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鎮

大竹鎮

大竹鎮地處大巴山腹心地帶,嘉陵江與漢江的分水嶺,川陝渝結合部,市境東北部,東北毗鄰重慶市城口縣左崗鄉,西接陝西省紫陽縣的毛壩鎮及麻柳鎮,南依廟坡鄉,北靠廟子鄉。

基本信息

四川省萬源市大竹鎮

大竹鎮大竹鎮
概述

大竹鎮地處大巴山腹心地帶,嘉陵江漢江的分水嶺,川陝渝結合部,市境東北部,東北毗鄰重慶市城口縣左崗鄉,西接陝西省紫陽縣的毛壩鎮及麻柳鎮,南依廟坡鄉,北靠廟子鄉。場鎮呈“三山夾一槽”之貌和“兩街帶一堡”之狀,鬧市於高山之下,夜景集任河之中,距市政府所在地57公里,倒流八百里的任河縱貫全鎮,“302”省道橫穿其境。

2000年獲市委“四好”領導班子稱號;2001年獲“六好”鄉鎮黨委稱號;2002年、2003年、2004、2005年連續四年榮獲市委、市政府經濟社會綜合目標管理考核三等獎,2006年獲得二等獎。2000年至今保持了“四好領導”班子、“五好”鄉鎮黨委;進入了全市“十強鄉鎮”排行榜。2004年檔案工作達省二級標準。2000年確定為省級試點小城鎮,2002年被列為市級風景區。

大竹鎮四通八達的鄉道
鎮域優勢

區位、交通優勢:302省道公路和四通八達的鄉道公路,鑄就了“雞鳴三省”的區位優勢和片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物資集散地。

旅遊、人文資源優勢:大竹河以“河”稱美,以“竹”聞名。境內山奇、水幽、石怪、洞神、地傑、人靈,以及有獨特的全國最長的內陸倒流河--八百里任何。

1、區域優勢,便利的交通,使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得到了有序開發。2003年開發了以胡家沱為主的旅遊景點,開通了從岔溪口至胡家沱河段旅遊漂流航道,建成了漢江釣魚台、竹樓、鰱魚泉、胡家沱休閒中心等多家旅遊服務場所。隨著2004年巴山旅遊節的順利舉行,成功打造出了“腳踏兩江,日漂三省”的“漢江第一漂”精品旅遊產業,2003年美國職業漂流隊來此漂流,更是讓倒流河漂流旅遊以其“驚、

大竹鎮萬源市大竹鎮

險、奇”享譽省內外。

2、紅色旅遊資源豐富:1933年紅四方面軍進入川東北,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中共川陝省城口縣委、城口縣蘇維埃政府就建於現鎮政府機關院內,紅軍的足跡和夜襲白匪的故事令人神往。

3、頗具地域特色的車車燈、彩亭、金錢棍等民間民族文化大放異彩。2007年瑞典來川考察團就被其獨特魅力所折服。

4、大竹鎮水能資源豐富。白楊溪電站的開發,一是充分利用水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二是電站的建成,將形成12公里長的帶狀水庫,婉蜒於萬源市大巴山崇山峻岭之中,現正在建設的環河湖路就是開發水上旅遊項目的前期工程。

5、大竹鎮煤、錳、鋇、鐵為主的地下礦產資源儲量巨大。萬鑫錳業正在開發建設之中。

大竹鎮生豬養殖
特色產業

豆腐、藤編、刺繡系列聞名全市;全國少有、川內稀有、萬源獨有、大竹特有的板角山羊,以其形體高大俊美,肉質細嫩可口名揚省內外;境內有集生豬養殖、年出欄生豬3000餘頭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無公害生豬生產基地、達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萬源市立川食品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大竹鎮茶葉量多質優,富含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硒,享譽全國。大竹鎮貴琳茶廠系生產名優綠茶龍頭企業,現有生態綠色茶葉生產基地10000畝,精製茶葉加工廠2個,年產優質綠茶150噸。大竹鎮獨特的地理很適合蠶桑發展,2005年通過招商引資,大楓樹絲業公司將大竹鎮確定為該公司的生產基地,蠶桑發展迅速,年產繭將達到3萬公斤,占全市繭產量的60%。

大竹鎮大竹鎮
經濟狀況

綜合數據:境內海拔416-1860米,無霜期260天左右。鎮轄18個村、96個組,幅員面積117平方公里,場鎮18個駐鎮單位、2個社區,人口5163戶、19880人,其中社區703戶、2926人,農村4460戶、16954人,勞動力8483個。特困戶426戶、1223人,低收入戶223戶、654人。在校學生2819人(其中國中740人,高中60人)。

