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越藝宗

大越藝宗 , 陳暊是越南陳明宗的第三子,於陳明宗大慶八年(1321年)農曆十二月出生。陳憲宗開祐十年(1338年),陳暊(號恭定王)出任驃騎上將軍領宣光鎮一職,時年十八歲。[2]其後,陳暊在朝廷里地位日漸攀升。陳裕宗紹豐十三年(1353年),陳暊獲任為右相國;[3]陳裕宗大治十年(1367年),獲任為左相國加封大王。

經歷

在他歷事幾朝皇帝期間,其政績可以說是不過不失。黎澄這樣描述他的表現:“恭定忠信誠確,事君與親,謹慎毫髮,人無間言,接物不親不疏,臨政無咎無譽。明王棄世,居喪三年,淚不乾睫,服除,衣無彩色,食不重味,庵蘿果、海豚魚,是南方珍味,自此絕不到口。”[5]雖然他在這些日子裡“無咎無譽”,而且又並非太子,並無繼任權,但後來他卻碰上難得的機遇。

出逃避禍

陳裕宗大治十二年(1369年),陳裕宗駕崩,因無後嗣,便立楊日禮繼位。(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陳紀‧陳裕宗》所載,楊日禮名義上是陳明宗之孫,恭肅王陳元昱之子,但其實是優伶楊姜之子。楊日禮的母親懷孕時,陳元昱“悅其艷色納之,及生,以為己子”。)
楊日禮登位後,任命陳暊為太師。楊日禮的表現甚為不濟,《大越史記全書》說他“縱酒淫逸,日事宴遊,好為雜技之戲”,而且“欲複姓楊,宗室百官皆失望”。黎澄《南翁夢錄》亦提到他畢竟是“外人楊氏所生”,被陳氏一族所輕視,所以“潛謀盡去陳氏之有名目者”。楊日禮大定二年(1370年)農曆九月,太宰恭靖王陳元晫力抗而敗,最終遇害。十月,陳暊獲悉大難臨頭,出逃避難。

群臣擁立

在出逃期間,陳暊曾感到沮喪,“意欲自盡”,幸好“左右持之”,阻止了其自殺念頭。後來,陳氏宗室群臣相會,迎立陳暊為皇帝。陳暊最初尚有猶疑,但看見群臣“再三懇切上書,誓死無易”,[9]便於當年(楊日禮大定二年)的十一月率眾回都。十三日(西曆12月1日[10]),廢楊日禮為昏德公。十五日(西曆12月3日[10]),陳暊即皇帝位,改年號為紹慶,稱為義皇。
陳藝宗即位後,很快便肅清楊日禮的餘黨叛臣。如大臣陳日核,因曾勸楊日禮殺害陳氏宗室,被判以“傾危社稷罪”而伏誅。

在位期間的舉措

陳藝宗陳暊在皇位僅兩年(1370年農曆十一月至1372年農曆十一月),其後的二十餘年他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權。在他任皇帝的短短兩年間,當中的施政及舉措如下:
恢復陳明宗時的舊制:陳藝宗在位時,但凡一應事務,都依照陳明宗開泰年間(1324年至1329年)舊例,他曾為此說:“先朝立國,自有法度,不遵宋制,蓋以南(此處指代越南)北(此處指代中國)各帝其國,不相襲也。大治間,白面書生用事,不達立法,微意乃舉祖宗舊法,恰向北俗上安排,若衣服樂章之類,不可枚舉,故初政一遵開泰年間例。”
重用外戚黎季犛:黎季犛是陳朝晚年的著名外戚。他的兩位姑母,都被納入陳明宗後宮,一位是陳藝宗母親,另一是陳睿宗母親。陳藝宗對黎季犛十分寵信,並於紹慶二年(1371年)農曆五月,委任黎季犛為樞密院大使。

退住及擔任上皇

陳藝宗陳暊於紹慶三年農曆十一月九日(1372年12月4日),禪位於太子陳曔(陳明宗第十一子,亦即陳藝宗之弟),是為陳睿宗。陳睿宗紹慶元年正月,上皇陳暊被尊稱為光華英哲太上皇帝。[15]其後,當陳睿宗死,陳晛(即陳廢帝,陳睿宗長子)立,以及陳廢帝被黜,陳顒(即陳順宗,上皇陳暊幼子)立時,陳暊都曾參與決定繼嗣皇帝的事宜,並且在每一朝中也依然身居上皇之位,發揮影響力。

