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區[天津市]

和平區[天津市]

和平區位於天津市中心,和平區為天津市轄區。位於北緯39°08′,東經117°12′。是天津市政治、商貿、金融、教育、醫療衛生中心。轄區面積9.9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52萬人(2009年),常住人口27.3萬人(2010年)。轄勸業場、小白樓、南市、新興、體育館、南營門等六個街道辦事處,共有63個社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天津天津

歷史上和平區境內地勢窪下,人煙稀少。明清兩代,境內村落增多。

清鹹豐十年(1860)後,境內大部地區被英、法、美、日強闢為租界。

1945年11月,國民政府正式收回外國租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市仍按原11個區建置。1952年10月,天津市政府將市內11個區合併為8個區,今區境分別歸屬一區、五區。

1956年1月,一區改稱和平區,五區改稱新華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6年6月9日,和平區將21個街道合併為解放橋、勸業場、濱江道、嫩江路、蒙古路、甘肅路、海光寺、南門外、南門東、清和街、興安路、蘆莊子、東興市場13個街道。25日,新華區將14個街道合併為小白樓、體育場、黃家花園、常德道、漢陽道、三槐里、南營門、貴陽路、何興村9個街道,下轄256個居委會。

1958年8月7日,和平區由13個街調整為7個街。解放橋街與勸業場街一部分合併為解放橋街;濱江道街與勸業場街一部分合併為勸業場街;嫩江路街與蒙古路街一部分合併為四面鐘街;甘肅路街與蒙古路街一部分合併為甘肅路街;興安路街與蘆莊子街合併為興安路街;清和街、南門東街與南門外街一部分合併為清和街;東興市場街與海光寺街大部分、南門外街一部分合併為東興市場街。同時,新華區由9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小白樓、南營門、新興、體育館、民園5個街道辦事處。

和平區和平區

1958年9月,天津市實行新行政區劃,原和平區、新華區全部,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併組成新和平區。調整區劃後,設清和、東興市場、興安路、勸業場、解放橋、西南角、西北角、東南角、建國道、甘肅路、小白樓、民園、體育館、南營門、新興、東北角16個街道。

1960年4月,市區成立人民公社,街道辦事處與人民公社並存。設興安路、勸業場、甘肅路、小白樓、東亞仁立、民園、新興、東北角、東南角、鼓樓西、光復道11個人民公社。8月27日,新興街人民公社撤銷,分別併入體育館和南營門人民公社。10月,東北角、東南角、鼓樓西3個城市人民公社劃歸南開區,光復道人民公社劃歸河北區。

1960年10月,和平區所轄東南角、東北角、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

1962年1月1日,和平區將興安路公社劃分為興安路、東興市場兩個公社;南營門和體育館兩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地區恢復新興街公社。經調整後,和平區城市人民公社由7個調整為 9個。同時,恢復街道居民組織,建立居民委員會226個。

1962年10月,撤銷城市人民公社,恢復街道建制,和平區將9個街道整為14個街道。從興安路街劃分出清和街;甘肅路街劃分出四面鐘街;勸業場街劃分出解放橋街;小白樓街劃分出新華路街;南營門街劃分出貴陽路街。和平區所屬14個街道為興安路街、清和街、東興市場街、甘肅路街、四面鐘街、勸業場街、解放橋街、小白樓街、新華路街、民園街、體育館街、南營門街、貴陽路街、新興街。

1964年2月28日,新華路和貴陽路兩個街道撤銷,分別併入小白樓和南營門兩個街道。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2個,設立居委會261個。

1996年,和平區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約50萬人。轄12個街道:解放橋街道、民園街道、甘肅路街道、小白樓街道、新興街道、清和街道、四面鐘街道、興安路街道、勸業場街道、東興市場街道、南營門街道、體育館街道。區政府駐花園路12號。

1997年,居委會合併調整為153個。

1998年10月,和平區重新進行街劃調整,將清和、東興市場、興安路3個街合併組成南市街;甘肅路、四面鐘、勸業場3個街合併組成新的勸業場街;解放橋、小白樓2個街合併組成新的小白樓街;民園街的全部和體育館街的貴州路以東部分組成新的體育館街;新興街電台道以南部分和原體育館街貴州路以西部分組成新的新興街;南營門街的全部和原新興街電台道以北,氣象台路以西部分組成新的南營門街。調整後為勸業場、體育館、南市、小白樓、新興、南營門6個街道。

