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樓影戲園

大觀樓影戲園

這是中國著名的一家戲院,戲院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外國片《麻瘋女》,深受到大眾喜愛。

改革發展

據報載該戲院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外國片《麻瘋女》,當時觀眾很踴躍,場場爆滿,但因年代較早,設備較簡陋,影片尺寸甚短,片源短缺,除滑稽片外僅有外洋風光片。
1925年前後,有一位電影人拍攝了一系列和孫中山有關的紀錄片,他還把廖仲愷、李大釗、周恩來的活動都攝入了自己的鏡頭,以至孫中山先生曾為其題“天下為公”四字,他是? 香港捷運天后站及柏景台附近有一條銀幕街(Ngan Mok Street),起自英皇道20號交界,止於琉璃街4號,全長100米。它的命名是和中國早期電影有關的,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有一位精通法文的導演準備和奧地利電影藝術家雅可布·弗萊克夫婦合作,而為了與他們更好地合作,此導演專門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速成地又學了德語,他是誰? “每天面對著這么一位巨匠,我覺得比尋常還要渺小。”這是費穆在拍攝哪部影片時的感嘆? 1923年,一蘇州女子正式加入了明星影片公司,開始自己的從影生涯。但她的兄嫂知道後大為惱火,認為她辱沒了門庭。於是她決意與家庭斷絕關係,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新女性。那時候正值端午節,她想到老虎是無所畏懼的,它的額頭上有個“王”字,於是就改姓王。這位姑娘是誰? 上面提及的蘇州女子改姓王后開始了自己處女作的拍攝。在拍攝 “聞知丈夫死去”這場戲時導演言詞“凶煞”地啟發她的表演:“喏,你的丈夫死了,你的唯一的親人突然死去了;可是你生活在一個奉守舊禮教的封建家庭里,禮教是無情的。你年紀還輕,可是不能改嫁,此後的日子可怎么過喲……”,該導演是誰? 中國電影早期的“”是? 女演員胡蝶曾給自己取了一個藝名叫胡琴,後又改為胡蝶,為何?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溫哥華病逝。臨終前,她對守候在身邊的人們一字字地說:“胡蝶要飛走了。”