財政負擔的增重

據越南近代學者陳仲金所說,在陳暊統治的時期里,由於戰事頻繁,以致財政日益困難,只好增加賦稅。在以往的太平時期里,一般平民只按定額納稅,有田土者納錢,無者不納,而當兵者則世襲從軍。即使偶有戰事,也按人民的田畝、漁潭等資產情況繳交粟、錢及布匹,以供軍費。但到了陳暊統治時代,與占城間常有戰亂(詳見下),所以在陳廢帝昌符二年(1378年),開始行人頭稅,每丁每年出錢三貫。這反映了陳暊統治期間時務艱難的狀態。

誤信黎季犛

身居上皇之位的陳暊,對於外戚黎季犛一直十分倚重。在陳廢帝昌符四年(1380年)農曆五月,黎季犛因擊退占人之功,得以“專領元戎,行海西都統制”。[19]陳廢帝昌符十一年(1387年)農曆三月,上皇命黎季犛同平章事,賜劍一把、旗一隻,還題字說“文武全才,君臣同德”,以表示上皇毫不懷疑黎季犛的才能與忠誠。[20]
陳廢帝的被黜及被殺,亦與上皇寵信黎季犛有關。在陳廢帝昌符十二年(1388年)農曆八月,陳廢帝感到黎季犛弄權的威脅,便對大臣說:“上皇寵愛外戚季犛,肆意任用,若不先為之慮,後必難制矣。”此言卻泄漏到黎季犛耳中,黎季犛與親信商量,知道上皇自身“正嫡眾多”,而陳廢帝只不過是上皇侄兒,因而向上皇說:“臣聞里諺曰:‘未有賣子而養侄,惟見賣侄而養子’”,用這番話煸惑上皇。果然,上皇不分就裡,下詔稱“官家(指陳廢帝)踐位以來,童心益甚,秉德不常,親昵群小”,以致“扇搖社稷”,因而廢為靈德大王,改立自己的幼子陳顒為帝。而廢帝陳晛最終亦被黎季犛殺害,大臣被牽連而死及受罰者甚眾。
不過,在上皇的身邊,亦有人關注黎季犛權力過盛的問題,並提醒上皇小心。如司徒陳元旦曾作《十禽詩》說:“人言寄子與老鴉,不識老鴉憐愛不”,就是諷諭上皇把兒子陳順宗付託給黎季犛,不知是否萬無一失。雖然如此,但上皇仍沒有產生戒心。陳順宗光泰七年農曆二月,上皇命畫工畫中國歷史里的周公輔周成王、霍光輔漢昭帝、諸葛亮輔蜀後主,以及越南歷史裡的蘇憲誠輔李高宗的故事,名為《四輔圖》,以賜給黎季犛,希望他效法周公、霍光等人。四月,上皇召黎季犛入宮,向季犛從容地提到:“平章親族,國家事務,一以委之,今國勢衰弱,朕方老耄,即世之後,官家(指陳朝王室)可輔則輔之,庸暗則自取之。”黎季犛連忙答以“臣不能盡忠戮力輔官家,傳之後裔,天其厭之”;“縱糜身碎骨,未能報答萬一,敢有異圖!”上皇至去世為止,也沒有作出對黎季犛不利的事情。

內亂

上皇陳暊掌權期間,國內名鎮變亂頻生。如在清化有阮清自稱“靈德王”,作亂於梁江,又有阮忌自稱“魯王”,作亂於農貢;最嚴重的一次是陳順宗光泰二年(1389年)農曆十二月時,僧人范師溫起事,一度攻陷國都升龍,當時適值占城進攻大越國,幸好將領黃奉世平定范師溫的亂事,化險為夷。

對中國明朝的關係

雖然陳藝宗於1370年即位,但據中國史籍《明實錄》所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時,安南國仍以“國王陳日熞”(前朝國君楊日禮)的名義向明入貢。到明洪武五年二月丙戌(1372年2月12日),才用陳叔明之名,派員到明。但明廷禮部主管者認為“前王乃陳日熞,今表曰叔明,必有以也”,懷疑其國君的合法地位。明太祖更說:“島夷何狡如是!”於是被“卻其貢不受”。[28]到次年,即明洪武六年春正月(1373年),明廷才讓陳叔明(陳暊)“以前王印視事”。
由於明廷認為陳叔明(陳暊)政權來歷不明,所以至死後仍不得明人的弔慰。《明實錄》載,洪武二十九年二月壬寅(1396年3月23日),安南遣使“以其前王陳叔明卒,遣其臣來告哀。”明太祖認為“安南自陳叔明逼逐其陳日熞,使不得其死,因篡位,廢置相,仍未來告。叔明懷奸挾詐,殘滅其王,以圖富貴,不義如此,庸可與乎?今叔明之死若遣使弔慰,是撫亂臣而與賊子也。異日四夷聞之,豈不效尤,狂謀踵發,亦非中懷憮外夷之道也。爾禮部咨其國知之。”簡言之,陳暊的對明關係,處於甚為尷尬的狀態。

