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鼠耳蝠

大足鼠耳蝠

大足鼠耳蝠,原來在中國各地都有分布,現在東南部地區發現較多。大足鼠耳蝠進入科學家的視野最早始於20世紀初,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人員在北京房山區的一個洞穴內發現了這種中國特有的蝙蝠,並經過一系列研究首次證實了該種蝙蝠的食魚特性。大足鼠耳蝠是繼墨西哥兔唇蝠、南兔唇蝠和索諾拉鼠耳蝠之後被發現的又一種食魚蝙蝠,並且是首次在中國發現的食魚蝙蝠。

基本信息

概述

大足鼠耳蝠大足鼠耳蝠
一種蝙蝠,原來在中國各地都有分布,現在東南部地區發現較多.大足鼠耳蝠進入科學家的視野最早始於20世紀初,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人員在北京房山區的一個洞穴內發現了這種中國特有的蝙蝠,並經過一系列研究首次證實了該種蝙蝠的食魚特性。

形態特徵

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具有食魚蝙蝠的形態特徵,但食魚習性待考。以北京房山種群為對象,夜間在洞口懸掛霧網,捕獲取食返洞大足鼠耳蝠共18隻,胃檢發現7例全為魚類(寬鰭(),鯽魚和洛氏()),10例以魚類為主,僅1例全為昆蟲.室內實驗觀察到捕魚行為256次,成功率12.5%。如此,該種具食魚習性的猜測得到證實。回聲定位信號屬調頻型,掃頻範圍從67.40 kHz到23.63 kHz,主頻(38.21±1.18)kHz,聲信號時程(2.58±0.34)ms。這些特徵具有一定的物種特異性。

大足鼠耳蝠在水面上會採用拖網式(Trawling)捕食行為,這與國外的捕魚蝙蝠行為相同。它在水面捕食與它們的回聲定位信號的特徵有關。大足鼠耳蝠回聲定位信號屬於掃頻時程較短、主頻較低的FM類型。

這種叫聲適合在開闊且背景噪聲較低的環境捕食。如果大足鼠耳蝠在草地近地面捕食昆蟲,背景產生的回聲掩蓋了由獵物反射的回聲,就產生了背景干擾效應。大足鼠耳蝠不能從回聲中獲取關於獵物的精確信息,因此無法判斷獵物的具體方位;而相對“平靜”的水面,對大足鼠耳蝠來說噪聲干擾要小得多。

在北京的大足鼠耳蝠主要吃鯽瓜子(魚)等三種魚。其中的寬鰭鱲愛在水面上遊動,甚至跳出水面,活該啊活該,因此它們暴露出水面的身體,相對水面而言能更有效反射大足鼠耳蝠發出的超聲信號。

生活習性

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首次發現了的一種食魚蝙蝠,這是我國特有的蝙蝠種類,而且是首次被證實性地發現捕食魚:是繼墨西哥兔唇蝠索諾拉鼠耳蝠之後被證實的又一種食魚蝙蝠。這在全亞洲是第一次,在全世界是第三次。大足鼠耳蝠食魚特性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它再一次證實動物某一類特殊的生活習性可以在不同地區、各自獨立地起源。

大足鼠耳蝠沒有季節遷飛習性,常集群棲於丘陵或山區、岩洞及城牆石縫內,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包括福建、廣西、浙江香港山東陝西江蘇安徽江西雲南的部分地區,北京地區是很少見的。大足鼠耳蝠秋末初冬發情,次年6月產仔。幼年個體大約6.9g。成體一般體重20—30g,頭體長60~65mm,前臂長53~58mm。耳較短,向前折轉不達吻尖,耳屏狹小,不及耳長之半。身體被毛短而濃密,背部深褐色,腹毛灰白色。其最典型的形態特徵是後足異常發達,長約20mm,相當於其它以昆蟲為食的鼠耳蝠後足長度的兩倍。

翼手目百科(一)

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生種共有19科185屬962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