歷史沿革

大觀樓創建於清朝末年。1902年,任景豐收購該樓,初名“大亨軒茶樓”。1905年,改名“大觀樓”。同年,任景豐拍攝的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在大觀樓首映。1907年12月,更名為“大觀樓影戲園”,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外國片《麻風女》
1913年,經過改造後更名為“大觀樓電影院”重張開業。這是北京第一家中國人自辦並經營的專業電影院。1927年,大觀樓電影院經過改造後重張,成為中國第一個放映有聲電影的電影院。1927年,大觀樓電影院放映電影《孟姜女》時,票價每張三角、四角、伍角,包廂則分別為二元四角、四元八角。當時,該電影院兼營茶點、補品,又是北京南城的咖啡館之一。1930年代,該電影院還在前廳開設大藥房,專門出售西藥。
該電影院地處北京南城,觀眾主要是商人、店員、外地商販等等,所以包括該電影院在內的北京南城各電影院與戲園經營方法類似,場內各處座位均配以壺、碗,在場內售賣茶水,開演前及休息時,內場均設有托盤的小販流動叫賣。1930年8月1日,大觀樓電影院在北京南城最先實行男女同座,引起轟動。此前,觀眾都是圍坐在八仙桌周圍看電影,大觀樓電影院在中國率先改成橫排座位,實行男女同座。1935年,進行設備改造,安裝法國百代(Pathi)35毫米有聲放映機。
歷史記載,1940年2月12日“春節中大柵欄較諸平日人數增加數倍,尤以大觀樓觀眾打破以往之記錄,座無虛席,為數年來所未有之勝況”。“大觀樓近日上演談瑛主演的《冷月詩魂》頗能叫座,連日上座情形極佳,以大柵欄、觀音寺、鮮魚口一帶商店之中生產最佳……”。該電影院曾經上映胡蝶主演的《絕代佳人》、《孟姜女》,周璇主演的《三星伴月》、《西廂記》,袁美雲主演的《情天血淚》、《日出》、《少女爺》,尤光照主演的《濟公活佛》等電影,還上映過《六十年代上海灘》、《四個潘金蓮》、《女財神》、《四郎探母》、《哪吒鬧海》、《火燒紅蓮寺》等巨片。李香蘭曾赴大觀樓電影院觀看《群鳥亂飛》,白玫曾赴大觀樓電影院觀看《戰地笙歌》。
1941年2月7日,大觀樓電影院再度重張,經過改造成為北京南城較好的電影院,放映設備仍為法國百代35毫米固定式放映機。1945年3月,開始使用羅拉(Roia)35毫米固定放映機,升格為頭輪電影院。日本占領北京期間,北京南城的電影院部分職工沒有工資,全靠賣茶水收小費、份費生活,而且還必須自備茶葉,將當日的收入上交堂頭,再根據職位大小採取分份制。看電影的除了達官貴人以外,還經常有地痞流氓及特務,導致各電影院常被砸而遭受損失。有時電影院出現停電、跑片的電影膠片未到、放映事故,一些人不是轟場,就是砸茶壺茶碗、亂扔食品及雜物,甚至砸玻璃、椅子、廣告牌、劇照等等。各方面惡勢力也經常將電影院作為爭鬥的場所,大觀樓電影院便曾因此蒙受巨大損失。
1945年10月3日,大觀樓電影院、真光電影院、芮克電影院、蟾宮電影院、亞洲會館、新新電影院、同樂電影院、中和戲院等八家電影院同時上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新聞電影”。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好萊塢的大批電影占據了影業市場。此外,大觀樓電影院還陸續上映一些國產影片,並加演曲藝、話劇,馬三立、尤光照、趙佩茹、常寶堃(小蘑菇)、劉寶全、喜彩蓮等人都曾在此演出。
1955年1月,大觀樓電影院作為人民政府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試點,率先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8月,和新中國電影院、同樂電影院組建成“大柵欄聯合影院”。1959年5月大觀樓電影院籌建寬銀幕立體電影院。1960年11月,建成寬銀幕立體影院。全部改建方案、技術資料以及四台黑龍江牌放映機都是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提供,並且附帶有磁還音設備。三組立體聲喇叭是七一八廠仿造德國產品生產的。寬銀幕立體電影院的內外牆壁裝有效果聲喇叭,同時由兩台放映機放映,大廳內設500個座席。觀眾看電影時,佩戴電影院特製的偏光眼鏡。1960年11月3日,作為北京首家寬銀幕立體電影院正式開幕,上映的首部電影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彩色寬銀幕立體風光片《灕江遊記》、《雜技表演》。1961年11月至1966年6月,放映國產寬銀幕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連映4年,累計放映1萬多場,觀眾400萬人次,場場爆滿,該票房紀錄是大觀樓電影院歷史上最高的票房紀錄。
1965年10月,該電影院宣傳人員根據電影內容編寫成山東快書、京東大鼓、數來寶、天津快板、獨唱、三句半,深入工廠、學校宣傳電影。1966年8月,該電影院根據中共中央16條要求,由全電影院的職工選舉了文化大革命小組。同年10月下旬,全電影院職工接待了來北京串聯的紅衛兵和來北京的全國文化系統串聯人員住在該電影院。
1976年4月30日,該電影院經過粉刷後第一天重張。原來排定8點50分放映電影《節振國》,但早7點發現觀眾廳房頂內起火,消防隊及時趕到進行了撲救,此次火災燒毀了觀眾廳和座椅,該電影院由此停映十年。這是北京各電影院中最大的一次火災。
1986年9月13日,宣武區文化文物局、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北京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聯營,共同投資六百萬元人民幣,重建大觀樓電影院,建成一家大銀幕電影院,在北京飯店簽署聯營協定,聯營合作期限30年。[5]1987年12月,大觀樓電影院建成,這是一座專門放映70毫米立體聲電影的影院,也是北京首家可放映70毫米超大銀幕影片的電影院。[1][5]銀幕高8.5米,寬18米,從美國引進全套放映設備,具備四种放映功能,電影院可容納600名觀眾,安裝有中央空洞,一層大廳中央帶有瀑布、流水、蓄水池。大觀樓電影院自此成為北京市特級影院之一。
1990年1月至12月,由於開展多種經營,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1991年12月,該電影院董事會決定,對電影院實行改造裝修,試辦北京首家豪華中廳影院,超前放映映片。1992年1月5日,甘朝旭出任大觀樓電影院經理。1992年3月14日,停映開始裝修,同年5月改造完成,將原來的會議室改建為豪華錄像廳,一層大廳的瀑布及蓄水池填平改建為鐳射電影廳,擴大了經營面積。1992年5月14日正式開業,上映電影《峽谷風流》。但因經營不當,效益欠佳。
1993年3月18日,宣武區文化文物局派原珠市口電影院經理苗造堂出任大觀樓電影院經理。此後,該電影院改造了放映設備及放映視窗,更換了一套東風放映設備。
改革開放時期,國營的大觀樓電影院步履維艱,一度面臨既無國家撥款又無民間投資的境地。1990年代開始,大觀樓電影院迅速衰落。21世紀初,大觀樓電影院經營慘澹,一天僅能賣出兩、三張票。2007年時,經常出現全場僅有一個觀眾看電影的情況。
2000年,電影《西洋鏡》劇組的導演胡安、主演夏雨來到大觀樓電影院參加了該電影的首映儀式。
2005年3月,記者在瀘州召開的中國城市影院發展協會第三屆理事會上獲悉,為紀念中國電影100年(1905年-2005年),國家廣電總局將2005年定為“電影發展年”,並將為中國電影第一人任景豐塑像,已確定將任景豐塑像立在大觀樓電影院,任景豐塑像將在2005年6月開始雕塑。[8]2005年,因為保持了連續一百年放映電影的紀錄,大觀樓電影院獲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認證書。
2005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等單位在大觀樓電影院舉辦“中國電影誕生地”匾額的揭匾儀式,任景豐的塑像也同時揭幕。為配合這一活動,2005年宣武區人民政府對大觀樓電影院實施改造。改造後的大觀樓電影院更名為“大觀樓影城”,正門恢復了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任景豐的塑像安放在一層大廳的中央,該電影院從單廳放映改為三個電影小廳和一個放映大廳,其中擁有50個座位“中國電影第一廳”仿照大觀樓最初放映電影《定軍山》時的格局設計,體現了清末民初的觀影氛圍。此外,還在一層大廳開設茶座。
大觀樓電影院定位在“小眾化”,實行“天天半價”策略,吸引那些想看電影又覺得電影票太貴的觀眾。經過幾年努力,大觀樓電影院的經營狀況逐漸好轉。到2012年前後,每年票房收入已達300萬元人民幣左右,每天能賣出一、兩百張電影票。