農村經濟:耕地面積21366.4畝,其中水田1832畝,糧食作物播面40616畝(其中小春15716畝,大春預計24900畝),經濟作物播面14631畝(其中小春7380畝),退耕還林3916.4畝,森林履蓋率42.5%。年養蠶800張,產繭22400公斤,占全市產量的60%。茶園面積2703畝,茶葉產量151噸(優質112.2噸)。生豬存欄12100頭、出欄7000頭,板角山羊存欄6000頭、出欄4000頭。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1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4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較上年增加367元,糧食總產量8217.8噸。

福建省邵武市大竹鎮

大竹鎮大竹鎮
概述

大竹鎮距邵武市區23公里,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轄6個村民委員會,56個村民小組,2200戶,總人口8860人。現有耕地面積2.36萬畝,林地面積16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4.2萬畝,竹山面積2.2萬畝)。現有黨支部12個,黨員398名,鎮直機關幹部68人。大竹鎮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省、南平市和邵武市的總體部署,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拓展思想、加壓奮進,攻堅克難,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共引進500萬元以上生產型項目4個,100萬元以上生產型項目4個;菸葉面積穩定在3800畝以上,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8萬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2007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36元,鎮財政收入32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大竹鎮竹蓀種植
特色產業

大竹鎮通過抓特色規模農業、抓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初步形成了以菸葉、優質稻、林業、草食性動物養殖、草腐類食用菌為主的特色產業。一是菸葉種植。2007年大竹鎮種煙戶262戶,菸葉種植面積3686畝,總產量1.148萬擔,總產值609萬元,實現菸葉特產稅134萬元,超額完成了菸葉種植任務,榮獲市委種煙一等獎先進稱號;2008年種植菸葉面積3918 畝,種煙戶272戶,新建烤房185座,烤房新建改造率達92%。二是水稻種植。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實行種糧補貼和糧食保護價收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大竹鎮種植優質稻面積1.8萬畝;三是林業生產。積極引進新樹種,改善林分結構,全年造林3200畝,其中闊葉林占30%;開展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採取以委託管護、均山到組、聯戶管護等形式,有效管護生態公益林1.2萬畝,林改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四是食用菌種植。大竹鎮竹蓀種植面積380畝,香菇35萬袋,球蓋菇260畝,年產值達320萬元;五是畜禽養殖。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規模養殖,完善技術服務和傳染病檢疫防疫工作,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大竹鎮生豬存欄3000頭、山羊存欄1000餘頭,池塘養魚520畝,禽類2萬餘羽。六是勞動力轉移。加強勞動力培訓,2008年共舉辦勞動力培訓2期,培訓農民工300人。大竹鎮在外經商務工人員達1200人,年勞務工資1800萬元。2007年全鎮農民儲蓄存款餘額2800萬元,比2006年增加400萬元,人均存款3200元。

大竹鎮大竹鎮
基礎設施

大竹鎮在完成“六個一”工程的基礎上,加大投入,著力提升新農村建設的品位和品質。一是實現公路硬化村村通。投入1230萬元,硬化5條通村公路,總里程36.1公里,受到南平市表彰。通組公路各村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到位。二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資金1120餘萬元,完成邵東旱片治理、省級標準農田示範片、曾家尾水庫除險加固、水利捆綁項目、煙田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形成路筆直、渠縱橫、旱能灌、澇能排、便耕作、增收入的良性循環,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完成村級飲水工程。投入90萬元先後為全鎮6行政村架設自來水,解決村民飲水難問題。四是完成電視光纜聯網建設。投入129萬元進行電視光纜改造,完成光纜改造91%,村民由原來收看12個頻道增加到30個頻道,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另有7個偏遠自然村屬網外建設,通過努力,已有4個自然村納入聯網建設,其餘3個自然村將採用戶外衛星天線接收,保證奧運期間每戶農民都能收看奧運節目。五是夯實村鎮衛生設施建設。投入30萬元新建一座垃圾焚燒爐及43個垃圾池,配套6名保潔員,定期對鎮村衛生進行清潔,美化了鎮容村貌。同時積極推廣沼氣池建設,新建沼氣池120口;此外,積極推進殯葬改革,新建公墓,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實行公墓安葬。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