘下銅元已所積不多。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廟宇已相當敗落。 建國後,1957年10月28日,大鐘寺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無人管理,寺院變成廠房,大鐘樓的油漆已剝蝕,大鐘被塵埃封滿,雖然還掛著,但噤若寒蟬,一派淒涼殘敗的景象。 1980年10月大鐘寺把70年代就有人建議籌建"鍾林"的願望實現了,以寺藏的30多口古鐘為基礎,建成了古鐘博物館。1986年又作了調整和充實。1987年被評為北京十六景之一,大鐘寺遂建成一座利用古代建築、輔以旅遊、綠化、收藏、研究、複製、展覽古鐘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古鐘博物館和旅遊勝地。近年來旅遊事業發達,不僅恢復了廟會,繁榮了經濟,"打金錢眼"已成為一項別具風格的娛樂項目再現於廟會期間。

景觀

覺生寺座北朝南,規模宏大,一派皇家建築氣勢。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大鐘樓;兩側有配殿、群房和跨院。

1大鐘樓 大鐘樓是寺內獨具特色的核心建築,矗立在一座巨大的由青石砌成的台基上,整座鐘樓上部圓形,下部方

(圖)大鐘樓大鐘樓

形,象徵天圓地方。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池深70厘米,直徑4米,鐘響時起共鳴作用。此池之建造不僅利於聲學,同時降低鍾架的高度,符合力學原理,又是參觀者觀察大鐘內部的好地方。

2大鐘

(1)沿革

大鐘鑄造於明朝永樂年間,故人稱"永樂大鐘"。鑄造地點是德勝門內鑄鐘廠。鑄成之後,存放在漢經廠(遺址在今嵩

(圖)永樂大鐘永樂大鐘

祝寺一帶),直到萬曆三十五年(1607)才被移到西直門外萬壽寺懸掛起來。每日由6個和尚敲鐘。到天啟年間,由於社會動盪,大鐘棄於地上。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才被重視。雍正皇帝命在新建成的覺生寺內再設計建造鐘樓,並開始移置大鐘。移鍾工程到乾隆八年(1743)才完成。

(2)結構

大鐘通高675米,直徑33米,鍾唇厚185厘米,重466噸。大鐘內外皆鑄銘文,字型婉麗典雅,是明初館閣體

(圖)永樂大鐘永樂大鐘

書法藝術的代表作。過去一直傳為出自明初書法大家沈度之手筆。近年來經專家考證,發現有誤。永樂初年,朱棣曾徵召四方善書之士,養在宮中,其中有被朱棣譽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及其他館閣體書法家。大鐘上銘文可能出自其中某人之手。鍾外銘文有《諸佛如來菩薩尊者名號集經》,鐘上鑄此經的前20卷。有《彌陀經》和《十二因緣咒》;裡面為《妙法蓮嚴華經》,鍾唇為《金剛般若經》, 蒲牢(鐘紐)處刻《楞嚴咒》等經咒17種。全部經文和咒語共有23萬餘字。鍾文皆漢字楷書,字型工整,古樸遒勁,勻稱地分布在鐘體各處。 大鐘具有明顯的音樂效果,經鑑定,鐘聲可達方圓百里。低音頻率豐富,穿透力強,餘音可持續3分鐘之久。內行人從鐘聲中分辨出十幾種音素所產生的和諧音調。其原因之一是鐘壁各部位厚度不同。頂部厚120毫米,腰部厚94毫米,鍾唇厚185毫米。一經撞擊,能產生出不同的振盪頻率。原因之二是內在化學結構合理。經化驗,其成分比例為:銅8054%,錫164%,鉛112%及少量的鋅、鎂、鐵等元素。符合《考工記》中"六齊"項下的"鐘鼎之齊"的記載。

大鐘五絕

永樂大鐘被譽為鐘王,與世界同類大鐘相比具有五絕,或說五大特點。

1形大體重歷史價值高

如此重大的巨鍾,鑄造年代已有560多年,其歷史內涵之豐富非他鍾所能比及。遠在15世紀的永樂年間,已是成祖遷都後的三大工程之一了。

2銘文最多

一隻鐘上鑄造23萬餘字,而且筆筆清晰,不僅是鑄造技術的奇蹟,也是書法的典範。

(圖)銘文銘文

3一流的音樂特性

輕擊大鐘,其音圓潤、深沉、古雅;重擊則純厚、洪亮、莊嚴。內行人能辨出135ⅰ等完全諧和音組成的泛音系列。無論該鐘的音質、音色還是傳播距離,在世界古鐘之林中,都名列前茅。

4先進的力學結構

465噸的大鐘懸在木樑上,只靠一根長1米,高14厘米,寬65厘米的銅穿釘,實在令人驚訝。據力學專家測算,穿釘恰能承受40多噸的剪下力,而且保證了鐘體和鍾鈕的合理比例,不破壞大鐘的整體美觀。