對占城國的關係

陳暊任皇帝和上皇的時期,正值是占城雄主制蓬莪(又稱阿答阿者)在位,越占兩國勢成水火,兵釁時起,國都升龍更數度被占軍攻陷。
陳藝宗皇帝紹慶二年(1371年)農曆閏三月,占城入寇國都。事緣楊日禮被廢黜時,其母出逃占城,誘使入寇,以替楊日禮雪恨。占軍從大安海門直攻國都,藝宗逃到東岸江(在古法亭的榜村)躲避。該月二十七日(西曆5月12日),占軍攻陷國都,焚毀宮殿,虜掠女子玉帛而回。《大越史記全書》的作者說這是國防鬆懈所致,並謂戰亂將接踵有來,“時承平日久,邊城無備,寇至無兵可御,賊燒焚宮室,圖籍為之掃空,國家自此多事矣。”
陳睿宗皇帝於隆慶五年(該年亦即陳廢帝昌符元年,1377年)親征占城時戰死,占城更再次進犯越都升龍。前一年(隆慶四年,1376年)的農曆五月,占城入寇大越邊地,陳睿宗遂決定親征。結果在隆慶五年正月,陳睿宗在占城境內被制蓬莪的軍隊擊斃。上皇陳暊便於農曆五月十三日(西曆6月19日),立陳晛為帝,是為陳廢帝。該年六月,占城再入寇大越,上皇聞悉後,便派將到大安海口布防,占軍知上皇已有戒備,改由神符海口(在今越南寧平省)擄掠升龍,數天后才離去。
陳廢帝昌符二年(1378年)農曆五月,占城出兵入寇乂安府,並於六月入大黃江,擊敗越軍,又一次進犯京師,擄掠而還。[
陳廢帝昌符四年(1380年),農曆二、三月間,占軍入寇大越國的乂安、清化等地。上皇派黎季犛、杜子平等率軍,在虞江(在今越南清化省)迎戰占軍。五月,黎季犛在虞江得勝,占王制蓬莪戰敗遁歸。
陳廢帝昌符六年(1382年)農曆二月,占城入寇清化,前進至神投津(在今越南寧平省)時,被越將阮多方擊敗。阮多方乘勝追擊,至三月,追到乂安城而還。
陳廢帝昌符七年(1383年),在大越上皇陳暊及占王制蓬莪的領導下,雙方互有攻守。該年正月,上皇命黎季犛率舟師攻占城,但行軍至吏部娘灣(在今越南河靜省奇英縣時,遭風濤折壞而回。六月,占王制蓬莪領軍到廣威鎮,向越都升龍進逼。上皇派軍抵禦,不利,便命阮多方留守國都,自己卻離京逃到東岸江(在古法亭的榜村)。當時有士人阮夢華“衣冠下水,牽挽御舟,請留討賊”,上皇卻畏懼不從。此舉被後黎朝史官吳士連猛烈抨擊:“藝皇無勇,賊未至而先避,其如國人何?”到該年十二月,占軍才撤退。
陳順宗光泰二年(1389年)及光泰三年(1390年)間的戰事最為激烈,占王制蓬莪最終戰死。光泰二年農曆十月,占軍入寇清化等地,黎季犛等將率兵抵抗,但都不敵而退。十一月,上皇命將陳渴真領兵抵禦。此時,上皇感到絕望,看見陳渴真“慷慨涕泣拜辭”,自己“亦泣,下目送之”。與此同時,十二月,大越國內又有僧人范師溫的作亂,並曾一度攻陷國都升龍,上皇與陳順宗皇帝棄京出逃,瞬即遣將軍黃奉世討平。在占軍方面,光泰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西曆2月8日),陳渴真部隊于海潮江(在今越南太平省與興安省境內),用火銃擊斃制蓬莪,其首級被越軍割下。捷報傳來時,上皇正在熟睡,還虛怯得以為是占軍攻到,看到制蓬莪的首級後大喜,說:“我與蓬莪相持久矣,今日始得相見,何異漢高祖見項羽首!天下定矣。”占城將領羅皚則帶著制蓬莪的屍身與餘眾落荒而回。
陳暊與占城之間的連年大戰,雖然最終獲勝,但亦使陳朝元氣大傷,秩序大亂,國內投向占城的民眾甚多。《大越史記全書》載,“是時,乂安人懷貳,新平、順化多叛從占,故土哩之人四散游擊,莫之能御,朝廷雖以黎可鑄為兩路安撫使,但在京遙鎮,未嘗到郡”,就只有少數的地方土豪願意歸降陳氏朝廷,可見當時管治上的困難。經過連年混戰後的亂局後,朝廷上亦出現厭棄戰爭,要求和平的聲音。司徒陳元旦便向上皇忠告:“願陛下敬明國如父,愛占城如子,則國家無事,臣雖死且不朽。”