著名演員

王漢倫

王漢倫1903年 - 1978年8月17日),被譽為中國第一位“職業”女演員。她在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孤兒救祖記》中任女主角,這是她的處女作。

張織雲

張織雲1904年 - ?)1924年考入上海大中華影片公司,1925年轉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可憐的閨女》、《空谷蘭》等影片。1926年,上海《新世界》雜誌社舉辦“電影皇后”選舉,張織雲獨占鰲頭,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位影后,中國第一任“電影皇后”,有“悲劇聖手”之稱

林楚楚

林楚楚1904年 - 1979年2月16日),原名林美意,“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的“平妻”,《神女》中小演員黎鏗的母親,香港女演員黎姿的祖母。1925年,林楚楚加入黎民偉辦的民新影片公司,主演該公司同時也是香港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從此開始了銀幕生涯。1925年,民新影片公司從香港遷到上海,林楚楚主演了《玉潔冰清》、《西廂記》、《木蘭從軍》等影片,享譽影壇。

胡蝶

胡蝶(1908年2月21日 - 1989年4月23日),30年代“電影皇后”。1924年,受《孤兒救祖記》的打動,上過國中的胡蝶立志投身電影,於是投考了顧肯夫創辦的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中華電影學校,成為首屆訓練班學員,訓練班結束後,在徐欣夫導演,張織雲、王元龍主演的《戰功》中登場飾演了一個配角,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電影演員生涯。

阮玲玉

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 - 1935年3月8日),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1926年,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始入電影界,改名阮玲玉。1934年,主演影片《神女》。

金焰

金焰1910年 - 1983年),朝鮮族,出生於朝鮮漢城。兩歲時,金焰跟隨受到日本迫害的父親遷居我國東北,加入中國籍。1927年,金焰考入民新影片公司做演員,後主演過一批話劇。1930年主演《野草閒花》一舉成名,被報紙評選為 “電影皇帝”。

王人美

影壇“野貓”王人美(1914年12月 - 1987年4月12日),1931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主演影片《野玫瑰》,以當時女演員少見的粗獷表演方式,受到關注。

趙丹

趙丹(1915年6月27日 - 1980年10月10日),1932年,趙丹被明星影片公司導演李萍倩相中,參與電影演出,加入明星影片公司,1936~1937年,主演了影片《十字街頭》和《馬路天使》。

石揮

石揮(1915年 - 1957年),進入電影界之前有“話劇皇帝”之稱,進入上海文華影片公司當演員後主演了《假鳳虛凰》、《太太萬歲》、《艷陽天》等。1950年改編老舍小說自導自演了《我這一輩子》。

陳雲裳

陳雲裳(1919年 - ),“孤島皇后”。早年在香港拍攝粵語影片,後在卜萬蒼導演的《木蘭從軍》(1938年)中花木蘭一角,此片在上海滬光大戲院一上映,就場場觀眾爆滿,連映三個月,後來又轉到新光大戲院續演。

周璇

周璇(1920年8月1日 - 1957年9月22日),“金嗓子”。1937年,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扮演女主角小紅,她在影片中主唱的兩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多年來廣泛流傳。

上官雲珠

上官雲珠(1922年3月2日 -1968年11月23日),因在《一江春水向東流》、《麗人行》、《希望在人間》、《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等經典名片中塑造了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而蜚聲影壇。

其他

楊耐梅 · 宣景琳 · 嚴珊珊 · 陳燕燕 ·
珍貴圖片

定軍山》僅存劇照

難夫難妻》首映時的海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