1999年,居委會調整為96個。

2014年,體育館街道更名為五大道街道。

•區劃詳情

和平區轄勸業場街道、小白樓街道、五大道街道、新興街道、南營門街道、南市街道等六個街道,共有63個社區。

現任領導

區委書記:陳紹旺

地理環境

位置

位於北緯 39°08′,東經117°12′。

地勢

境內地勢平坦,一般海拔2.8米~4.5米。

氣候

和平區屬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3.9攝氏度,平均相對濕度61%,日照時數1962小時/年,年降水量483.6毫米,無霜期大約257天。

人口

和平區和平區

明初至清代中期,區境內人口集中分布在城關附近和海河沿岸。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境內有村莊20餘個,約1000戶,4500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英、法、日租界中有中國人16040人,外國人3770人。1946年,一區人口有138520人,十區有87155人。1949年,一區人口有161013人,十區有96569人。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平區總人口為414837人。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平區總人口為540869人。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平區總人口為520115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平區總人口為490789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平區總人口為322311人。

和平區的人口密度居全市首位。人口受教育程度居全市之首。2000年和平區總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為65014人,占總人口的20.17%。

經濟

綜述

地區生產總值

2011年,和平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8.7億元,比上年增長16.69%。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13.23%。
產業結構
2011年,和平區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4.99億元,比上年增長10.21%,占全區增加值總量的12.7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13.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69%,占全區增加值總量的87.26%。
財政收支
2011年,和平區實現區級財政收入38.09億元,比上年增長26.70%。財政支出38.9億元,其中,公共安全、教育、醫療衛生、社區事務等項目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投資
2011年,和平區共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27.08億元,增長15.8%。

第二產業

和平區是天津近代工業發祥地。清同治五年 (1866),清政府在城南海光寺籌建天津機器局,生產軍工產品,為近代中國北方最大的軍工企業。

和平區和平區

清光緒四年 (1878),輪船招商局總辦朱啟昂創辦貽來牟機器磨坊,以蒸汽為動力磨麵粉,為中國北方最早民族企業。此後,境內民族工業和外資工業相繼發展起來。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外資工業在租界開辦的打包與包裝、印刷、食品、捲菸、紡織、機械、化工等企業有70餘家。

20世紀初,法、英、日相繼在租界建設發電廠。

至20年代,周學熙等人創辦的啟新洋灰公司、開灤礦務局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民族工礦企業。區境內的工業以輕工業及與之配套的機器修配業為主。

30年代後,輕工業、加工業有較大的發展,仁立毛紡廠生產的機制毛紗,東亞毛紡廠生產的“抵羊”牌毛線,中天電機廠生產的自動撥號電話機享有盛譽。

抗日戰爭勝利後,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資本掌握了天津工業,區內民族工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工廠紛紛倒閉。

1949年天津解放後,國家沒收官僚資本,保護民族工業,區政府積極採取措施,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

1953~1956年私營工業以公私合營方式合併改組。1956年,陸續改為全民所有制企業。輕工業、加工業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抵羊牌”毛線、“牧歌牌”全毛啥味呢、“金雞牌”鬧鐘、“東方牌”照相機、中天電話機、天津火柴等產品享譽全國。

“文化大革命”時期,工業企業受到干擾,生產停滯不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區屬工業重新起步。1979年7月,區勞動服務公司成立。

1980年1月,更名為生產服務管理局和生產服務合作聯社。

1981年3月,生產服務管理局(生產服務合作聯社)併入和平區勞動局。

1982年10月,區集體經濟辦公室建立,為區政府的行政部門。同時建立和平區生產服務合作聯社,為城市集體經濟的管理機構。

1983年11月,區生產服務管理局(生產服務合作聯社)重建。

1984年10月,集體經濟辦公室撤銷。1986年,和平區有工廠256家,其中市屬工業145家,年總產值10億元;區屬工業100餘家,年總產值約4000萬元;街辦工商企業200餘家,經營收入17億元。

1988年,和平區有工業企業438個。各廠生產的名優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有的還躋身於國際市場。區街工業也有很大發展,以輕加工為主,由服裝、鞋帽、食品、印刷、塑膠、小五金、機加工和縫紉等八大行業組成,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較先進的加工生產能力。

90年代,市、區政府調整工業分布,減少工業污染,對於在居住區、商業區、行政中心、風貌建築保護區、金融一條街以及海河沿岸的工廠,凡是耗能高、運量大、又無發展前途的化工、造紙、機械等行業逐步予以外遷。

1992年,區委、區政府制定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環境,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2010年,和平區統口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1.0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5億元,實現利稅總額0.2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0.17億元。

第三產業

清鹹豐十年 (1860)清政府議準在紫竹林設立關榷,中外互市,華洋雜處,成為境內商業繁華地區。清光緒十六年( 1890),天津最早的鮮貨貨棧——錦泰棧(俗稱為梨棧)在法租界紫竹林馬家口一帶成立。梨棧市場日趨繁榮,地域逐漸擴大,客商絡繹不絕,交易繁忙,從而帶動了相關行業(餐飲、服務、運輸業等)的發展。