去世及身後的越南政局

上皇陳暊於陳順宗光泰七年農曆十二月十五日(即1395年1月6日)[44]去世,葬於安生原陵,廟號藝宗,謚曰光堯英哲皇帝。
上皇陳暊去世後,外戚黎季犛成為新任君主陳順宗的輔政太師,把持朝政。至此,黎季犛準備篡奪皇位,陳朝步上滅亡之路。

文才

陳藝宗陳暊在年幼時,已具有文才。據黎澄《南翁夢錄》所載,他八九歲時,有一回與父親陳明宗一起,陳明宗命他以竹奴為主題作詩,藝宗隨即占口說:“有偉此君,中空外功,削汝為奴,恐傷天性。”父親也感詫異。[46]《大越史記全書》亦載他十一歲時,有一回在宮中遇大風雨,便賦詩說:“安得壯士力蓋世,可御大屋之頹風”,得到陳明宗(時為上皇)的賞識,賞金十兩。[47]他的詩文作品,收錄於《南翁夢錄》和《大越史記全書》等越南歷史古籍中。

“宗族遠近,鹹被恩憐”

因當時亂事頻生,陳藝宗對於陳氏親族給與照料,撫恤生活遇上困難的人。黎澄《南翁夢錄‧藝王始末》中記載,藝宗“即位之後,盡取兄弟姊妹子女孫侄之孤幼者,鞠飬宮中,視同巳出,宗族遠近,鹹被恩憐。有遭亂後,貧窶不能婚嫁者,婚嫁之;未葬者,葬之。末派支流,莫不收錄,翕然戚里,盎若春和。”透過這些措施,務求使陳氏宗室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陳氏王族的厄運

陳氏一族亦受陳藝宗的昏庸所累,就是他寵信黎季犛,使不少宗室子孫遭到殺害。其結果是造就了黎季犛的篡位。

親屬

父:陳明宗,陳藝宗是他的第三子。
母:黎氏。陳藝宗紹慶二年(1371年)正月,追尊為慈皇太妃。
兄弟:
兄:陳憲宗陳旺,陳明宗皇太子。
兄:陳元晫,陳明宗次子。
弟:陳裕宗陳皡,陳明宗第十子。
弟:陳睿宗陳曔,陳明宗第十一子。
恭肅王陳昱。
恭信王陳澤。
配偶:
正配:惠懿夫人,陳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農曆十一月,追冊為淑德皇后。

後陳簡定帝陳頠,陳藝宗次子。
陳順宗陳顒,陳藝宗季子。
陳頊。

評價

越南後黎朝時期的史官,認為陳藝宗雖曾為陳朝化解危機,但性格優柔寡斷,終究未能防止外戚篡位之禍。《大越史記全書》的編著者評道:“帝削平內難,光復洪圖,規恢功烈炳彪宇宙,然恭儉有餘,而明斷不足,外寇侵犯京畿,內奸覬覦神器,社稷消剝,以至於亡。”吳士連更直接地抨擊他用人失當,“乃委政外戚,使陳氏社稷馴致危亡,所謂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者也。”
出身自陳末時期外戚一族的黎澄,則形容陳藝王能齊家治國,是“賢君”典範,“翕然戚里,盎若春和。國人化之,俗漸淳厚。此土之君,斯其賢者歟!”
近代學者陳仲金對陳藝宗評價亦甚低,說他“是一位平庸的君主,胸無大志,智力低下,致受奸臣矇騙,盡殺同族子孫,遠棄忠臣義士;而一味寵愛和任用季犛一人,使其掌權得勢,達到推翻陳氏社稷的境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