5高超的鑄造工藝

中國15世紀的鑄造技術已居世界領先水平。我國鑄鐘有三大傳統工藝,即泥范法、鐵范法、失蠟法。該鐘是採用地坑泥范法鑄造的。該鐘鑄造之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18世紀俄國沙皇下令要鑄一口超過北京大鐘的皇鍾。沙俄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鑄成了一口重193噸的大鐘。由於工藝不濟、冷卻後出現大裂縫,成為世界上從未響過的大鐘。

鍾林

大鐘樓東面的庭院裡陳列著40餘口古鐘,最早的是宋代熙寧年間鑄造的,距今900多年。按年代順沿分別有宋、元、明、清各代古鐘。藏經樓一樓是古鐘簡史陳列廳。展品中最小的香菸盒大小的陶鍾,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最古老之鐘。展品中的精品有商代青銅鐘、三件一組的編鐘,西周編鐘春秋編鐘、早商青銅鈴、西周合瓦形編鐘,曾候工編鐘等。

展廳

大鐘寺是北京現存的一座規模比較完整的寺院。坐北朝南,規模宏偉,布局嚴謹對稱。由南向北建築依次為影壁、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大鐘樓與東西翼樓等主體建築,總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共有10個展廳,分別為:

第一展廳覺生寺歷史沿革
第三展廳戰國編鐘
第五展廳佛道鍾鈴(魏晉-明代)
第七展廳明清精品
第九展廳永樂大鐘第二展廳早期鍾鈴
第四展廳佛道鍾鈴(類型概說)
第六展廳佛道鍾鈴(清代)
第八展廳鍾鈴鑄造
第十展廳外國鍾鈴

古鐘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1985年10月創立。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以收藏、展覽、研究、開發利用古鐘和古鐘資料、傳播古鐘文化知識為宗旨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珍藏各型各類古鐘數百件,蒐集古鐘資料數千份,常年舉辦各種古鐘展覽,開展各項有關古鐘文化的諮詢、研究與交流活動。獨特的展覽和優美的環境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現在每逢新年、春節或重大慶典時刻、館內的永樂大鐘都要鳴響。

1980年3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鐘寺文物保管所。
1980年10月12日大鐘寺展覽正式對外開放。
1982年1月1日大鐘寺在元旦零點舉行傳統辭舊迎新活動,中外來賓共118人。
1985年10月4日舉行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建館典禮及大鐘寺修建委員會成立大會。
1986年3月30日舉辦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南門開放儀式。
1986年10月7日大鐘寺在新北京16景名勝揭曉大會上以134667張選票名列第11位,當選為新北京16景之一。
1987年2月17日大鐘寺恢復傳統的春節廟會活動,歷時5天,接待13萬觀眾。
1988年8月30日大鐘寺前期工程竣工暨贈鍾儀式舉行,大鐘寺古建修繕後面貌一新,自1985年建館以來至贈鍾儀式舉辦為止,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累計收到國內外單位與個人的捐款總計1,096,216元。
1989年3月7日永樂大鐘鍾架保護研討會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召開,會議討論了鍾架保護、油漆彩畫等問題。
1990年3月19日北京市文物局召開辦公會討論大鐘寺東路修繕規劃。會議確立了在大鐘寺原有格局上修建、復建的決定。
1990年8月16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委託湖北省博物館仿製的曾侯乙墓編鐘及編磬運抵本館。
1990年9月22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一級文物嘉靖朝鐘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鳴響十一響,拉開了第十一屆亞運會的序幕。
1991年9月26日’91北京文物節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我館“亞運盛典古鐘”在開幕式鳴響。
1992年3月19日大鐘寺東路施工,發掘出原覺生寺大銅釜等文物。
1992年8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北京旅遊世界之最”命名大會上,我館的永樂大鐘以“世界上銘文字數第一”而入選。
1994年9月29日“94中國古鐘博覽會”開幕
1995年3月31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赴上海參加“桃花節”編鐘展演活動。
1995年4月23日天安門廣場舉行北京建城3040年紀念活動,我館“亞運盛典古鐘”在會上鳴響。
1995年12月18日大鐘寺“古鐘學術委員會”成立,聘請中國科學院柯俊院士為名譽主任。
1996年7月27日我館與“歐洲鍾鈴藝術協會”簽訂1998年“中國鍾鈴藝術展覽”赴法國展覽意向書。
1996年11月20日大鐘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6月27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舉行香港回歸“警世鐘”揭幕儀式。
1997年9月12日紐西蘭惠靈頓市向北京市人民贈送友誼鍾儀式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舉行。
1998年9月23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與“歐洲鍾鈴藝術協會”在人民大會堂台灣廳舉行了簽訂“中國鍾鈴藝術展覽”赴法國展覽協定草案。
1999年2月12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首屆學術討論會召開。
2000年2月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電力增容改造工程開工。
2000年7月5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避雷工程開工。

參觀旅遊

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6:30(16:00停止售票)。每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10元/人
觀眾預約電話:010-62550819。
自動語音導覽:有中、英、法、日、韓五種語言導覽機,觀眾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殘疾人專項服務:觀眾入口處備有殘疾人輪椅,展廳設殘疾人坡道。
交通:
特8外環特8內環運通101線運通201線300快車外環323快車361路422路425路601路604路626路658路695路718路836路967路,捷運十三號線,到大鐘寺站下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