到30年代,城東城北一些商戶逐漸向梨棧附近雲集,梨棧的範圍擴大到東馬路至國民飯店一帶,商業中心轉移到南市和日、英、法租界內。百貨業、餐飲業、娛樂業等多種經營、功能齊全。天祥商場和勸業場內的商戶、商販多達630餘家。境區域網路點分布不合理,繁華地區商店密集,居民區商店稀少,大中型店鋪寥寥可數,零售商店、服務業多是小店經營。

1945~1949年,國民政府腐敗,市價一日三漲,許多商家紛紛倒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指引下,區內商業得到不斷發展。天津市人民政府責成市供銷合作總社創建消費合作社,職工、市民入股入社,憑社員證購物,商品價格低於市場牌價。經營以糧食為主,逐步擴展到煤、日用百貨、副食品、土產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商家自建醬菜廠、肥皂廠、糖果糕點廠、縫紉廠、豆食品廠、煤球加工廠、澡堂等服務業務。

1953年後,在商品短缺的情況下,國家實行按定量計畫供應。首先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1956年,對糧油、煤炭實行定量計畫供應;1959年後,對棉布、毛線、紡織品、皮鞋等生活用品和肉蛋、副食、糕點等生活消費品實行憑票、憑證、憑本定量供應。

1956年,商業全行業實行公私合營,全區商業網點布局逐步趨向合理。區內有長達2100米經營各異、戶戶相連、商業雲集的和平路商業一條街和行業齊全、方便民眾生活的勸業場、南市、小白樓、黃家花園、貴陽路5個商業群落。百年老店、名店通過改建、擴建、重建,擴大了面積、更新了設備,店容店貌煥然一新,市場活躍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國有商業為主體,國營、集體、個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蓬勃發展。跨行業經營湧現,私營商業興起,外資商業進入和平區,形成一個相互競爭又相互促進的興旺局面。新建了國際商場、吉利商廈、凱悅飯店、友誼賓館、濱江商廈和南市食品街、南市旅館街等大型商業設施。和平區是全市的購物中心,以寸土寸金的經營價值,吸引著中外商家爭先覓址經營。

1992年區委、區政府制定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環境,個體私營商業得到迅速發展。

2010年,和平區區統口徑限額以上社會服務業企業總計91家。這些企業涵蓋了計算機服務業和軟體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業、教育、衛生、文化等行業。資產總計23.74億元,實現全年營業收入16.31億元,利潤總額2.10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和平區和平區

2011年,和平區累計投入42億元,新增校舍1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擴建二十中學、匯文中學、昆明路國小、第十一幼稚園等中國小校和幼稚園25所,啟動建設南市地區模範國小和示範幼稚園。完中校全部成為市級高中示範校,基礎教育繼續保持全市領先。2011年,全區國小學生數23398人,普通中學學生數24475人,其中國中13375人,高中11100人,擁有專任教師4971人。

類別 學校列表
高等院校 天津醫科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和平校區)
部分中學 天津市第一中學 天津市耀華中學 天津市第二十中學
天津市第二南開中學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學
天津市匯文中學

城市建設

2011年,和平區累計完成拆遷面積6.4萬平方米,累計完成竣工面積120.31萬平方米。全年總計開工項目為69項,開工面積531.75萬平方米。其中,社會事業項目16項,面積38.41萬平方米;商業酒店寫字樓項目46項,面積419.90萬平方米;住宅公寓項目7項,面積73.44萬平方米。

歷史文化

文化

2011年,和平區成功申報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先後建成區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62個街道社區文化站和郵政博物館、金融博物館等一批文博展館。全區全年民眾文化活動打造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全國讀書漫畫大賽、全國楹聯大賽等十大特色文化品牌。

截至2011年末圖書館藏書冊41.05萬冊,書刊外借21.15萬人次。五大道地區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

美食

狗不理包子鋪狗不理包子鋪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市漢族特色小吃。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之一。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鹹豐年間。狗不理已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狗不理包子被認定天津市名牌產品。

文物古蹟

慶王府慶王府

慶王府

慶王府,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原英租界劍橋道)55號,地處天津歷史風貌建築最集中的“五大道歷史風貌建築區”腹地,為天津市特殊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築和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慶王府始建於1922年,原為清末太監大總管小德張親自設計、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為華人樓房之冠。後被清室第四代慶親王載振購得並舉家居住於此,因而得名“慶王府”。慶王府占地面積4327平方米,建築面積5922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二層(設有地下室)內天井圍合式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