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郵政津局大樓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建於1878年,前身為天津海關書信館,坐落於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國路(Avenue de Grand France)和聖路易路(Rue Saint Louis)交口處(今和平區解放北路和營口道交口的解放北路103--111號)。該建築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大清郵政官局局房該建築。目前為天津郵政博物館,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基本信息

歷史

1878年3月9日,經清政府批准,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和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英籍德國人德璀琳於當年3月23日在津海新關大公事房內(今和平區營口道2號)創辦了“天津海關書信館”,並開始收寄中外公眾郵件,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郵政機構。1878年8月15日,天津海關書信館首發了清政府海關試辦郵政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1880年1月11日書信館改名為“天津海關拔駟達局”(英文“post”的譯音,即海關郵局),其英文牌匾“CUSTOMSPOSTOFFICE”懸掛在一層角樓的窗戶上。1884年,海關郵局遷入此樓辦公。1897年2月2日(農曆正月初一),天津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更名為“天津大清郵政局”,簡稱“大清郵政津局”。原先懸掛的英文牌匾,被嶄新的“大清郵政津局”中文牌匾所取代,旁邊還掛有兩塊外文牌匾,左側為法文“POSTEIMPERIALE”,右側為英文“TIENTSINPOSTOFFICE”。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1911年,“郵傳部”接管郵政,郵政從此脫離海關,成為獨立的系統。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大清郵政津局改稱直隸郵務管理局,直至1915年8月遷出。法商歐愛葉於在天津成立“天津儀品放款公司”後,“大清郵政津局”舊址成了“儀品公司”的財產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建築委託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產權屬比利時。198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其進行整修。該建築於1997年6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5月,天津市郵政局決定,購置其產權,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並分別向天津市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做出請示。200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下發批覆,對該建築文物價值給予高度評價,明確支持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2001年5月,時任天津市副市長王德惠就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所涉及的房屋產權事項提出過渡方案。2001年12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與天津市化輕總公司簽訂協定,將該建築的使用權有償轉讓給天津市郵政局。2008年,大清郵政津局大樓為迎接北京奧運會進行再次整修。2010年3月,天津市郵政公司對其進行整體加固裝修。2010年10月9日,天津郵政博物館在大清郵政津局舊址落成開館。該建築作為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中國第一個郵政代辦機構、第一部郵政規章、第一條郵路、第一張郵政資費表、第一套郵票等均誕生在這裡。

建築特點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和地下室,占地一畝六分七厘〔約1300平方米〕。建築平面呈L形,外立面採用清一色的中國青磚砌築並配有精美磚雕和拱形門窗,立柱採用羅馬券柱式設計,扁券門窗加壁柱的連續使用使整個建築具有較強的韻律感。窗間牆採用精細的青磚雕飾,以中國傳統的磚雕技術雕刻西洋的古典花飾如毛茛草葉、甘菊花、珠飾等。在建築南端拐角處設有一座八角樓,是整個建築的點睛之筆。是一座歐洲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磚雕工藝相結合的仿羅馬式建築物。

天津郵政博物館

2010年10月9日,天津郵政博物館在大清郵政津局舊址落成開館。天津郵政博物館的展覽面積為1500平方米,分四個板塊:序廳、郵驛與其他通信組織廳、郵政廳和集郵廳。展示內容時間跨度分為五個階段:古代郵驛時期、近代郵政創辦時期、大清郵政時期、中華郵政時期和人民郵政時期。館藏包括秦漢時期的“車轍石”、唐代的“磚畫”、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實寄封、“總理衙門”實寄封、德璀琳家書實寄封合中華郵政“運郵馬車”等文物。范曾為天津郵政博物館題寫了館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